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在討論彩禮,還是在反婚反育?

對於我這種不愛吵架、卻對沖浪有剛需的人,常常一打開手機,迎面就是烽火狼煙,卻根本找不到前因後果。

比如前兩天那個所有人都在討論的“彩禮”,看着首頁各路神仙雞飛狗跳,我還以爲是有什麼地方因爲彩禮鬧出了大亂子。

追根溯源,竟然只是一檔綜藝提出了一個辯題,叫“獨立女性該不該收彩禮”。

沒有具體事件,沒有邏輯概念,

光憑一個空降的詞條,就能吵得天翻地覆。

關鍵是,也沒見大家吵出一個有效的結論啊?

01“不解決問題,來創造問題”

嘴上說着“真理越辯越明”,實際上, 罵到對方“閉麥”“退網”就算贏。

這些網友,大部分時候不但沒有爲真理而辯,反而是在用吵架給真理添亂。

就拿彩禮這個事兒來說,被熱搜帶跑的網友熱血上頭,根本沒空去想

話題本身的不合理性。

先說“獨立女性”。如果我沒記錯的話,“獨立女性”的熱度,在脫口秀演員思文那個時候已經被薅得差不多了。

什麼叫獨立女性?爲什麼要獨立的是女性?

無論定義再怎麼改變和進化,核心始終在於女性獨立生存的能力,且必須以舊社會關係中教育、工作權利難以保障的女性羣體爲參照。

去年張桂梅校長拒絕女學生當全職太太后的捐款,也

建立在這個女學生的受教育權本就來之不易的前提下

via.紅星視頻

在女性長期無法獨立的事實上,討論“獨立女性”本是一種進步,但在各方流量挾持後,

追問“男性爲什麼不需要獨立”成了更進步的表現。

因爲更佔優勢的男性沒有獨立的訴求啊!這個答案,早在第一個獨立女性出現的時候就已經有了。

可是今天,太多人陷入這種“意識必須更進步”的KPI裏,真正女性獨立所需要的現實進步,譬如工作環境、教育權利,反而沒人去推動了。

已經翻來覆去說過很多遍的問題,幾年之後,加上“彩禮”的後綴再現江湖。

而充斥在公共空間裏的,也根本不是新的思考,更多是跟風摻和、自我感動的無效討論。

一比喻二概念三反問,看似有理有據,實則什麼也沒說,老精神辯論家了。

最重要的是,獨立女性收彩禮這個事被拿出來討論,就預設了一個前提,即

收彩禮的不是獨立女性

被繞進坑裏的網友,跟着節目默認“彩禮”的受衆是女性,不是新娘,就是丈母孃。

可現實生活裏,出彩禮的不是新郎,收彩禮的也不是新娘,兩個家庭、 兩種風俗的戰爭,也不是丈母孃一個人主導的。

真正需要嚴肅討論彩禮的,不是功成名就的節目導師,也不是那些能上網衝浪的一二線白領或大學生,是縣城、農村,是那些走不出去的人。

可“農村女性該不該收彩禮”這個辯題,他們不敢討論,也無意去討論。

農村女性能買走多少會員、貢獻多少流量呢?

影視節目常常自以爲先鋒,給觀衆一種他們引領了某種風潮的錯覺。

但這顯然顛倒了因果,不是他們呼籲了纔有女性獨立,而是獨立的女性越來越多,所以他們才撿到了話題。

這個辯題的雞賊之處,在於它明明是三個假大空命題的嫁接組合,卻能包裝得像個“關心社會現象”的現實議題。

“獨立女性”,“該不該”,“彩禮”——

一個掃射性別,一個瞄準自由,一個劍指婚育。

這無疑是個十分能惹火的組合,看一眼就讓人生氣。

再加上被當做“金句”截圖流傳的各種觀點,什麼“我不收證明我更愛你”“你收下才是接受了我的心意”……

這三個多少人一輩子也鬧不明白的問題,轉眼就被轉化成了輕飄飄的情愛情商課,輸出一堆摻着狗屎的金句。

但越是這樣,圍觀者越是忍不住下場說兩句。“他們說得不對,我來。”

“這個論點纔是問題核心,轉出去讓更多人看看。

甚至讓人懷疑節目組之所以這麼出題、這麼辯論,就是爲了給網友留出這點想象和發揮的空間。

2、

早些時候,全網討論一個問題,起碼還是因爲一件具體的事情。

在天涯論壇或者各大貼吧裏發帖,人物、地點、事情經過三要素一個不能缺,纔會引起網友討論的興趣。

反觀如今的熱搜榜,奉行的就是

“字越少越好吵架”

,一條超過140字的發言,都恨不得有課代表給你總結成14個字。

具體事件越來越難引發關注,反而是所有影視作品都湧向熱搜榜。

博主@CyberZhiqi提到一個現象:“公共討論總是從這種電視劇、綜藝節目製造出來的莫名其妙的辯題、熱搜開始的。”

《三十而已》引發的“全職太太算不算獨立女性”,忽略教育背景、生存環境,題面上說的是“全職”,實際上卻把有工作、沒工作的女性一網打盡。

還有“太太”這個特殊的身份,男女都是它的受衆,同時也會變成不同陣營的敵人。

前陣子的熱劇《大江大河2》,祭出的話題則是“宋運輝好難”,想讓觀衆討論中年男性的困境。

就此,Vista的朋友文娛後臺曾在 《對不起,我還是無法理解這位大男主的哀傷》 一文裏指出:

這位拿了高考狀元,姐姐放棄前途來成全,半輩子都在不斷遇到貴人的大男主,已經過着大部分人可望不可即的開掛人生。

但通過“親戚上門討人情”“老婆一家不理解”等情節的渲染,人們很容易忽略宋運輝的實際段位,踮着腳也要跟人家共情。

另一部爆款劇《以家人之名》更直接,熱搜話題直接寫進臺詞裏:“我討厭陳家女性三代。”

性別印象、原生家庭影響,都在短短一句話裏說盡了。流量效果也很好,先有#凌霄家女性三代好氣人#,緊跟着就出了一個#編劇厭女#,閱讀量分分鐘上億。

不光都市劇,古偶也眼饞這一財富密碼。《傳聞中的陳芊芊》開局就是“女兒國”設定,教訓男人要“三從四德”,不許男孩子上學讀書,家裏長輩重女輕男,吊足了觀衆的胃口。

然而播到後面畫風一轉,男女主又開始談起了霸道總裁與小可憐的甜蜜戀愛。

開播時收一波“女權之光”的流量,翻車了再收一波“詐騙式女尊”的流量,贏兩次。

這類被組合創造出來的話題,一般有幾個明顯特徵:

定義是模糊的,以便踩中更多人的雷點;

初始觀點漏洞明顯,誘惑圍觀羣衆看不下去,必須親身參與;

最後,涉及的利益雙方一定要足夠對立,這樣火才能燃得起來。

不難發現,這些被創造出來的、懸浮的議題,都圍着“中年焦慮”“女性主義”“教育難題”“職場技巧”等等打轉。

而這些剛好都是網上佔據主流的年輕人最愛聊的東西。

消費這種話題是最安全的

,不僅流量有保證,就連素材也全網都是,無需考證,拿來就能用。

就以最具代表性的女權話題來說,看似一不小心就會捱罵,實際上根本不用擔心翻車。

甚至,有些創作者的目的就是翻車——女權來罵的口水,就是這個IP的流量。

就像彩禮這個話題一樣,只要綁上“女性話題”這面大旗,就能避免觸及到真正的問題,繞開了被攻擊不接地氣、胡編亂造的風險。

“你們不是要討論女性嗎?我給你呀,快來討論!”

當所有人都已經在討論的時候,一個本來無意義的話題就有了它的意義:不過是熱度而已。

3、人人都在仰望井口

一旦掌握了碎片時代的財富密碼,沒有人能忍住心動。

這邊彩禮還掛在首頁,那邊一部囊括“全職太太、職場女性、重組家庭、貧困夫妻”的女性羣像劇就開始了宣傳。

四個女性的設定已經如此包羅萬象,編劇竟然還能塞進一個“育兒焦慮”。

看截圖就知道,又一部衝着刷熱搜來的新劇。

恕我直言,被說四種女性四種教育方式了,就單拎一個女性出來,能寫清楚的編劇都屈指可數。

他們在創作劇本的時候,就已經精心設計好了每一集的熱搜話題。

提前放出十集預告,放出爭議性的劇情剪輯,片方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流量,就是要“破圈”。

一部所謂“熱劇”“熱綜”,哪裏用得着買會員去看,最精彩的部分都已經給你放在熱搜上了。

影視作品想跟短視頻爭話題和流量,主動把自己的內容碎片化,可要達到這個效果,劇情該有的邏輯、完整性,都必然被犧牲。

互聯網平臺那鐵律一樣的算法,也在爲此推波助瀾。

哪怕你只是出於好奇點開了一段八卦新聞,都可能被算法劃入到某位明星的粉絲羣體裏。

隨之而來的,是無休無止的“精準推薦”“猜你喜歡”“今日熱門”。

算法近乎無底線的討好你的“取向”,並以此爲牆屏蔽掉所有它覺得你不感興趣的話題。

留下一次參與某個討論的痕跡,算法就會讓你永遠處於這種討論的包圍中。

當“biss”成了公共討論的高頻詞彙,討論還有什麼意義?

更何況網上多的是另一種人,他們本身就對異見沒有興趣,上網討論是爲了“觀點殖民”,而不是想要跟別人交流。

互聯網算法讓這一部分人時時刻刻處於高潮,他們永遠只會聽到自己想聽的聲音。

著名的“回聲室效應”指出,相對封閉的環境裏,意見相近的聲音會不斷誇張和重複,讓人以爲那就是全部的真相。

內容製作方的主動熱搜化,平臺方的野蠻算法,再加上個體或無意識、或心甘情願的縱容,

象徵着開放、包容、世間萬象的互聯網,就這麼變成了一口深井。

一個個試圖參與公共討論的人,最終都變成跳進井底的青蛙,對自己聽到的回聲堅信不疑,

從此對真正的、現實的苦難脫敏。

最後的結果,或許製作方賺了流量,平臺賺了用戶,真正的苦難被遺忘,而用戶自己呢?

一隻被豢養在井底的青蛙,有一圈天空看就夠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