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生于水乡,浣纱于荷花之侧,凡画西施之图,莫不配荷花。

辞藻欲表先无语,丹青未著已失神。

水偷月貌锦鳞醉,风袭蛾眉天下颦。

莺声压却三军鼓,蜂腰舞动霸业根。

一场大梦烟波里,泪洒珍珠照来人!

——《四大美人吟·西施·荷花》

西施的故乡,在越国诸暨苎萝村。其父打柴养家,母亲与她浣纱贴补家用。南北朝孔灵符在《会稽记》里提到:“诸暨苎萝山,有西浣纱石。”这里的“浣纱石”说的便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在诸暨浣沙溪旁题字的一块方石。至于当年西施是否用这块石头来浣沙,现已不可考了。之所以这块方石被后人假想为西施专用的浣沙石,大抵是一种精神寄托。

每有游人来到这片土地,总是会假托浣纱石,追思当年的美人西施。《舆地志》、《十道志》、《嘉泰会稽志》有云:“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苎萝山卖薪女,曰西施。山下有西施浣纱石。”对于一些文人来说,浣纱石与西施的故事更是他们天马行空的题材,如:李白在此歌骊之行时,就曾作下“未入吴王宫殿时,浣纱古石今犹在”的句子。

二十一世纪什么素质最重要?

或许,有许多朋友会戏称“颜值”,在这个靠脸蛋就可以吃饭的时代,“美女经济”应运而生。然而,虽然两千五百年前的中国古人并无“美女经济”的概念,但当时的西施就已经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何为“美女经济”。

越王勾践受辱于吴国,返回故国后卧薪尝胆。为了复仇大计,勾践准备从民间搜罗国色天香的美人,用以蛊惑吴王夫差。于是,越国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选秀活动。西施凭借与生俱来的底子,顺理成章地通过选拔。

在被送往国都的过程中,老百姓争相围观这位“大越超女”,以至于,自西施故乡到国都的这条路交通堵塞,人流摩肩接踵。负责护送这位美人的,便是越国首屈一指的大人物范蠡。道路拥堵,范蠡又没办法让士兵驱逐老百姓,然而送西施进宫迫在眉睫,这该如何是好?

范蠡思量着,反正西施入宫的时间已经被群众耽搁,倒不如做些事来补救。于是,他便安排西施暂住在路边的驿站里。随即,范蠡命人在驿站四周张贴告示,说想要见到传说中的美人西施,就得缴纳一文钱的“入场费”。告示一经张贴,群众轰动。

西施登上驿站的阁楼凭栏坐望,就像是天女下凡一般。为瞧美人脸蛋,老百姓慷慨地拿出入场费。有些群众没看过瘾,竟先后付了好几次入场费,真可谓百看不厌。几天功夫下来,好奇的老百姓都已一睹为快,各自散去了,而范蠡更是因此赚得盆满钵满,钱币塞满了驿站。

范相国护送美人西施回到堵城后,勾践原要责怪他耽误行程之过,但见范蠡拿出数以十万计的铜钱,顿时乐开了花。范蠡的做法,刚好为后世的“美女经济”起到了示范作用。

自唐宋开始,自命清高的文人雅士便开始“脱离群众”,聚集在上流场所聚会饮宴。时人的品味比较独特,喝酒时必须要招妓作酒纠,与她们划拳行令。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甚至要找一大群歌妓以歌舞侍宴。这里出现的妓女,有点像是现在酒吧、夜总会的陪酒小姐。

在旧社会里,追花逐柳是一种风尚,土豪、纨绔的捧场,让青楼画舫门庭若市。久而久之,唐宋元明清的游冶称谓一种文化,历代都出现了因风月场所而带来的经济繁荣。例如,宋朝时期汴京城的妓院,明代秦淮河的画舫,清代北京的八大胡同等。为什么现在被划为非法产业的青楼行,在古代是合法的呢?正是因为这一特殊的“美女经济”是古代王朝的税收重点。

前些年办得热火朝天的各式选美节目,实际上,就是这种“美女经济”的延续。即便是最近的“创造101”等节目,虽然,有借鉴日韩娱乐圈的嫌疑,但实际上也顺应了“美女经济”链条的发展规律。选秀,古而有之,历朝历代的帝王选妃,亦是一种选秀,连名字都如出一辙。不过,那时的选秀都是按照帝王的意愿来的,远没有现代选秀全民皆评委那般开化。

不过,这种由老百姓当评委的选秀节目,亦不不是现代人的首创。

在宋朝时期,有一档名曰“品花”的综艺,这档综艺仅针对青楼娘子,以“花榜”的排行作为评定标准。能在这场选秀中获胜的妓女,“一经品题,声价十倍”,就像现在的明星出道一样,身价飙升。

参考资料:

【《会稽记》、《古代选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