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

“滄海一聲笑,滔滔兩岸潮……”

熟悉的旋律聲中,一衆江湖豪傑對酒高歌,行俠四方,武林爭鬥與兒女情長,在這一刻交相輝映,共同組成了金庸筆下的《笑傲江湖》。

不過,《笑傲江湖》的人氣雖高,可書中的故事年代卻十分模糊,讀者們只能根據書中人物的衣食住行、“用銀會鈔”,以及“總督”、“巡按”、“參將”等等稱呼,推測出《笑傲江湖》或發生在明清時代。

正因如此,諸多影視劇在拍攝《笑傲江湖》時,往往將《笑傲江湖》的時代背景設置爲明代。倘若《笑傲江湖》果真發生在明代,那麼我們用歷史眼光來看這部劇,就會發現劇中的兩個細節裏,悄然藏着明朝滅亡的原因。

一、巡按是個什麼官?

《笑傲江湖》裏揭示王朝興衰的第一個細節,發生在各大主角還沒來得及搶戲份的第二章裏。

根據書中描述,當時林平之生平第一次殺人後,手下尚自在替林平之出頭,大喊得罪了自家少鏢頭死有餘辜,誰知對方還沒怎麼表示,一旁的林平之看到滿地鮮血先嚇了個半死,哆哆嗦嗦地問身邊的史鏢頭到底該怎麼辦纔好。

史鏢頭暗自心想:“江湖鬥毆殺人,是所難免,但平日裏大家殺的都是黑道人物,可少鏢頭這次所殺顯然不是盜賊。如此一來,別說鏢局子的小少爺,就算總督、巡按的公子殺了人,一樣難以輕易了結”。

說來史鏢頭的話雖是替林平之打算,卻實在有些讓人捉摸不透。按說總督是一方大員,權勢熏天,史鏢頭覺得高高在上倒也情有可原,可這“巡按”是何方神聖?爲何在史鏢頭心中,“巡按”儼然也是惹不得的存在呢?

其實,史鏢頭的想法放在明朝的歷史上並沒有問題。因爲明代的巡按御史是“天子耳目風紀之司”,其組織之嚴密,職權之廣,權威之重歷代罕見,確實是個讓人惹不起的存在。

據史料記載,明代共設13道巡按御史,全部由皇帝親自指派,這些巡按御史作爲皇帝的代言人,分赴各地巡視,其中正七品的巡按還有“便宜行事”之權,可以在“照刷文卷”、“審錄罪囚”、“稽查庶政”、“考察升黜”中監督各級官員的行爲。

乍看之下,巡按御史似乎是正義的化身,專門監督天下不平之事。不過,若是從明朝歷史來看,僅有明朝初期的巡按御史可以說是剛正不阿,而到了明朝中後期,巡按御史的角色就完全變了味。

比如弘治年間,包澤巡按湖廣時,就把藩王們侵佔土地的劣跡查了個底掉,而後又讓這些位高權重的王爺們,乖乖將土地全部還給百姓,一時轟動朝野。

百官震驚之餘,小小的巡按御史們不過輕輕地揮一揮手,帶着“事了拂衣去”的從容,繼續投身到下一場戰鬥中,弄得明王朝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裏,朝野民間處處都是巡按御史的傳說。

種種傳說中,既有天順年間浙江巡按御史李綱,一路法辦了四百多名貪官污吏,讓浙江官場爲之一清的壯舉,也有北京保衛戰中的大英雄于謙,巡按山西時平反三十多起冤案,拯救數百名冤囚的悲憫。

一樁樁成績讓巡按御史的名聲大噪,以致許多貪官聽說巡按御史即將到自己的轄區巡查時,便自覺地掛印辭官回家賣紅薯,明朝江山呈現出一番“天下貪官污吏強軍豪民忌憚者唯御史爾”的盛況。

令人遺憾的是,明朝初期宛如官場中一股清流的巡按御史,到了晚明時代卻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迅速腐化墮落。比如萬曆年間,“代天巡狩”的巡按御史們,早已沒了明初的低調,而是選擇“騎大馬,衣錦繡”,到了巡按的地方就一通敲詐勒索,將地方官員當成人肉提款機。

這其中,最爲典型的當屬魏忠賢的“兒子”崔呈秀。當初他負責巡按江淮時,將自己一路上抓到的犯人全部明碼標價,只要錢給到位,想讓他放誰便放誰。

待到崇禎年間,巡按御史墮落的更加嚴重,每次巡按御史們出差,地方官員都要花掉一筆不菲的接待費,而這些費用隨後都會被轉嫁到百姓身上,以致兵部尚書梁廷棟一度怒斥道:“國家遣一方巡方,天下加派百餘萬”,也就是說巡按御史的差旅費高達上百萬,都快趕上遼東的軍費了。

二、怎樣才能當參將?

巡按御史迅速腐化墮落之際,明朝滅亡的第二個隱患也在《笑傲江湖》中嶄露頭角,這便是小說第七章中,劉正風金盆洗手時的奇怪一幕。

金盆洗手前,江湖豪傑都認爲劉正風是衡山派大佬,哪知待到金盆洗手的儀式現場,素來與江湖井水不犯河水的朝中武官們卻趕來赴會,還當場封了劉正風一個參將,讓現場的喫瓜羣衆們大呼不可思議。

要說參將這個職位,在《笑傲江湖》中也算是個熟面孔了。在小說後續的故事裏,令狐沖半路截道冒充軍官,截的也是個參將。

那麼,頻頻在《笑傲江湖》裏露面的參將,在明代的軍事體系中到底是個什麼職位呢?

15世紀時,明朝首設參將這一官制,主要作爲鎮守邊區的統兵官,位次於總兵與副總兵,大概相當於朝中的三品大員。

無可替代的位置代表了選拔參將時的高標準嚴要求,最初人們想在明朝當參將,不但要武藝了得,還必須忠誠度極高。

或許有人會問,既然明代選拔參將的標準這麼嚴格,劉正風這個江湖大佬,是怎麼通過選拔成爲參將的呢?

其實,社會人劉正風能成爲參將,本身就說明那時候明朝的人力資源出現了大問題,參將一職不再是能者居之,而是富者居之。但凡家裏有礦,捐個參將根本不叫事兒。

買賣參將不過是官場上賣官鬻爵的冰山一角。明朝中晚期,各種官職都被明碼標價公開買賣。比如任職兵部費用爲1000兩,任職禮部費用2000兩,若是部郎外轉道員,則根據地區富裕程度差異化收費,有些好地方的費用高達5000兩。

或許是烏紗帽的標價實在太高,曾有位不按規矩出牌的官員,買官的時候跑去砍價,原本5000兩的官位,他只肯付3000兩銀子,結果最終只得到了一個知府的職位。

要說那位官員錯就錯在買了個文官,若是買個武將的職位,那價格就便宜得多了。據史料記載,明朝末年,錦衣衛的職位不過二三十兩銀子,常有市井無賴出錢買官,搖身一變就能靠着錦衣衛的身份敲詐勒索,橫行鄉里。

這番賣官鬻爵的潮流,到了明朝滅亡前夜發展成一出讓人啼笑皆非的鬧劇。當時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已然兵臨城下,可不少農民軍派到城裏的密探,居然還在向農民軍推銷朝廷官職,以致於大明還沒滅亡,各級武將官職已被農民軍搶購一空。

這番搶購狂潮,真是比姜昆相聲《着急》中的市民老急搶購花生油與黃醬還積極,而劉正風在明朝搶購官職的大背景下,能夠順利拿到參將職位,似乎也並不奇怪。

只不過,王朝到了這地步,買來的參將能做多久,還真是個值得人們思考的事。

參考資料:趙克生,許文繼《一本書讀懂明朝》、王世華《明代的巡按御史》、顧誠《明末農民戰爭史》、《明史》、《明實錄》、齊曉靜《明代巡按御史制度研究》、李熊《明代巡按御史》

南詔國的崛起——因爲傲慢而引發的血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