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訓新規“打”出來

■範海南 解放軍報記者 段江山 特約記者 周俊誼

未能擊中靶心——這是陸軍第74集團軍某旅飛行員王俊榮的海上實彈射擊結果。出人意料的是,無人機偵察數據傳回,王俊榮的射擊成績被評定爲優秀。

“雖然沒有命中靶心,但擊中了目標物的關鍵部位,實現了最大程度毀傷。”該旅領導介紹,以往組織實彈射擊訓練,他們都要求飛行員瞄準靶心射擊,並以是否命中靶心作爲重要訓練考評依據。去年的一場實戰化演訓,顛覆了這項組訓和考評標準。

當時,該旅爲了對標實戰要求,將實體船和車輛作爲靶標。經過多輪實彈射擊,官兵們發現,不同實體靶標的“致命部位”並不相同:有的實體靶標被擊中中心位置,卻只是輕傷;有的實體靶標雖未被擊中中心位置,但發動機等關鍵部位被摧毀,實現最佳打擊效果。

“由於任務和目標性質不同,命中靶心並不一定能癱瘓敵人。”深度分析一場場實戰化演訓數據,該旅摸清了不同種類靶標的“致命部位”,改進了實彈射擊組訓流程和評判標準。他們將實彈射擊毀傷程度細分爲“擊中、擊傷、擊毀”三個等級,並要求飛行員每次實彈射擊都力爭“擊毀”。

命中靶心不再是實彈射擊場上唯一的“正確答案”。對標實戰、追求最大毀傷效果成爲該旅實彈射擊課目新的組訓規範。

“組訓規範‘打’出來。”第74集團軍領導告訴記者,近年來,各作戰單位對標實戰,通過一次次實戰化演訓,檢驗訓練方式方法科學性。針對發現的問題,他們不斷優化組訓模式,將科學組訓要求落在實處、推向深入。

新一輪海上實彈射擊訓練打響,飛行員王俊榮和戰友們再次駕機起飛。一架架戰鷹掛載實彈騰空而起,直奔目標空域。

在高速運動的狀態下,王俊榮迅速發現、捕捉、瞄準“敵艦”的“致命部位”。根據風速、雲層和“敵情”等條件,他不斷調整攻擊航線,確定發射角度,一舉擊毀目標。

從瞄準幾何靶心到瞄準“致命部位”,從追求擊中到力求擊毀,更爲科學的組訓新規經受住了實戰考驗。

第74集團軍某旅爲官兵制訂專屬“訓練檔案”,科學組訓、精準施訓,提升訓練質效。 李彬 攝

訓練的精準度和精細度,直接關係訓練質效

便攜式地空導彈射擊現場,寒風呼嘯。“敵機”在空中飄忽不定,呼嘯而出的導彈與其擦身而過……

這些畫面第一時間從射擊現場傳回,被投射在第74集團軍某旅防空營課室內的幕布上。

營長周農按下暫停鍵,將視頻切換到導彈射手的射擊操作畫面。對照實彈射擊“失誤”鏡頭,他帶領課室內多名新射手、新炮手,深入覆盤檢討,分析導彈脫靶原因。

“敗績中暗藏着打贏的‘鑰匙’。”周農告訴記者,營裏爲了多培養能獨立遂行任務的射手、炮手,鼓勵新人上陣進行實彈射擊。然而,上場的新手們一時適應不了新打法和複雜射擊環境,跟不上靶機速度,導致射擊精度不高,甚至接連失誤。

對此,他們積極從失利中汲取教訓,盯着暴露出的問題,不斷優化組訓方法。該營根據新射手、新炮手的短板弱項,逐人制訂補短補差訓練方案,積極展開專攻精練,使新射手的實彈射擊成績穩步提升。

“精準施訓是科學組訓的必然要求。無論個人還是部隊,訓練的精準度和精細度,直接關係訓練質效。”第74集團軍領導告訴記者,改革調整以來,他們結合組建單位衆多、兵員素質不一、組訓方法不同等實際,鼓勵各部隊區分訓練對象、細化訓練方案、跟評訓練效果,大力推行分級分類精準施訓。

某合成旅文體訓練中心,一場格鬥比武緊張進行。

擂臺上,“硬骨頭六連”戰士王一村幾乎精疲力竭。但他仍在一個閃避之後,快速出拳將對手撂倒,奪下該旅“70公斤級”格鬥冠軍。

數月間,王一村從格鬥領域的“門外漢”,成爲新晉格鬥冠軍。這背後,是該旅對格鬥訓練的精準規劃。

偵察科參謀陳堅瑜介紹,爲破解最初格鬥訓練組訓方法單一、訓練效果不佳的問題,該旅採納地方散打冠軍建議,不僅將格鬥訓練方案具體到每個人,還細化到每名官兵的體能、力量、速度、技巧等方方面面。

通過逐人逐項進行強化訓練,該旅官兵們實現了格鬥水平的快速提升。

隨着數字信息技術發展,即便在複雜專業訓練中,精準施訓也“進化”出新的高效形式。

駕駛專業訓練場上,某旅運輸勤務營多型軍用車輛縱橫馳騁。訓練場一角的調度室內,教練員安仁義通過電腦顯示屏上的視頻畫面和各類數據參數,同時對數名駕駛員的駕駛技術進行評定和指導。

“有了數字信息技術支撐,我們組訓的精準度和效率明顯提升。”安仁義介紹,兩年前,該旅爲了備戰“國際軍事比賽-2018”汽車能手項目比賽,抽組信息技術骨幹,在訓練場搭建信息化數據採集系統,實現了對駕駛專業訓練的實時動態監控和量化分析。

這套信息化數據採集系統成爲該旅精準施訓的“利器”。訓練中,調度員和教練員可以實時掌握車輛行駛軌跡、監控裝備技術性能、分析駕駛員操作動作,並實時逐人逐車進行精準指導。

“通過水路後甩尾再停車……”安仁義盯着電腦顯示屏,通過對講機對駕駛員進行提示,指導參訓車輛快速通過深水區、土嶺等複雜路段。

“這一圈練下來,大家的成績普遍提高了不少。”一輪訓練結束,安仁義說,“這種形式的精準施訓,多年前我們還無法想象。科學組訓的未來,讓人充滿期待。”

讓訓練場上的每一顆子彈、每一滴汗水都發揮出最大效能

夜色如墨,某旅多名新飛行員駕機升空,開展跨晝夜飛行訓練。在各種“敵情”干擾下,他們順利完成一系列高難度飛行動作,實現預期訓練目標。

“相比往年,這批飛行員以更短的時間形成了基本作戰能力。”該旅作訓科科長謝堅介紹,訓練效率的提升得益於對訓練資源的優化管理和高效利用。

以往,該旅組織飛行訓練,爲了方便集中管理,單次只放飛實施同一訓練課目的戰機。參與其他課目訓練的飛行員只能排隊等候,訓練時間浪費不少,訓練水平提高較慢。

爲解決這一難題,該旅創新組訓模式,放開單場次訓練“多閘口”,一次放飛實施不同訓練課目的多架戰機,讓難易不等的訓練課目按照“一場多域、一域多層”的方式同步推進,最大限度盤活訓練資源。

“新的組訓模式推行後,我們每名飛行員每週的訓練時間增加了,飛行訓練強度、密度大大加強。”飛行員周健平告訴記者,旅隊在充分利用現有訓練資源的同時,還不斷增加單課目飛行訓練難度。

翻開該旅飛行訓練計劃,記者看到,他們爲每個課目安排1名飛行教員作爲訓練監察員,負責綜合分析訓練中每名飛行員的課目熟練程度、心理和身體狀況,並根據新大綱設置不同難度的特情和戰術背景,倒逼飛行員苦練飛行技能。

“現在每場飛行訓練,我都有實實在在的收穫和提高。”訓練間隙,飛行員李浩從作訓包中拿出厚厚一摞航空理論資料研讀。他說,如今飛行架次多了一倍,取得的訓練效果遠超以往的數倍。“對比訓練投入和戰鬥力產出,科學組訓的效益越來越高。”他說。

對訓練資源深度挖潛,不僅需要在訓練實效上做加法,還需根據未來實戰需要,在訓練成本上做減法。

警報驟響,機場旋翼轟鳴,某陸航旅數架戰鷹騰空而去。

以往,該旅組織應急拉動演練,幾乎都是大機羣出動。如今,這樣的“熱鬧”場面越來越少見。

“我們對標實戰,對戰備出動方案進行修訂,戰機出動方式也由粗放式轉變爲精準式。”該旅作訓科科長謝堅告訴記者,此次出動前,他們已經對戰術背景、“敵”方兵力等關鍵數據進行了快速分析,精準部署戰機出動量、機載掛彈量、兵力投送量等關鍵要素,而不再盲目採取“大機羣戰術”進行戰備拉動訓練。

演練中,某飛行營營長王瑞雪帶領戰機編隊,圓滿完成任務。覆盤時,他總結說,隨着戰備訓練越來越精準,指揮流程、保障配置等越來越科學,戰鷹出動時間大幅縮短,每個架次都練出了最大效能。

“以往組訓相對粗放,起飛架次、彈藥消耗、飛行小時、油耗等成本都比較大,但實際訓練成效卻不一定達到預期。”第74集團軍領導告訴記者,他們始終引導部隊以實戰爲標準,以追求最大訓練效費比爲導向,通過科學組訓,讓訓練場上的每一顆子彈、每一滴汗水都發揮出最大效能。

科學組訓就是要不斷提高對抗難度、強度、危險度,真正練出打贏硬功

雖曾駕機掠過山嶽叢林、海岸灘塗等各種地形,也應對過各種戰局,某陸航旅一級飛行員鄭丹面對眼前的對抗演練形勢依然感到喫力——

南國某山谷內,“敵”方依山設置火力點,靶車在谷底密林間隱蔽穿行。

“‘敵’防空火力時常出其不意,而我方的進攻異常艱難。”演練開始沒多久,鄭丹就滿頭大汗。他說:“這樣的極限對抗最能有效檢驗戰術戰法,打起來帶勁!”

鐵翼飛旋,狂飆掠地。面對接踵而至的新“敵情”,鄭丹在友鄰戰機的火力掩護下,突進至山谷內的某關鍵點位。機艙內,某特戰旅的特戰隊員們快速索降至地面,向“敵後”隱蔽穿插。

“‘斬首’成功。”演練接近尾聲,鄭丹終於從耳機中聽到特戰隊員的最新戰報,頓時舒了口氣。

“組訓方法科不科學,就看是否符合戰鬥力標準。越是貼近戰場的訓練,越能經得起實戰檢驗,也就越科學。”該陸航旅旅長孫焰說,“科學組訓就是要不斷提高對抗難度、強度、危險度,真正練出打贏硬功。”

近年來,第74集團軍在各級演練考覈中,從難從嚴設置戰術條件,用困境、絕境、險境考驗各級指戰員,把“順風仗”從訓練場徹底剔除,改爲劣勢危局,讓官兵們在各種困難條件下錘鍊實戰本領。

前不久的一次實戰化演練中,由於“敵”方密集炮火攻擊,某勤務支援旅負責保障的指揮方艙車,出現通信、電源、油路等多個系統故障。

戰情緊急,爲縮短搶修時間,指揮員抽調來自3個連隊的4個修理小組同步展開作業。由於各維修小組協同配合不足,檢修進程未能緊密銜接,耽誤了大量時間,貽誤戰機,最終導致整場演練敗北。

“真正的戰場比演練更殘酷。演練失敗恰恰說明我們的組訓還不夠科學,離實戰要求還有差距。”覆盤檢討中,該旅黨委一班人將提升各保障模塊間的銜接配合作爲下步組訓重點。

他們創新開展模塊編組協同訓練,將幾十個修理專業按武器裝備性能劃分成10餘個模塊化編組,設置多損點、同步修的戰損維修訓練課目,讓不同模塊編組在協同訓練中摸索配合技巧、銜接時序,最大限度減少搶修時間。

此外,該旅創新構建“一所四庫”模塊化後裝保障模式,讓衛勤、修理、運輸等多種戰場保障力量進一步模塊化編組,通過讓不同模塊平時協同訓、戰時協同保的戰訓耦合方式,做到全方位、立體化協同配合,讓訓練效能真正“事半功倍”。

“運輸無人機升空投送戰場物資,野戰醫療所前出搶救傷員,新型裝備搶修車對戰損坦克實施自動化搶修……”新一輪演練中,導調組將系列任務指令密集下達給該旅。各類後裝保障小組快速出動、密切配合,高效完成一系列戰場搶救搶修任務,驗證了模塊編組協同訓練這一科學組訓方案對提升戰時保障能力的促進。

“科學組訓是一種不斷完善提高的狀態,永遠都是進行時。”該旅領導說,“未來戰場,科學組訓者勝。”

科學組訓克服“低效率勤奮”

■程昭善

戰法雖無定形,訓法卻可循章。

軍事訓練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和要求。科學組訓就是按照軍事訓練的規律,統籌加強軍事訓練內容、法規、標準、保障等方面建設,從實戰出發從難從嚴組織和指導訓練實踐,不斷提升訓練資源向戰鬥力轉化的效率。

科學組訓是戰鬥力生成的根本保障,也是制勝未來戰場的基礎。要提升備戰打仗能力,就應把科學組訓要求貫徹到底、落到實處。

科學組訓要遵循客觀規律,避免盲訓、蠻訓、亂訓。近年來,全軍部隊積極推行科學組訓、聚力提升備戰打仗能力,取得明顯成效。但個別單位仍存在組訓不科學的情況。有的訓練計劃大而化之,訓練實施“一刀切”“一鍋燴”。這些粗放式的訓練方式,耗費了大量訓練資源和時間。我們應聚焦備戰打仗,深入推進軍事訓練轉型,構建新型軍事訓練體系,全面提高訓練實戰化水平和打贏能力。

科學組訓要精細訓練管理,克服“低效率勤奮”。以往,有的部隊存在單純追求摩托小時、彈藥消耗等傾向,滿足大綱訓練規定的“保底”行爲,導致訓練長時間在低層次徘徊。我們應鼓勵各級組織官兵和裝備在高強度、滿負荷、遠距離的極限作業條件下訓練,在做好安全評估的前提下,儘可能挖掘現有訓練資源潛力,多設置技術戰術融合的綜合課目,多統合保障相似的訓練任務,多安排互爲條件的對抗演訓,“打一發彈”就把攻防雙方都練到,演習一次就把涉及的單元和元素都練到,力求每次訓練效果最大化。

科學組訓要堅持戰場導向,經得起實戰檢驗。仗怎麼打,兵就怎麼練。打仗需要什麼,部隊就苦練什麼。訓練科不科學,最有發言權的是對手,最有說服力的是戰場勝負。我們應從實戰角度出發,不斷提高對抗的難度、強度、危險度。

未來戰場的地形地貌、氣象條件、電磁環境等異常複雜,要求部隊必須具備極強的快速適應能力。平時訓練中,我們要突出野戰臨戰強訓,把部隊拉到與任務相似地區,開展以解決重難點問題爲目的的野戰化臨戰訓練,在難局、殘局、危局中錘鍊先敵一步、高敵一籌的打贏本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