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前段時間寫了幾篇文章,其中談到蜀國之亡,在於好戰。立國後,諸葛亮5次北伐,姜維11次北伐,共進攻魏國16次,所謂好戰者必亡,因爲連年戰爭把自己打空了,本來還能挺一段時間的蜀國最先倒下了。

文章發出後,有讀者留言表達不同意見,認爲蜀國國小兵微,保守必死,所以諸葛亮和姜維採用的都是以攻爲守的戰略,表面看起來也有些道理,但細想一下,似乎又不是那麼回事。

今天重點討論北伐戰略究竟是對是錯,或者說蜀國伐魏弊大還是利大的問題,至於戰術上該採取什麼進攻方法,不在探討之列。

先說諸葛丞相的北伐。

他北伐的目的在《出師表》中說得很明確,要報答先主劉備的知遇之恩,所以要完成先帝的遺願,那就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幾乎是興師北伐的旗幟和宣言,但可以明見的是,這個口號並沒有多大的感染力和號召力,東漢的腐敗政治已經把人民害慘了,它已經死得理所當然了,幹嘛還要逆天而行?

細看白帝城託孤的過程,劉備在安排後事的時候,也沒有要諸葛亮北定中原的指示。諸葛亮在平定南方之後,認爲“兵甲已足”,有能力跟國力遠遠大於蜀國的曹魏較量一番,於是就親自帶兵出征。

個人觀點,北伐的初衷其實還是諸葛亮想實現自己的理想。他在隆中曾有規劃,佔據了益州和荊州之後,“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此時,上將關羽已經失了荊州,諸葛亮只能孤師出兵祁山。

如果諸葛亮能夠成功的話,蜀隴連成一片,進可攻,退可守,有較大的軍事迴旋餘地。

前景當然是很豐滿,問題是需要付出多少代價。後世對諸葛亮北伐較少微詞的原因是,他除了第一次北伐因爲錯用馬謖在街亭損傷兵馬之外,其他幾次都是一看形勢不好,立即撤軍,絕不打消耗戰,也基本都能全師而還。重要的是他還能把天水、南安和安定三座大郡的軍民全部遷到了漢中,彼消此長,一方面對魏國實施了堅壁清野,另一方面也擴充了蜀國國力。

諸葛亮在世,在朝中還是掌握絕對話語權的,儘管有什麼荊州派,東州派和益州派等等,也都掀不起什麼大的浪花來,基本上還都能盡職盡責。彼時的蜀國還能同舟共濟,一致向外,加上諸葛亮本人對於國力非常清楚,也非常謹慎,每次出戰都是抓住時機突然出擊,一旦佔不到便宜就迅速回撤,對國家的損耗相對有限。

但是到了姜維手裏的時候,形勢就完全不同了。

他沒有那樣的權威,要像諸葛丞相那樣矢志伐魏則是難上加難。

朝中開始還有尚書令陳祗支持他,但陳祗去世之後,他幾乎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後方不寧,何以征伐?這也他屢次失利的主要原因。

接任諸葛亮執掌朝政的蔣琬倒是同意北伐,不過他更願意走水路。他大造舟船,想沿漢水、沔水東下,襲擊魏國的魏興、上庸二郡,但朝中官員大多認爲水路出兵倒是容易,只是萬一失敗則回返不易,算不得上策。後來蔣琬病逝,計劃擱淺。

按照諸葛亮臨終的安排,費禕接了蔣琬的班,但他對於姜維的北伐有清醒的認知:我們這些人比起丞相來差太遠了,丞相都辦不到的事,我們行嗎?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休養生息再等有大才能的人去北伐吧。

據《三國志姜維傳》記載:姜維幾次想“興軍大舉”,都被費禕從兵員上就把他鎖死了,“與其兵不過萬人”,就給你這點人馬,你看着辦!姜維也只能徒喚奈何。

除了這二位,蜀中大儒光祿大夫譙周也是一個堅定的反戰派,他曾經就北伐的事和陳祗展開過激烈辯論,爲此還專門撰寫了《仇國論》申述自己的觀點。他認爲姜維之舉不識時務,“極武黷徵”,“民疲勞而騷擾之兆生,上慢下侮,則瓦解之形起”,話雖然聽着逆耳,但蜀國的走勢還真被他言中了。

如果這些人反對的話,還能理解,事實上連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也不支持北伐,甚至主張奪取姜維的兵權。當時諸葛瞻擔任代理都護並任衛將軍,與輔國大將軍董厥共同執掌尚書檯,可以說是在行使丞相的職責。景耀五年(262年),姜維北伐再次敗回,諸葛瞻和董厥意見一致,都認爲姜維好戰無功,致使國內疲弊,他們上表給後主劉禪,要讓姜維擔任益州刺史。

還不光是這些人,武將當中也有反對者,據《三國志鄧張宗楊傳》中記載:官至左車騎將軍的張翼曾經在朝廷上與姜維發生爭執,他認爲蜀國“國小民勞,不宜黷武”。

還有蜀國後期的一位重要將領也不支持姜維。據《漢晉春秋》中記載:就在姜維景耀五年那次北伐前,廖化就認爲:“‘兵不戢(jí),必自焚’,伯約之謂也。智不出敵,而力少於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他的意思是頻繁用兵,將自食惡果。姜維的智謀並不比敵人高,而蜀軍的力量又比對方要弱,這樣不斷興兵怎能成功?

這些人都是蜀國的重臣,且都與姜維意見相左,得不到他們的支持,當然舉步維艱。難道他們都是貪生怕死之輩,或者都是鼠目寸光嗎?當然也不是。

個人認爲,姜維後期依然堅持用兵,勉強北伐,已經沒有那麼多高大的理想和空泛的口號,只是爲了證明自己,以爭取在朝廷的話語權罷了。

再後來,費禕死在了刺客的刀下。姜維終於掙脫了束縛,能甩開膀子大幹一場了,於是又開始大規模北伐,但可惜事與願違,不僅沒有佔領曹魏的地盤,還徒然損耗國力,這最終也成爲蜀漢被曹魏消滅的原因之一。

偌大的國家變成了空殼,鄧艾只帶了幾千人就把這個紙糊的燈籠戳破了。

以此來看,勞師遠征,在大量損傷國力的前提下,主戰派的“以攻爲守”可就有點不知所謂了。不進攻敵人也不代表就放下武器睡大覺,一樣可以練兵,但強兵的前提還是富國。

再說,吳國不是很少北伐嗎?主戰派認爲不打仗容易使人安逸懈怠,那吳國是不是應該死得更快點?事實是蜀國只延續了43年,263年就玩完了。17年後,吳國才被晉滅掉。

還有一種說法,蜀國不斷北伐是爲了平衡派系實力,轉移內部矛盾。有人把劉備的集團分成了幾派,說他們互相傾軋,那諸葛亮把自己的嫡系都帶出去打仗,送到戰場上去消耗,比如他們荊襄派的馬謖就因失誤被自己斬了,那這是在幫誰?諸葛亮有這麼傻?

參考書籍:《三國志》《資治通鑑》《蜀記》《漢晉春秋》《華陽國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