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要有儀式感,儀式感究竟是什麼?它真的是某些人爲了區別於他人而“裝”出來的嗎?清代文學家李漁用自己精緻的生活,爲我們揭曉了正確的答案。李漁儀式感究竟是什麼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爲您揭祕: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現代社會中,生活節奏異常快速,在人人忙碌的緊張中,更多人的口中開始談及“儀式感”的話題。什麼是儀式感?答案很簡單,儀式感是一種生活態度,這種態度,會讓你活得更高級。《小王子》裏曾經說過: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儀式感究竟有多重要呢?大概是任何一個人任何一種感情都需要。

儀式感不需要隆重,卻需要看重,因爲它是生活的點綴,也是人生長路上盛開的花朵,只有稍許停步駐足,才能向更遠的地方前行,也許儀式感就是我們人生的“加油站”,它能帶給我們無窮的動力。對於“儀式感”,清代著名學者李漁曾對其加以詮釋,總結了關於儀式感的諸多屬性。

李漁原名仙侶,是金華蘭溪人,爲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學家、戲劇家、戲劇理論家、美學家,素有才子之美譽,被時人稱爲“李十郎”。李漁自幼聰明好學,曾考入金華府庫,後又心無意仕途而從事指導戲劇演出之事。李漁曾設有家戲班,曾前往各地演出,繼而積累了豐富的戲曲創作經驗,成爲休閒文化的倡導者、文化產業的先行者。也正是靠着戲班子賺來的不菲收入,李漁的生活也一直悠哉悠哉毫無憂愁,久而久之,他的生活之中便充滿了精緻。

一、李漁穿衣的儀式感

李漁曾說過:“婦人之衣,不貴精而貴潔,不貴麗而貴雅,不貴與家相稱,而貴與貌相宜。綺羅文繡之服,被垢蒙塵,反不若布服之鮮美,所謂貴潔不貴精也。”換句話說,李漁從不喜歡華貴的衣物,而是講究穿衣的品味,即使一個人的身上套着精緻的絲綢,也會因爲髒兮兮而被人厭棄。儀式感向來不是精心裝扮出來的精緻典雅,而是發自內心的舒適,找到屬於自己的舒適區,纔是真正的儀式感。

二、李漁對音樂的態度充滿儀式感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話雖如此,但絲竹之聲卻能愉悅人們的心靈,讓人在一天的疲乏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心靈淨土。李漁認爲:絲竹之音,推琴爲首。古樂相傳至今,其已變而未盡變者,獨此一種,餘皆末世之音也。婦人學此,可以變化心性,欲置溫柔鄉,不可無此陶熔之具。毫無疑問,李漁對於生活的態度是積極的,在他的心中,音樂是神奇且具有實際意義的心靈慰藉品,只有從心底對其加以敬畏與欣賞,方能領悟生活的真諦。

三、李漁對食魚的態度

在李漁看來,“魚者首重在鮮,次則及肥,肥而且鮮,魚之能事畢矣。每一種魚都是鮮的代表,每一種魚卻也有鮮的特殊,只有用最合適的方法烹飪合適的魚,才能真正的品咂出其最本質的味道。喫魚如此,生活亦是如此,儀式感向來不需要強求,只要以合適的態度加以對待纔是最完美的。

四、李漁對書房的態度

書房是文房四寶的歸屬地,也是衆多文章誕生的源泉,書香之氣的氤氳,永遠是書房最令人親近的屬性。李漁言道“書房之壁,最宜瀟灑。欲其瀟灑,切忌油漆。油漆二物,俗物也,前人不得已而用之,非好爲是沾沾者。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書房亦是如此。書房飄散的應該是書香,而不是過度裝潢的油漆之氣,否則便是捨本逐末。找不到心與自然的交流,縱然是金屋又如何?刻在文人骨子裏的並不是清高,而是清雅。

五、李漁對酒具的態度

酒是華夏文明歷史上最重要的飲品,酒能解千愁,酒能醉人心。當然,僅有好酒還不夠,更要有上好的酒具,那麼什麼才能算是真正的好酒具呢?李漁認爲,“酒具用金銀,猶妝奩之用珠翠,皆不得已而爲之,非宴集時所應有也。誠然,酒具最珍貴者當屬犀角,犀角名貴而又低調,展現了奢華而內斂的人生格局,李漁的形容堪稱恰到好處。

儀式感不是憑空捏造的,它是人生舒適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唯有讓人生具有真正的儀式感,方能一以貫之地享受人生,繼而駐足靜心觀賞人生路上的美景。

參考資料:《李漁人生》泰安出版社出版 方子靜著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