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加大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力度。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發展迅速,已成爲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同樣,數字經濟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大有可爲。

數字經濟可更好助力“三農”提質增效。據農業農村部數據,2018年農業數字經濟佔農業增加值比例僅爲7.3%,農產品網絡零售額佔農產品交易額只有9.8%,農村互聯網普及率也只是38.4%。可見,農村數字經濟發展空間巨大。信息技術創新的擴散效應和數字技術的普惠效應,將更有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更有力推動農業生產智能化、農業經營管理高效化和農業信息便捷化。比如,依靠信息技術可更精準、實時對土地流轉的“非農化”和“非糧化”全方位監測,爲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賦能。數字技術可有力促進城鄉商貿雙向流通和價值鏈融合,推動農村消費升級和文化生活繁榮。

相比城市,農村數字經濟仍面臨不少“短板”。目前,鄉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普遍存在投入大、回報低、實施難度大等問題。在農業生產領域,信息技術與產業融合不充分。此外,人才、技術、資金、管理等要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農村數字紅利的實現。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起步之年,要抓住數字經濟機遇,多措並舉補齊短板。

第一,加強規劃引領和政策支持,夯實數字農業基礎、有序推進農村新基建。可探索將數字鄉村建設融入信息化規劃和鄉村振興重點工程,完善產業、財政、金融等配套政策。大幅提升鄉村網絡設施水平,全面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同時,加快推動農村水利、公路、電力、冷鏈物流、農業生產加工等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重點加強智慧農業、智慧物流建設。在此過程中,政府部門應加強整體規劃,注重引入市場化、多元化合作機制。

第二,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和新型經營主體的培育,強化人才支撐,提升信息素養。應對農村數字經濟挑戰,需要培養造就一支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人才隊伍。一方面,可實施“互聯網+小農戶”計劃,政府、企業等多個主體爲農民提供在線培訓服務。同時,充分發揮駐村工作隊、大學生村官、科技特派員等主體作用,開展信息化人才下鄉活動。另一方面,完善對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主體的平臺資源、營銷渠道、金融信貸、人才培訓等政策支持,切實提升其技術和經營管理水平,發揮其引領帶動作用。

第三,推動數字技術對農業生產和科技服務的改造升級。進一步加強資金投入、政策支持,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裝備製造業結合,推動遙感監測、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中廣泛應用。此外,完善農業科技信息服務平臺,建立與知識更新相結合的長效培訓與服務機制,鼓勵從雲平臺獲取知識和專家支持。

第四,完善農村流通服務體系,積極發展新業態,促進“三產”融合、線上線下融合。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加強農產品加工、包裝、冷鏈、倉儲等設施建設,完善鄉村智慧物流配送體系,深化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推動互聯網與特色農業深度融合,發展創意農業、認養農業、觀光農業等新業態,促進遊憩休閒、健康養生等新產業發展。加強網絡直播、微商、社羣等手段營銷,培育農村電商品牌。

第五,推進“互聯網+鄉村治理”,提高農村社會綜合治理精細化和現代化水平。全面推進“互聯網+村級公共服務”,推動黨務、村務、財務網上公開,提高羣衆辦事便捷程度。同時,依託綜合信息平臺完善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務,深入推進農村居民的醫療、養老、教育、就業、救助等方面信息化服務。此外,以現代信息技術爲支撐、網格化管理爲抓手,加快實施農村“雪亮工程”,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深化平安鄉村建設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