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前段时间写了几篇文章,其中谈到蜀国之亡,在于好战。立国后,诸葛亮5次北伐,姜维11次北伐,共进攻魏国16次,所谓好战者必亡,因为连年战争把自己打空了,本来还能挺一段时间的蜀国最先倒下了。

文章发出后,有读者留言表达不同意见,认为蜀国国小兵微,保守必死,所以诸葛亮和姜维采用的都是以攻为守的战略,表面看起来也有些道理,但细想一下,似乎又不是那么回事。

今天重点讨论北伐战略究竟是对是错,或者说蜀国伐魏弊大还是利大的问题,至于战术上该采取什么进攻方法,不在探讨之列。

先说诸葛丞相的北伐。

他北伐的目的在《出师表》中说得很明确,要报答先主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要完成先帝的遗愿,那就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几乎是兴师北伐的旗帜和宣言,但可以明见的是,这个口号并没有多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东汉的腐败政治已经把人民害惨了,它已经死得理所当然了,干嘛还要逆天而行?

细看白帝城托孤的过程,刘备在安排后事的时候,也没有要诸葛亮北定中原的指示。诸葛亮在平定南方之后,认为“兵甲已足”,有能力跟国力远远大于蜀国的曹魏较量一番,于是就亲自带兵出征。

个人观点,北伐的初衷其实还是诸葛亮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在隆中曾有规划,占据了益州和荆州之后,“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此时,上将关羽已经失了荆州,诸葛亮只能孤师出兵祁山。

如果诸葛亮能够成功的话,蜀陇连成一片,进可攻,退可守,有较大的军事回旋余地。

前景当然是很丰满,问题是需要付出多少代价。后世对诸葛亮北伐较少微词的原因是,他除了第一次北伐因为错用马谡在街亭损伤兵马之外,其他几次都是一看形势不好,立即撤军,绝不打消耗战,也基本都能全师而还。重要的是他还能把天水、南安和安定三座大郡的军民全部迁到了汉中,彼消此长,一方面对魏国实施了坚壁清野,另一方面也扩充了蜀国国力。

诸葛亮在世,在朝中还是掌握绝对话语权的,尽管有什么荆州派,东州派和益州派等等,也都掀不起什么大的浪花来,基本上还都能尽职尽责。彼时的蜀国还能同舟共济,一致向外,加上诸葛亮本人对于国力非常清楚,也非常谨慎,每次出战都是抓住时机突然出击,一旦占不到便宜就迅速回撤,对国家的损耗相对有限。

但是到了姜维手里的时候,形势就完全不同了。

他没有那样的权威,要像诸葛丞相那样矢志伐魏则是难上加难。

朝中开始还有尚书令陈祗支持他,但陈祗去世之后,他几乎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后方不宁,何以征伐?这也他屡次失利的主要原因。

接任诸葛亮执掌朝政的蒋琬倒是同意北伐,不过他更愿意走水路。他大造舟船,想沿汉水、沔水东下,袭击魏国的魏兴、上庸二郡,但朝中官员大多认为水路出兵倒是容易,只是万一失败则回返不易,算不得上策。后来蒋琬病逝,计划搁浅。

按照诸葛亮临终的安排,费祎接了蒋琬的班,但他对于姜维的北伐有清醒的认知:我们这些人比起丞相来差太远了,丞相都办不到的事,我们行吗?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休养生息再等有大才能的人去北伐吧。

据《三国志姜维传》记载:姜维几次想“兴军大举”,都被费祎从兵员上就把他锁死了,“与其兵不过万人”,就给你这点人马,你看着办!姜维也只能徒唤奈何。

除了这二位,蜀中大儒光禄大夫谯周也是一个坚定的反战派,他曾经就北伐的事和陈祗展开过激烈辩论,为此还专门撰写了《仇国论》申述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姜维之举不识时务,“极武黩征”,“民疲劳而骚扰之兆生,上慢下侮,则瓦解之形起”,话虽然听着逆耳,但蜀国的走势还真被他言中了。

如果这些人反对的话,还能理解,事实上连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也不支持北伐,甚至主张夺取姜维的兵权。当时诸葛瞻担任代理都护并任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共同执掌尚书台,可以说是在行使丞相的职责。景耀五年(262年),姜维北伐再次败回,诸葛瞻和董厥意见一致,都认为姜维好战无功,致使国内疲弊,他们上表给后主刘禅,要让姜维担任益州刺史。

还不光是这些人,武将当中也有反对者,据《三国志邓张宗杨传》中记载:官至左车骑将军的张翼曾经在朝廷上与姜维发生争执,他认为蜀国“国小民劳,不宜黩武”。

还有蜀国后期的一位重要将领也不支持姜维。据《汉晋春秋》中记载:就在姜维景耀五年那次北伐前,廖化就认为:“‘兵不戢(jí),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於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他的意思是频繁用兵,将自食恶果。姜维的智谋并不比敌人高,而蜀军的力量又比对方要弱,这样不断兴兵怎能成功?

这些人都是蜀国的重臣,且都与姜维意见相左,得不到他们的支持,当然举步维艰。难道他们都是贪生怕死之辈,或者都是鼠目寸光吗?当然也不是。

个人认为,姜维后期依然坚持用兵,勉强北伐,已经没有那么多高大的理想和空泛的口号,只是为了证明自己,以争取在朝廷的话语权罢了。

再后来,费祎死在了刺客的刀下。姜维终于挣脱了束缚,能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了,于是又开始大规模北伐,但可惜事与愿违,不仅没有占领曹魏的地盘,还徒然损耗国力,这最终也成为蜀汉被曹魏消灭的原因之一。

偌大的国家变成了空壳,邓艾只带了几千人就把这个纸糊的灯笼戳破了。

以此来看,劳师远征,在大量损伤国力的前提下,主战派的“以攻为守”可就有点不知所谓了。不进攻敌人也不代表就放下武器睡大觉,一样可以练兵,但强兵的前提还是富国。

再说,吴国不是很少北伐吗?主战派认为不打仗容易使人安逸懈怠,那吴国是不是应该死得更快点?事实是蜀国只延续了43年,263年就玩完了。17年后,吴国才被晋灭掉。

还有一种说法,蜀国不断北伐是为了平衡派系实力,转移内部矛盾。有人把刘备的集团分成了几派,说他们互相倾轧,那诸葛亮把自己的嫡系都带出去打仗,送到战场上去消耗,比如他们荆襄派的马谡就因失误被自己斩了,那这是在帮谁?诸葛亮有这么傻?

参考书籍:《三国志》《资治通鉴》《蜀记》《汉晋春秋》《华阳国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