恪守孝道,不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爲人子女所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隨着時代的不斷進步,我們對“孝順”的定義也在不斷變化,在許多忙於生計的年輕人身上,“臨時性盡孝”悄然興起,子女的利益滿足了,老人卻格外無奈。

“臨時性盡孝”悄然出現,子女只顧眼前利益,老人卻措手不及

生老病死,宇宙法則,任何人也無法逃脫。

我們所有的人都會老去,在思考自己的養老問題前,我們先來看一組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截至2019年末,中國大陸60歲及以上人口共計25388萬人,佔總人口的18.1%。我國已經是名副其實的老齡化社會

雖然有養老院和社區養老,但多數人還是選擇居家養老,這樣的背景下,養老矛盾慢慢顯現出來:年輕人正處於事業上升期,他們在職場拼搏着,尤其是生活在與父母距離遙遠的城市,於是“臨時性盡孝”悄然登場。

一起看下這個真實的故事:李大爺的兒子,從小就懂事,學習成績更是十分優異。兒子是李大爺的驕傲。

大學畢業後,成績拔尖的兒子順利進入一家外企,收入頗爲豐厚。但是忙於工作的兒子每年回家的次數卻越來越少,有時連中秋,除夕這樣重要的節日也不見蹤影。

雖然可以和孩子視頻語音,孩子還經常爲二老添置各種物品,從昂貴的保健品到貴重的衣物和許多價格不菲的食物,一樣沒有落下。但夫妻二人,看着鄰居朋友都是一家人其樂融融,熱熱鬧鬧地過節,心裏總感覺空嘮嘮的。

不久前,李大爺檢查出心臟病,住院接受治療。心慌意亂的李大媽打電話給兒子,卻被兒子一通話說得十分扎心:爸病了,一定要請最好的護工,用最貴的藥,缺錢您通知我。我現在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工程,如果做得好,就能升成總經理。等工程結束,我回家看爸。

結束通話的李大媽,淚眼婆娑地望着躺在病牀上的老伴,雖然知道孩子忙,但從未沒想過孩子居然不回來,兒子的做法讓老人有些措手不及,心中更是有些許委屈。

我們的家庭如同樹木,父母是根子女是枝葉,有了父母纔能有孩子。爲人子女,孝順父母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但這種用錢來替代自己責任的“臨時性盡孝”方式悄然出現,子女只顧着自己眼前的升職加薪利益,卻忽視了父母內心的感受和痛苦,使得老人也有些措手不及,但全心全意地盡孝本該是兒女應當做的事情。

說說而已的“臨時性盡孝”不可取,身心共行纔是子女應當有的態度

1)贍養父母本是一種美德,也是子女應盡的義務

老話說得好“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父母把我們撫養長大,子女應當珍惜和理解他們的不易。當我們還是嗷嗷待哺的嬰兒時,母親用乳汁撫養我們,爲我們製作各種美食,精心地照顧我們;父母們寧可自己喫苦受累,卻不忍心孩子也不願意孩子受半點委屈。於情於理,我們都應該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2)兒女的孝心需要多一些細心,少一些急躁

有的時候,父母並不在乎物質享受,更在乎孩子們在生活中體現出對他們的在意。精美可口的外賣食品,不如親自回家給父母做幾道他們愛喫的家常小菜;給父母買許多昂貴的保健品,不如有空時常回家看看。

在生活中,要做到處處留心,把孝心用行動表現出來,讓父母生活得更舒心,更快樂。

3)與父母交談時,需要多一分耐心,少一分嫌棄

孝順父母,需要極大的耐心,要從他們的一言一行中觀察和了解父母的內心想法,明白父母的真正需求。

不少人可能有這樣的經歷,父母年紀越大,變得越來越嘮叨,總是不長不短地說自己這個不對,那裏不好。

這時需要換個角度來想,父母嘮叨的背後藏着他們的關心與經驗。即使父母的思維也不如年輕時活躍了,許多的觀點在子女眼中甚至是落伍的,但是子女依舊不可以辜負父母濃濃的愛。

面對父母對自己的不理解,子女一定要有耐心,慢慢解釋給他們,就如同對待孩子一般對待父母,可能會收穫意想不到的結果。

真正的孝順,不是隻顧眼前利益,而是要做到“身心合一”,用自己的細心、耐心換得父母的順心和舒心。善待父母,是最大的福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