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六大會址常設展覽館 本報記者 韓顯陽攝/光明圖片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位於莫斯科市近郊的“五一村”祕密召開,成爲中共歷史上唯一在國外召開的代表大會。

2016年7月4日,修繕一新的中共六大會址常設展覽館正式對外開放。承載過中國革命歷程的“六大”會址,如今更成爲中俄兩國人民深厚友誼的一個象徵。

冬日裏的一個週末,記者頂風冒雪,驅車前往距莫斯科市中心西南約40公里的聖三一區五一鄉五一村採訪,重溫中共早期革命家們留下的足跡。沿着村裏大道開一小會兒,便來到一個小院。院前掛着一塊銅牌,上書“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常設展覽館”,院裏那幢黃白相間的歐式三層小樓便是此行探訪的目的地。

兩國元首推動會址重建

進入一樓展覽大廳,迎面看見一面淺米色大理石牆,牆上鐫刻着“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常設展覽館”。大廳右側,放置着一個巨大的圓形發光球。2013年3月23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同時任俄羅斯聯邦副總理戈洛傑茨共同觸亮發光球,正式啓動中共六大會址建館工程。李守義副館長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是展覽館最重要藏品”。

中共六大會址的修復和對外開放,得到了中俄兩國領導人的高度重視、親切關懷和大力推動。2010年3月,時任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訪問俄羅斯時,向時任俄羅斯總理普京提出,在中共六大會址建立紀念館,得到普京熱情支持。3年後,習近平主席與普京總統共同見證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俄羅斯聯邦政府關於互設文化中心的協定》的補充議定書。兩國確定對中共六大會址進行修復,修復後的會址建築作爲莫斯科中國文化中心分部舉辦中共六大歷史常設展覽,免費對中俄民衆開放。同年9月5日,兩國簽訂中共六大會址租賃合同,明確該建築屬於俄羅斯文化遺產,中方通過租賃形式使用,租期49年,俄方每年象徵性收取1盧布租金。

租賃合同簽署之後,會址修復進入實質性階段。修復工程由中俄合作進行,中方根據俄羅斯中央科學修復設計院提供的建築原貌圖紙,對整幢建築物進行了徹底修繕。修復工作的順利完成,讓中俄普通民衆有機會走進來,瞭解並銘記中共黨史上的一次重要會議,感受兩國深厚傳統友誼。

重溫歷史瞬間 緬懷革命前輩

從展覽大廳往東,是3個相互連通、設計簡潔明快的展室。通過一幅幅珍貴歷史照片、實物複製品等,扼要、全景式回顧了中國共產黨從成立到領導全國人民取得勝利並不斷前進的壯闊歷史。

第一間展室,講述的是“中共六大召開前的形勢”。墨綠色牆面上依次懸掛着五張黑白照片,分別描繪了中國共產黨的前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一張統計表讓五次大會的時間、代表人數和全國黨員數清晰呈現。第二間展室,介紹的是“中共六大的籌備與召開”情況。兩個展櫃裏陳列與會代表回憶錄,其餘11個展櫃均爲會議文件。據李守義介紹,“所有文件都是中文、俄文雙份,均爲複製品,原件是20世紀50年代由蘇共馬列研究院中央檔案館移交給中方,目前保存在位於北京的中央檔案館”。第三間展室,主題爲“中共六大之後革命運動的發展”。一面黃色牆體,4幅照片簡明扼要地講述了古田會議、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共七大召開以及紅軍的發展和壯大。

踏上白色旋梯,便到達二層。長達24天的會議,便在這裏召開。長條形的主席臺、六排條凳,簡樸而自然,這些均根據與會代表的回憶錄復原而來。二樓另一間展室的內容,是“中俄關系新發展”。作爲閣樓的三層,低矮的房間裏安頓下部分與會代表。如今,這裏設有兩間展室,復原了當時宿舍場景。

六大召開時,整幢小樓的一層爲大會祕書處辦公處。爲保密起見,來自中國各地的140多名中共代表按報到順序分別編號。會議期間,均按“某某號同志”稱呼而不提及人名,如鄧中夏爲“1號同志”,周恩來爲“22號同志”。

打造紅色教育基地 促進中俄民心相通

作爲迄今爲止中國在海外設立的唯一一個關於中共黨史的常設展覽館,這裏不僅是對一段歷史的銘記,更是對中俄友誼的一種特殊傳承。李守義介紹,中共六大會址常設展覽館不僅成爲海外教育基地,同時也發揮着在中俄兩國之間傳文化、促交流、通民心的作用。

自開館以來,已經接待了大約2.4萬名參觀者,其中來自俄羅斯等國的海外參觀者約8000人。如今莫斯科中小學校經常組織學生來館參觀。在展覽館的“觀衆留言簿”裏,留下了不少真摯、感人的話語。除接待參觀者之外,展覽館還創新性地開展了大量文化活動。比如在2019年,就曾舉辦過“紀念中俄建交70週年圖片展”“周恩來與中俄友誼展”等活動。

作爲一位展覽館俄籍安保人員,謝爾蓋已經在這裏工作了兩年多時間。他告訴記者:“工作非常有意義,附近學生、居民對這裏興趣濃厚。”

採訪接近尾聲,看見展室巨大的玻璃窗外,皚皚白雪,遠處樹枝上掛滿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透過窗戶,記者彷彿穿越回那個1928年的夏天……

(本報莫斯科1月24日電 本報駐莫斯科記者 韓顯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