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笪志剛:讓中韓“此呼彼應”的底色更加飽滿

26日晚,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韓國總統文在寅通電話,就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交織下,中韓之間深化互信,增進相互理解,推動抗疫合作,維護半島穩定局面,促進經濟復甦,致力新型合作等交換意見。在全球新冠病毒感染人數破億,有效抗疫與深化合作重要性進一步加強的背景下,兩國領導人的通話再次向外界展現了中韓戰略合作伙伴關係“相呴相濟”的支撐成效,繼續描繪好“此呼彼應”底色的重要性。

中韓建交近30年來,兩國致力於發展友誼與合作,在政治、外交、經貿及人文等廣泛領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新冠疫情暴發以來,中韓在相互聲援、協作抗疫、強化溝通、夯實機制、深化交流、開闢合作等方面務實摸索與創新總結,形成了穩固雙邊乃至深化多邊的高質量溝通與高水平合作的諸多示範,成爲引領東北亞區域抗疫爲主導的新型合作楷模。

中韓抗疫合作的示範意義超越國界。不僅有“肝膽每相照,冰壺映寒月”“中國的困難就是我們的困難”,還有聯防聯控的合作抗疫機制及“便捷通道”等機制和模式創新,還有官產學研各界攜手促進交流與合作的大膽嘗試,其成效已成爲助力區域和國際抗疫的良好補充與借鑑。

中韓促進多邊合作的努力堪稱區域合作典範。兩國合作不僅本身具有較大互補性和潛力,這種高質量融合發展還體現在推進次區域和多邊合作的努力上,疫情下RCEP完成簽署、中日韓FTA的後續及儘早落地共識既是兩國堅持多邊主義的體現,也是推動多邊成果有序落地的努力標誌。

中韓倡導半島和平的理念符合當今發展的訴求。在維護東北亞和平及半島穩定上,兩國共同堅持半島和平理念,推進外交解決思路,成爲疫情下推進區域穩定與和解的典範。可以說,發展高水平高質量的中韓關係不僅功在當前,對兩國民生和福祉更是利在千秋。

毋庸諱言,與中韓國家間高度互信、日益邁向高水平的全方位合作大勢相比,兩國民間一些聲音圍繞各自抗疫的模式及評價、飲食文化習俗、網絡民意與輿情等,存在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狀態,形成了不同的輿論場與媒介圈。如何破解這種雙邊關係熱度遞增,民間認知卻時而逆向發酵的溫度差?

筆者認爲。要利用好兩國領導人通話後即將宣佈中韓文化交流年的契機,以深化國民友誼與文化交流爲目標,推動從三個路徑作新嘗試。一要通過文化交流年探尋兩國儒家文化的根本共識。歷史上中韓同屬儒家文化圈,兩國在東亞歷史文化上既有一脈相承的傳承,也有殊途同歸的汲取和創新,既要寬容因創新而衍生出來的一些差異,也要溯本清源把文化同源的根留住;二要依託中韓文化交流年深化塑造民衆心與心的相互理解。中韓文化交流相互影響日益加深,塑造此呼彼應的心靈認知,不僅要維持並擴大交流規模,還要夯實文化內涵的支撐,更要有“心靈溝通”的軟實力保駕護航,這是破解民衆文化理解與認知軟肋的關鍵;三要放大文化交流年正向推動效應,描繪好相呴相濟的底色。中韓互爲地緣和經貿上的好鄰居好夥伴,民衆感情不應地理上近、心理上遠,合作交流不應經貿上熱、文化認知上冷,拉緊文化理解紐帶,促進心靈溝通,以文化浸染兩國應有的認知底色,推動形成新時代中韓民衆友好意識正當其時。(作者是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東北亞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責任編輯:朱學森 SN2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