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武子曄

[ 長城證券研究報告指出,汽車芯片短缺或將持續半年,預計2021年上半年車用芯片供應依然存在一定壓力。短期內汽車芯片短缺的問題難以解決,國內車市上漲勢頭帶來的需求增加,使供需矛盾有所增加。半導體芯片廠商已經開始着手擴大產能來應對突然增加的需求,但考慮到半導體行業的交付時間,目前供應短缺的情況預計可能將在6~9個月的時間內才能改善。 ]

[ 根據美國伯恩斯坦研究公司預計,由於2021年全球範圍內的汽車芯片短缺,預計將造成多達450萬輛汽車產量的減少,這相當於近十年以來全球汽車年產量的近5%。 ]

[ 車載芯片的產能要提前12個月做規劃,去年上半年很多半導體企業對汽車行業芯片需求的判斷比較悲觀,所以在規劃上比較保守。 ]

汽車芯片短缺問題進一步發酵。

據外媒報道,大衆汽車集團發言人表示,由於芯片供應不足,大衆汽車的產能受到牽制。目前大衆汽車正在與博世、大陸集團等主要汽車零配件供應商討論應對方案,其中包括尋求經濟賠償。大衆汽車希望在此期間跟其他新的供應商展開短期合作,而由此產生的費用應該和博世、大陸集團共同承擔。戴姆勒集團也表示,目前的首要任務是將全球供應瓶頸的影響最小化,正採取雙邊措施釐清相關合作的負面影響。

“如果汽車廠商都向供應商索賠的話,供應商是很難承擔得起的。博世、大陸這些供應商,他們本身不生產芯片,是向第三方進行採購。是否索賠以及相關金額,要看具體的合同是怎麼籤的。”LMC汽車市場諮詢(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曾志凌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從去年11月份,汽車行業就開始出現芯片短缺的問題。目前,大衆汽車、福特汽車、斯巴魯汽車、豐田汽車、日產汽車、通用等多家汽車製造商都受到了芯片短缺的影響。根據美國伯恩斯坦研究公司預計,由於2021年全球範圍內的汽車芯片短缺,預計將造成多達450萬輛汽車產量的減少,這相當於近十年以來全球汽車年產量的近5%。

對於芯片短缺,曾志凌認爲,一方面,受疫情影響,芯片供應商低估了對汽車市場的需求,在產能方面準備不充分。另一方面,手機、電腦等移動設備對芯片需求增加,這使一些芯片廠商將產能轉移到該領域,因此汽車芯片面臨其他產能的競爭。“從現在來看,汽車芯片短缺的現象還是比較嚴重的。”曾志凌對記者表示。

“車載芯片的產能要提前12個月做規劃,去年上半年很多半導體企業對汽車行業芯片需求的判斷是比較悲觀的,所以在規劃上比較保守,而這也是受到了疫情的影響。”地平線CEO餘凱對記者表示,在芯片方面,整個供應鏈對需求變化有較好的適應性,預計2021年年中會恢復。

長城證券研究報告指出,汽車芯片短缺或將持續半年,預計2021年上半年車用芯片供應依然存在一定壓力。短期內汽車芯片短缺的問題難以解決,國內車市上漲勢頭帶來的需求增加,使供需矛盾有所增加。半導體芯片廠商已經開始着手擴大產能來應對突然增加的需求,但考慮到半導體行業的交付時間,目前供應短缺的情況預計可能將在6~9個月的時間內才能改善。

記者瞭解到,此次芯片短缺主要分爲兩種,一種是應用於ESP(電子穩定控制系統)的MCU(微控制單元)。在中國市場,一般10萬元以上的車型,特別是中高端車型都會配備ESP。它是汽車主動安全系統的一部分,能起到防側滑作用。另一種是ECU(電子控制單元)中的MCU。ECU廣泛應用於汽車各控制系統中,被喻爲“行車電腦”。

而面對芯片短缺的問題,多家跨國車企已經關閉了部分工廠的生產線。戴姆勒集團將有限的芯片優先提供給奔馳S級等高級車型以獲取更高利潤。大衆汽車也選擇將芯片優先供給保時捷旗下車型以及大衆汽車新推出的純電動SUV車型。大衆中國CEO馮思翰上週在接受包括第一財經在內的記者採訪時也表示:“目前正在密切關注事態發展,集團總部和世界各地的供應商在儘可能進行資源調配,採取各種應對措施。”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在近日舉辦的經濟每月談會議上表示,芯片短缺對中低檔汽車的衝擊相對有限,影響較大的主要是中高端汽車,後者半導體芯片使用比重更高,技術也更復雜。陳文玲指出,中國汽車產業正在加速向中高端轉型升級,特別是立足5G等新基礎設施的無人駕駛汽車、智能網聯汽車正在快速發展,半導體芯片是這些汽車的神經系統,而其斷供或在短期內影響汽車行業向高端化、智能化、自動化、網絡化的升級。

另一方面,市場對芯片的需求不斷增加,出於原料成本上漲、產品生產週期變長等因素,一些芯片製造商開始漲價。據外媒報道,恩智浦半導體已告知客戶,由於材料成本大幅上漲和芯片嚴重短缺,必須提高所有產品的價格。東吳證券去年12月份發佈的一份研報顯示,隨着半導體產業鏈缺貨、漲價行情在8英寸晶圓製造、封測以及MCU、功率半導體等產業鏈環節逐步蔓延。

“芯片的價格肯定會上漲。”曾志凌對記者表示,市場的緊張供需關係導致芯片生產廠商掌握着主動權。不過,曾志凌認爲,廠商應該不會將芯片價格的上漲轉移到消費者身上。“現在汽車的終端價格往往都會有折扣,芯片成本上漲後,終端折扣力度可能會縮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