從古籍本草中看“芝麻”的前世今生,以及其藥用價值

前面說了芝麻葉,於是接着說芝麻籽,都是些芝麻綠豆的事,乾脆一口氣把它說完。

芝麻,古時稱爲“胡麻”,因爲它是舶來品,漢語中用來指“老外”或“舶來品”的有胡、番、西、洋等字眼。胡,應是用得最早的,它原本泛指北方和西方的少數民族,即“胡人”。所以,但凡叫做“胡什麼”的,多半來自所謂的“西域”。

關於胡麻,史料記載其原產地是印度或非洲。相傳是晉時傳入的,不過也有說是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帶回的,總之,衆說紛紜。引進我國之後,被廣泛種植開來。

芝麻雖小,價值卻很大,它是我國主要油料作物之一,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自古以來就有許多用芝麻和芝麻油製作的各色食品和美味佳餚,一直著稱於世。

芝麻油的食用歷史悠久,原因很簡單,價廉、物美且易得,所以古人的日常用油便是它,後來油料作物越來越豐富,芝麻油也就漸漸隱於幕後,化身調味劑,而名字也得以簡化,喚作香油,一聽便讓人明晰,其風味中最大的特質是什麼。

“八谷之中,惟此爲良,仙家作飯餌之、斷谷長生,爲養生妙品”,這是醫聖陶弘景對芝麻的評價,在其優良口感之外,還褒獎了它的養生和滋補功效。

芝麻又有黑白之分,黑者稱黑芝麻,白者稱爲白芝麻。黑芝麻以“胡麻”爲名入藥始見於《神農本草經》,可見其藥用經驗也由來已久。不過,明代之前人們並不能很好的辨別“胡麻”。

《神農本草經》中講胡麻“一名巨勝”,三國《廣雅》雲:“狗蝨,臣勝也;藤苰,胡麻也”。南朝陶隱居雲:“其莖方者,名巨勝,圓者名胡麻。”唐代蘇恭雲:“其實作角八棱者,名巨勝;六棱、四棱者,名胡麻。”很明顯,三國魏晉時期有兩種芝麻。

唐代《新修本草》中記載說“都以烏者良,白者劣爾”也就是說以黑芝麻入藥用比較好。從蘇敬的記載來看,或許早期兩種芝麻就是黑芝麻與白芝麻,這只是一種推測,有待證實。

關於黑芝麻與白芝麻在我國的栽培起源,據《齊民要術》載“《漢書》,張騫外國得胡麻”,但《漢書》和《史記》均無該記載。又據考古發現,吳興錢山漆和杭州水田兩處遺址均有出土已經碳化的春秋時代芝麻種子。所以芝麻栽培歷史尚有待確證。

芝麻之名始見於宋代的《調燮類編》等文獻。在本草典籍中,北宋寇宗奭進行了比較有把握的確認,《本草衍義》中說“諸家之說參差不一,只是今芝麻,更無他義”。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將亞麻、黑芝麻混爲一談,也未能完全明確黑芝麻的基源。相反,李中梓在《本草徵要》中說“胡麻即黑芝麻”。求本溯源,儘管各種混淆繁亂,但可以肯定的是早期的胡麻就是藥用的黑芝麻。

黑芝麻的藥用價值,《神農本草經》載“主傷中虛羸,補五內,益氣力,長肌肉,填髓腦”,《藥性論》中以黑芝麻爲蜜丸“常服之,治肺氣,潤五臟。其功至多,亦能休糧,填人骨髓,甚有益於男子”。《新修本草》中說入藥“都以烏者良,白者劣爾”,這只是一種經驗,其箇中原因,古人也未能講清楚。

現代研究發現黑芝麻和白芝麻中均含有人體所需的17種氨基酸,但黑芝麻賴氨酸含量高於白芝麻,在機體多種蛋白質合成中發揮重要作用,具有增強人體免疫能力、促進骨、軟骨及結締組織形成等功效,是黑芝麻優勢營養功能成分。這或許也就是古人經驗認識到黑芝麻“填髓腦”、“填人骨髓”的機制所在。

明代時期的李中梓在《本草徵要》中說黑芝麻“養血潤腸,燥結焦煩誠易退。補中益氣,風淫癱瘓豈難除。堅筋骨,明耳目,輕身不老。長肌膚,填腦髓,辟穀延年”、“又能補肝腎,能潤五臟,虛風眩暈,病後虛羸,鬚髮早白,產婦乳少,常服之,均有益”,這和今天我們所講的“補肝腎,益精血,潤腸燥。用於精血虧虛,頭暈眼花,耳鳴耳聾,鬚髮早白,病後脫髮,腸燥便祕”並無二異。

所以,儘管從秦漢開始有黑芝麻入藥使用,但是黑芝麻從基質上得以澄清及從藥效上得以比較清晰,應該是明代開始的,至今也不過是400多年曆史而已,算得上是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否?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