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文化之所以深厚,就是有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而文化在傳承的過程中不斷地與當時的社會環境進行融合,推陳出新,給世人留下了獨特的魅力。

1月26日,德雲社高峯老師發了一張竹板的對比照。左側的竹板比較新,估計是剛剛做好的,右側的竹板有着厚重的包漿,看着就讓人肅然起敬,背後一定隱藏着不一般的故事。看到這,有人就表示懷疑,竹板真的可以被打包漿麼?對於這個問題,其實是很容易理解的,如果這個竹板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使用,經過幾十年的歲月,變成這樣子也是很正常的。

這條狀態,高峯老師只配了兩個字,穿越。其餘的高峯老師並沒有多說,只是在評論中告知右側的竹板是張壽臣先生所用的“大板”。張壽臣先生五歲就跟着父親開始說相聲,在十一歲的時候,父親去世,張壽臣先生便中途退學,正式以說相聲爲業。十二歲的時候拜師焦德海先生,從此相聲界開啓了第五代人的傳承,而張壽臣先生逐漸地成了相聲藝術的第五代掌門人。

看到這,很網友表示,如果這塊板子從張壽臣青年時期就開始用,少數也有一百年的歷史了。確實如此,張壽臣出生於1899年,如今已經是2021年,如果從22歲開始使用,這塊大板的確足足100年了。如此厚重的大板,高峯老師是怎麼得到呢?

在2017年的時候,高峯老師發過這樣一段長文,在字裏行間,高峯老師敘述了張壽臣先生大板的來歷。這副大板是張壽臣先生贈予高峯老師恩師金文聲先生的,金文聲先生在世的時候曾對高峯老師說過,等我不唱了,這副板子就是你的了。這也看得出金文聲先生對高峯的欣賞,如若不是,怎會爲這幅板子提前尋好傳承人。金文聲先生離世後,師孃親手將這幅板子交給了高峯老師,將這幅板子傳承了下去。

看到這,不少網友表示,這就是傳承的魅力,雖然在商業時代的背景下,師徒關係逐漸轉變成師生關係,但是傳承還是沒有改變的,只是融合了當下的時代背景,讓傳統藝術更加的結合時代,也更加的煥發出新的魅力。

的確,傳統相聲從街邊走向劇場,從劇場走向廣播,通過廣播進行推廣,隨着時代的改變,又從廣播走回了小劇場,逐漸地火紅起來。看到這,有人說相聲界並沒有全面起死回生,只是郭德綱和德雲社火了,其他的相聲同行仍舊和以前一樣,沒有絲毫的改變。

這個問題就有些深遠了,相聲的發展不是你我一句話,也不是德雲社如何努力,更不是哪位德高望重的老者所能決定的。更多的決定在於時代的選擇和自身的準備,能夠積極融合時代進行優化改變,同時注重自身的傳承,這起碼不會被歷史的洪流所淘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