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不這麼覺得。

因爲只論發病率的話,新定義提供了降價空間。

比如理賠概率非常高的早期甲狀腺癌,從重疾降爲輕症,這麼做減少了保險公司的理賠成本。

但形勢比人強。

沒想到後面一系列政策,提高了保險公司的其他成本,新定義下的產品降價無望,所以我要更新下觀點,以後的重疾險產品,十有八九要比現在更貴。

有這麼3個理由,

a.   舊版重疾險的賠付惡化,定價過低

保險行業發展初期,競爭者少,屬於“賣方市場”。

用現在的眼光看,那個時候的產品,普遍定價高利潤大,保險公司活得比較滋潤。

但時間長了,保險公司發現一個問題。

那就是早期甲狀腺癌,太不科學了。

別看它叫癌,但通常花兩三萬做個手術就好,對於術後生存幾乎沒有影響,而且它的發病率還賊高。

這要是按照重疾賠付,投保人買個100萬保額重疾,花了兩三萬治療之後,還能淨賺98萬,就算再加上收入補償,也感覺有點過分了。

你都不好說這是保險,還是理財。

所以新定義的一改,除了有監管對於行業的整體把控以外,很難說沒有各家保險公司的拼命遊說。

而且打2013年的人身險費率改革之後,重疾險的預定利率從2.5%上調至3.5%,導致全行業的重疾險保費出現較大幅下降。

所以,咱們國家重疾險的保費,整體並不貴。

b.   某些保險公司不做人,定價更低了

除了重疾險價格本身就處於低位以外,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年輕保險公司開始不講武德,尤其是互聯網重疾險,直接就把傳統保險公司幹懵逼了。

比如,拿掉了重疾險裏的身故保障,當成可選。

比如,從終身調整到保到70歲、80歲。

比如,跟互聯網公司合作,它們提供流量,承諾銷售規模,年輕保險公司繼續壓價。

直到現在,保險市場成了“買方市場”。

就算消費者不主動接觸保險,保險都會通過各種渠道找上門來。

保險公司的激烈競爭,使得保險產品的價格更便宜,就連那些傳統保險公司的產品也有一定的下降,消費者也享受到了更多的實惠。

但監管看不下去了。

對保險公司經營互聯網保險業務,做了一系列規定。

比如,

設立准入門檻,

1. 連續四個季度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達到120%,核心償付能力不低於75%;

2. 連續四個季度風險綜合評級在B類及以上

3. 人身保險公司連續四個季度責任準備金覆蓋率高於100%,財產險公司連續四個季度的責任準備金回溯未出現不利進展;

4. 保險公司公司治理評估爲C級(合格)及以上;

5. 中國銀保監會規定的其他條件。

甚至更直接,規範了互聯網人身保險的定價標準,限制保險公司爲了業績,採取無底線的價格競爭、變相做補貼的激進行爲。

因爲很多網紅級的重疾險,定價上都有風險,比如達爾文3號、守衛者3號等。

可能是低估了重疾的發生率,也可能是低估了自己的預定費率,總之,相當於保險公司自己出錢補貼產品,從而降低了產品價格。

但現在有了門檻,保險公司要是補貼補得太過厲害,導致自身經營上不再符合要求,就會失去銷售互聯網保險的資格。

所以保險公司以後大概率會更保守。

c.   爲了促銷,虧錢也要擇優理賠

爲了最後的集中銷售,保險公司也是拼了。

所謂的擇優理賠,就是現在購買保險公司指定重疾險產品,可以享受兩個定義裏的理賠標準,哪個能賠賠哪個,哪個賠得多賠哪個。

從這也能看出來,擇優理賠,提高了保險公司的理賠成本,純粹是一場短期的營銷行爲。

所以只要過了最後這一階段,保險公司在後面的產品上,就要從未來投保人身上收回成本了。

以前讓的利,新投保人償還。

這也是爲什麼說現在是買保險的紅利期。

因爲現在買了重疾險的人,其實佔了保險公司的便宜。

而未來,不管是主動提價,還是迫於監管,保險公司大概率都不會再採取激進的定價策略了。

所以,老重疾產品留給我們的時間窗口可不多了,加今天也就7天!

大家趕緊加助理阿花微信。

掃下面的二維碼就行。

預算不足,可以先佔坑。

預算夠,那就加保補充點保額。

多的也不說了,能上車的趕緊吧。

-END-

作者:小司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衆號:小司淘保。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