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溝通思想的工作,也是溫暖人心的工作。教育要取得實效,就要有溫度有實感,關注解決官兵利益訴求。

現實生活中,部分教育者總愛講“我們那時候”。比如,“我們那時候很少回家”“我們那時候很少講待遇”“我們那時候從不怕喫苦”……不可否認,這些教育者說的大都是事實。然而,“世易時移,變法宜矣”。如果總是用這些心態和理念教育官兵,就是忽視時代變化,忽視教育規律,忽視受教育者訴求,就會像“刻舟求劍”“循表夜涉”一樣,難以達到實際效果。

今天,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深刻變化,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斷提高,廣大官兵的事業觀、家庭觀、利益觀也出現新的變化,再也不能用老眼光看待新問題了。如果總是用“我們那時候”來解決“官兵新訴求”,可能官兵連理解都理解不了,又怎麼能發揮教育效力呢?拿家屬就業、子女入學來說,以前有班上、有書讀就行,現在追求工作相對穩定、學校相對優質;再拿週末輪休來說,以前是駐地幹部可以回家,現在高鐵發達,離家不遠的也有條件了。只有正視這些訴求,結合具體情況合理解決,才能增加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

進入新時代,教育要發揮作用,重在把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統一起來。馬克思說過,人們奮鬥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的,如果忽視官兵的利益訴求、心理渴求、成長需求、價值追求,必然會凌空蹈虛、蒼白無力。當年,一句“打土豪、分田地”,喚起工農千百萬;一句“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鼓舞志願軍戰士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實踐充分證明,教育與官兵利益掛起鉤來,不僅有助於解決思想問題,還會激發出強大的內生動力和行爲自覺。

教育本身具有時代性,總講“我們那時候”很難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唯有與時俱進,遵循官兵認知規律、行爲特點、合理訴求,才能使教育取得紮紮實實的效果。去年抗疫鬥爭中,我軍出臺了待遇保障11條措施,把教育做得既有溫度又有實感,贏得廣泛點贊。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體系,也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綜合施策纔能有感召力凝聚力。只有把經常性思想政治教育與政策激勵、心理服務、人文關懷有機結合起來,在福利待遇、榮譽激勵、社會優待方面出臺更多惠兵暖心的紮實舉措,才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以強大的正能量推動新時代強軍事業不斷前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