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如果只論回憶,關於科比的文章是很好寫的,但實際上,真到了動筆着手的時候,卻不知道要從何寫起...

一年前的這天,我是被我母親在凌晨4點多一個電話叫醒的,我迷迷糊糊聽到那邊的她對我說:

“你看新聞了嗎?那個誰走了。”

“誰走了?”

“科比。”

我依然能回憶起那時候聽到這個名字時那一瞬間的感覺,甚至在我這一段話打出來文本的時候,我的頭皮依舊發麻,依然感覺一股熱氣要從眼眶中散出。

回想球員時代的科比,一直以“大心臟”“堅韌”“不屈”等等的名詞聞名:

新秀賽季,在季後賽對陣爵士時,科比關鍵時刻在三分線外連續丟出三不沾,而這樣尷尬的經歷,換來的是科比沒日沒夜的刻苦訓練,最終成長爲令所有球隊聞風喪膽的關鍵先生;

2000年,科比右手部分掌骨骨折,康復期間,科比練習一直泡在球場練習左手投籃,而當時診斷說至少要休息兩個月,但科比半個月就直接回歸賽場;

後來,“OK”組合解體,科比獨自帶隊時期,球隊競爭力不足,但科比一直保持着自己的高強度的訓練以及比賽時的精神力,對猛龍狂砍81分,對小牛三節62分,對爵士三節52分...

2008年,湖人總決賽兵敗波士頓,科比帶着質疑又在2009年帶隊奪冠,2010年復仇波士頓完成兩連冠。

2013年,科比帶着“要把湖人帶入季後賽”的信念,即使是跟腱斷裂,也要堅持把自己的罰球罰進;

2016年,職業生涯傷痕累累的科比,投籃姿勢因爲傷勢變形的科比,又在自己的退役戰拿下60分...

我記得科比做客訪談節目,直言自己喜歡的動物是名叫“黑曼巴”的蛇,因爲它“冷血,冷靜,隨時會發起進攻”,就像自己打球風格一樣,他不想讓人們一直愛他,他更渴望人們的恨意,他想讓對手摺服,懼怕,他想徹底戰勝自己的對手。

隨着曼巴一詞的誕生,人們對科比的期待也從之前的“帶隊取勝”變爲了“追逐最佳”,我們從“科比能戰勝誰?”的命題變爲了“誰能戰勝科比?”。

可是誰能真正的戰勝科比?

科比年輕的時候,面前站着“籃球之神”邁克爾-喬丹,那偉大的喬丹戰勝了科比嗎?沒有,科比敢於和喬丹直視,甚至在喬丹對着自己命中標誌性的後仰跳投後,科比不是沮喪,而是跟着喬丹並追問着“你這套腳步真漂亮,能教給我嗎?”

科比正巔峯的時候,面前站着波士頓剛組成的“三巨頭”,身後有韋德,詹姆斯等人在追逐,他們擊敗他了嗎?也沒有。波士頓先贏後輸,2010年那一冠是科比一輩子最甜蜜的冠軍,韋德直到退役也用科比爲標杆要求自己,勒布朗和科比早已成爲了摯友一般...

科比生涯末期的時候,曾經追逐他的人已經進入了自己的巔峯,後起之秀們用新的打球方式打造了新的籃球理念,可他們也沒有戰勝科比,他就守着自己身後的球隊,即使是最終戰績不佳,也沒人能在科比麾下的湖人順順利利的拿走一勝。

不僅是對手,傷病也無法戰勝科比。

手指脫臼,科比場都不下自己讓隊醫給掰正後繼續打球;右手骨折,就左手投籃;跟腱斷裂,肩骨撕裂,運動能力退化,絲毫不影響科比退役年的演出。

職業的侷限性也依然,即使是遠離了籃球,科比也捧起了奧斯卡獎盃,創辦了自己的品牌,打造了自己的飲料,寫了自己的書。

“今天的科比遠比昨天的科比要強。”

這是科比自己說的話,沒有人能戰勝科比,哪怕對手是科比自己,科比做到了,而他的曼巴精神影響了無數的人,他甚至跨越了職業的邊界,無論你是老闆,員工,還是老師,學生,你都可以有屬於自己的“曼巴精神”。

我們熟悉了科比的砍瓜切菜般的得分能力,以致於後來科比拿個40分,標題上也要加一個“僅得”二字;

我們熟悉了科比的背身單打後仰跳投,但每一次他動作做完,投籃命中,依然會引來球場上的相繼模仿...

我們都太熟悉科比了,儘管他遠在大洋彼岸。

我們都希望科比的傳奇能繼續下去,這並不是執念,是因爲他是科比,只要他願意,什麼事他都能做到。

...

回想起來,科比的人生經歷以及他所完成的成就,都是任何一個人無法想象的,他每時每刻都在面對困難,面對選擇,他失敗時沒氣餒,成功時不高傲,他的眼裏只有自己的目標,他向前的腳步從不因爲傷痛而停止...

但,沒有人想到,科比的故事會在一年前這樣結束,這樣一本精彩紛呈的人生小說,卻草草的迎來了自己的結尾,唯一能解釋的,似乎只有這樣一句話:

註定事有所成的人,註定任何事都會令人意想不到。

巴頓將軍曾說:“一個軍人最好的歸宿就是在最後一場戰鬥中被最後一顆子彈打死。”

而可能一年前的科比,也會有一瞬間的不甘心,不甘心自己還未展示完全的自己,就匆匆接了尾聲。

故人已逝,再見,皆懷念矣。

(江戶川柯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