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山海情》海報

今年1月,年度重點扶貧題材電視劇《山海情》 (原名《閔寧鎮》 )在北京衛視、東方衛視、浙江衛視、東南衛視、寧夏衛視、深圳衛視和“愛優騰”三大視頻網站,以“一劇六星三網”的“史上最強”陣容開播。一週後,豆瓣評分就從9 . 1直升9 . 4,被網友譽爲“年度神劇”“扶貧劇之光” 。作爲一部命題式主旋律扶貧劇,此劇不但探索出“主旋律扶貧大劇”的創作新模式,更在類型整合、喜劇設計、影像質感、時代氣質等方面重塑了扶貧劇的類型範式,成爲新的“行業標杆” ,做到了“平民視角、國家敘事、國際表達” 。

知名編導演與製作團隊強強聯合

近年來,由知名電影導演、編劇、演員強強聯合的“主旋律商業大片”大放異彩,電視劇《山海情》的創作模式與此相似,也是由知名導演、編劇和演員強強聯合。首先, 《山海情》是國家廣電總局直接指定正午陽光團隊製作的“命題作文” ,要求高質量地表現寧夏閩寧鎮20多年來通過“吊莊移民”“東西對口協作”等方式將戈壁灘變成金沙灘的故事。黃軒、張嘉益、閆妮、姚晨、郭京飛、王凱等“流量與演技”兼具的明星陣容集合,使該劇在開播之前就備受關注,開播之後也保證了劇集討論的熱度。其次,該劇由資深編劇高滿堂策劃,優秀編劇王三毛、楊筱豔等執筆,從根本上保證了《山海情》的故事既能夠深入生活、貼近人民,又能夠滿足觀衆的觀看愉悅甚至實現網絡觀看的“爽感” 。最後,“熟臉老戲骨”的演員陣容保證了該劇大部分配角的豐滿生動。可以說,知名導演、編劇、演員以及製作團隊的強強聯合,堪稱“主旋律扶貧大劇”的創作新模式。

“家國敘事”與多類型整合創新

該劇導演孔笙、孫墨龍多年來一直在持續探索現實題材電視劇的類型創新。他們不僅擅長以家喻國的家國敘事,更擅長將情感、勵志、青春甚至偶像、網絡等敘事類型融入諸如歷史劇、年代劇甚至軍旅劇中。他們也對扶貧劇類型進行整合,突破了既定敘事的窠臼與藩籬。在敘事結構上, 《山海情》延用了正午陽光一直比較擅長的“家國敘事”模式,以家喻國,通過馬得福一家以及相關村民脫貧致富的故事,呈現了閩寧鎮20多年的歷史變遷。具有史詩氣質的故事必然涉及羣像式的人物和多線索的故事,該劇運用家國敘事結構,用觀衆熟悉的宗親關係勾連劇中人物,將故事中的主要角色都納入了以馬得福爲中心的“家族樹結構”中。搬遷前的湧泉村主要有以宗親關係存在的馬家、李家兩姓人,代理村支書是馬得福的父親馬喊水,脾氣又執拗又急的李大有是馬得福的二叔,第一個種蘑菇、承包建築工程發家致富的“先行者”馬得寶是馬得福的弟弟,通過勤勞奮鬥成功“翻身”的李水花是馬得福的初戀,到福建打工的年輕人代表白麥苗是馬得寶的戀人,執着於教育扶貧的白校長是白麥苗的父親,扶貧科技工作者凌一農教授更成爲了馬得寶的“師父” 。最後幾集中,市委書記還成了馬得福的岳父……在中國傳統“家國天下”的文化潛意識下,採用家國敘事能夠更貼近觀衆,更容易使觀衆浸入故事,也更能夠獲得情感共鳴。儘管相比《闖關東》《溫州一家人》 《大江大河》等典型家國題材電視劇, 《山海情》的“家族樹結構”相對鬆散,聚焦扶貧故事多於家族故事,但播出後的效果證明,“家國一體”仍舊更適合中國現實題材劇尤其是鄉村題材劇的敘事。

類型整合是該劇敘事藝術上的又一創新,勵志、情感與網絡“種田文”等年輕觀衆喜愛的類型模式被整合到了劇中。 《山海情》沒有大篇幅空洞的政策宣講和單薄的扶貧幹部歌頌,製作團隊將“扶貧故事”修改爲熱血勵志的“青年奮鬥” ,聚焦村民“脫貧致富的慾望” ,表現他們“悲情但不悲觀”的致富故事。閩寧鎮轟轟烈烈20多年的脫貧史通過馬得福、馬得寶、白麥苗等年輕一代的脫貧奮鬥故事得以講述,兩地扶貧幹部是他們遭遇困境時的關鍵助力,有效避免了常規扶貧敘事的陳舊與空洞。更爲有趣的是,網絡小說的熱門“種田文”與《山海情》的扶貧故事產生了奇妙共振。尤其是第10集至第16集的種蘑菇致富段落,被很多觀衆戲稱爲“凌教授穿越到寧夏種蘑菇” 。扶貧幹部陳金山、學者凌一農在寧夏的扶貧工作被喜愛“種田文”的網民形容爲穿越到古代社會的“現代人” ,他們就像攜帶着各種“金手指”的“穿越人” ,與寧夏仍舊停留在舊式農耕文明的村民形成了“現代”與“古代”的鮮明對比。這段故事的強烈共鳴,一度引發彈幕狂歡。

此外,該劇還整合了情感劇的類型敘事手法。劇中主要角色馬得福與李水花、馬得寶與白麥苗的愛情故事也設置爲常見的“初戀”“純愛”“誤會”“錯過”“遺憾”等橋段,但導演對這些橋段的使用卻不老套,他們一反情感劇爲了矛盾而矛盾、爲了悲劇而悲劇的設計,將遺憾與美好、波折與純粹見縫插針地穿插在了扶貧敘事中,爲劇情發展增添了別樣趣味。

喜劇手法的突破和適時“角色互文”

利用文化、信息的不對稱或方言、民風、民俗的差異製造笑點是扶貧劇敘事的常規手法,並且大部分喜劇角色都由文化水平有限的村支書、村裏的懶漢和性格怪異的村民等“愚昧”羣體承擔。 《山海情》突破了這一類型範式,將大部分“搞笑”任務分配給了扶貧幹部、科技工作者、努力致富奔小康的上進村民等“正派”“先進”羣體。

首先,利用方言口音製造笑點。孔笙在接受採訪時曾說道,劇組在前期調研中偶然獲知當年兩地幹部因語言溝通的障礙留下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他們就根據這一事實設計了各種笑點。演員郭京飛飾演的福建扶貧幹部陳金山是前幾集的搞笑擔當,因爲他是福建莆田人,說話時語速很快還有濃重的口音,寧夏本地人根本不懂他在說什麼,“治沙”被聽成“自殺” ,一段見義勇爲的事蹟被翻譯成“小偷搞科研” ,各種誤讀層出不窮,經常令觀衆捧腹大笑。在故事前半段,兩地幹部因方言問題導致的小幽默不時出現,傳播效果極好。

其次,嚴肅正派人物在扶貧工作中頻頻遭遇“囧境”和“小尷尬” 。如脾氣火爆的凌一農教授在帶領村民種蘑菇和銷售蘑菇時和不法商人“打架”的段落就讓人捧腹。知識分子凌教授因奸商低價收蘑菇並且點破自己一直在“貼本”收蘑菇而氣憤出手,本想打完就跑,結果卻和馬得福及徒弟馬得寶被“反殺” ,三人滿臉帶傷騎着摩托車去醫院的“尬囧”段落,讓人感動之餘又忍不住哈哈大笑。

再次,適時的“角色互文” 。正午陽光製作團隊喜歡使用自己慣用的演員飾演各類配角,有時導演還親自上陣,這幾乎是其每部必有的“彩蛋” 。由於熱播劇多,配角演員重複率高,很多演員的多個角色身份被觀衆熟記,這促成了正午陽光出品的不同劇集之間角色的“互文共振” ,形成了網友戲稱的“正午宇宙” 。如在《大江大河》中飾演主角岳父的馮輝這次又飾演主角馬得福的岳父,被網友稱爲“岳父專業戶” ,不時發彈幕與《大江大河》的劇情對比,“坑女婿專業戶這次不坑女婿”等彈幕頻頻刷屏。此外, 《山海情》還聚集了情景喜劇《武林外傳》中的幾位主演——閆妮、姚晨和王莎莎,更引發了觀衆的回憶熱情,尤其姚晨、閆妮在該劇領導地位的翻轉,讓很多觀衆會心一笑。角色互文共振的“彩蛋”效應,也加強了《山海情》的討論熱度。

最後,是見縫插針的幽默細節和臺詞設計。依據劇情發展,編導和演員會不時根據具體情境設計一些不影響故事節奏及情感表達的語言和動作,不時引發觀衆哈哈大笑。如張嘉益飾演的“人精”馬喊水和尤勇智飾演的李大有在對戲時總是互懟,笑料百出。又如馬得寶去福建看望麥苗時,導演讓演員蹲在工廠門口抓着一大把新鮮龍眼一顆一顆地認真喫,引發了彈幕滿屏的“這個憨憨”“哈哈哈哈”等評論高潮。

影像質感與精益求精的細節美學

《山海情》能夠在多部扶貧劇中脫穎而出,還要歸功於正午陽光製作團隊一直以來追求的細節美學。該劇開篇講究的構圖、極具油畫感的色調、恰如其分的剪輯等,使其影像質感從一開始就超越了大部分扶貧劇。即使是最容易被“跳過”的片頭片尾設計,也一改大部分扶貧劇陳舊的美學風格,充滿後現代美學氣息,深受年輕觀衆好評。

同時, 《山海情》在外景地選擇、攝影棚搭建、演員化裝、臺詞訓練、肢體動作設計等方面,也延續了正午陽光製作團隊一貫追求的細節美學。從壯闊遼遠但卻黃土瀰漫、缺水乾涸、不適宜人類生存的西海固和早期一直刮沙塵暴、環境惡劣的戈壁灘外景地還原,到演員滿臉風沙、嘴脣乾裂、臉頰佈滿高原紅的化妝;從工作人員用14天時間蓋起真實村落、搭棚種出蘑菇到不斷根據劇情發展對演員服飾、妝容的調整…… 《山海情》對各種場景細節的還原都經受住了觀衆審視。劇中,李大有洗得起泡的衣服,白麥苗去大城市後臉頰逐漸褪去高原紅的妝容,馬得寶從山村野孩子、外出打工人、蘑菇種植戶到承包工程的老闆多種角色轉變中的服飾變化等,都在細節上呈現出到位的時代質感。

最後,本劇在細節美學上的考究還表現在對於演員的使用上。儘管時間緊、任務重,導演也沒有壓縮成本讓一個演員從小演到老,而是根據角色氣質在不同年齡段更換長相相似的不同演員,甚至連一個小配角李水花的女兒安曉燕都前後換了3歲、6歲、 9歲、 11歲和成年一共5位演員。其他角色,如馬得寶、馬得福、李水花、白麥苗等演員也分別有對應的小演員飾演他們的少年時代。正是這種少見的在小細節上的講究,才賦予該劇與衆不同的時代質感和美學風格。

作者:李金秋

來源: 《中國藝術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