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播完了,

豆瓣評分9.4。

這部劇剛開始播的時候,

其實沒有多少人關注它,

因爲它是一部扶貧劇。

以往大多數類似劇目,

都拍得很正很假很乏味,

所以大家提不起興趣。

但《山海情》播出後,

其口碑卻一天好過一天,

“沒想到扶貧劇還能拍成這樣。”

“最好看的扶貧劇,沒有之一。”

“提前預定2021年度最佳劇集。”

我最初也沒關注《山海情》,

但身邊的人都說不錯,

就打開電視看了。

一看導演名字我就釋然了,

“怪不得大家都說拍得好,

原來是孔笙導的啊!”

02

說到孔笙,

可能你並不認識他,

但就算你不認識他,

也一定看過他的劇。

上面五部劇,

豆瓣評分都超過9.0,

它們全是孔笙導的。

豆瓣評分8.8的《大江大河》,

豆瓣評分8.9的《北平無戰事》,

也是孔笙導的。

他口碑最差最差的一部劇,

也是前幾年的《歡樂頌》,

可見他有多牛逼。

一位業界人士這樣評價他:

“中國電視劇界,孔笙排第二,恐怕沒人敢排第一。”

所以很多人稱他爲“國導”。

03

孔笙拍的劇爲什麼這麼好看?

因爲他有自己的一套拍戲規則。

按照這套規則運行,

基本就可以保證八個字:

“孔笙出品,必屬精品。”

第一個規則:價值觀。

孔笙組建拍攝團隊時,

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標準,

他把此標準稱爲價值觀。

這個價值觀就是:

“做什麼都得像那麼回事兒。”

如果你不是這種人,

就進不了他的團隊。

很多導演爲何導不出孔笙這樣的劇,

有句話說得很對:

“價值觀,從一開始就決定了輸贏。”

04

第二個規則:審美觀。

別看孔笙長相普通,

穿着也非常普通,

但他對戲的審美非常高。

他有三不拍:

一不拍價值觀不正的作品;

二不拍格調低下的作品;

三不拍雷劇、腦殘劇、瑪麗蘇劇。

他有三拍,

拍能傳遞人性溫暖、正向價值的;

拍有一定文化感和情懷的;

拍有真情實感的。

爲什麼要堅持“三拍三不拍”?

孔笙回答說:

“對一部作品來說,

審美觀太重要了。

如果一部作品連基本的審美都沒有,

那拍它還有什麼意義。”

05

第三個規則:劇本。

孔笙對劇本的要求極其嚴苛。

一個劇本,

它的歷史背景,

它的劇情設置,

它的人物情感,

孔笙都要求必須“尊重事實和符合邏輯”。

如果做不到這三點,

劇本就過不了他那關。

比如拍《溫州兩家人》的時候,

劇本都已經打磨好了,

但孔笙帶隊到非洲去拍攝時,

“才發現非洲的風土人情,

非洲人的生活狀態,

以及在非溫商的經營狀態,

跟我們想象的完全不同。”

如果換其他劇組,

也就那麼將就了,

錢都花那麼多了,

演員們也到齊了,

不將就又能怎麼辦?

但孔笙就是不幹,

他非得把劇本推倒重來。

06

第四個規則:選角色。

在演員的選擇上,

孔笙有三大原則。

一是隻挑合適的演員,

“我選演員不看長相不看流量,

只看他適不適合。”

二是隻選態度認真的演員,

“演員的態度是第一位的,

不管你流量多大,

如果演戲的態度不好,

那我絕對不會用。”

三是演員總片酬不能超過總投資的50%。

這一點堅持真是太難得了。

有的劇組爲了請著名演員流量演員,

不惜耗費巨資,

演員總片酬會超過總投資的70%,

有的甚至會超過總投資的80%,

但這種事孔笙打死也不會幹,

“錢都給演員了,

製作必然就會粗糙。

我寧願請不知名的演員,

也要把大部分錢花在製作上。”

不要覺得孔笙摳門,

在該用錢的地方,

他可一點都不含糊。

比如《山海情》中有一段回憶,

小馬得福在這個回憶裏,

總共就出現了20秒。

但爲了尋找跟馬德福形似的小馬德福,

孔笙可真是捨得下成本,

他尋找了很多很多地方,

才終於找到上面這位小馬德福,

“從臉型、髮型到笑容,

兩人就像是一個模子裏刻出來的。”

還有水花的女兒,

你可能都沒留意,

“孔笙竟然找了五個演員,

來扮演其4歲、6歲、9歲、11歲和成年時期。”

你就說孔笙用不用心吧。

07

第五個規則:真實。

一是場景必須真實。

拍《山海情》的時候,

孔笙找不到這樣一個窮村,

便硬是“造”了一個出來,

主演們到這裏拍戲時都驚呆了:

“這裏極度荒涼,

不僅沒有水沒有電,

還連一棵樹都沒有。

後來劇中呈現出來的環境,

從地窩子到土坯房、磚房,

都是我們一點一點造出來的。”

拍攝《父母愛情》時也是,

由於找不到合適的小漁村,

孔笙帶領團隊花了幾個月,

硬是造了一個海島小漁村。

二是道具真實。

就舉一個例子吧,

《琅琊榜》裏,

梅長蘇取暖的那個手爐,

打開爐蓋,

就能看到爐膛燒炭留下的斑痕,

這就是孔笙要求的,

“你不能讓演員捧着一個冰冷的手爐,

假裝在取暖。

就算觀衆看不到手爐中的炭,

我們也不能用現代木炭充數,

必須是傳統的燒製木炭。”

場景、道具、服飾,

爲何都要做到如此真實?

孔笙這樣說:

“爲的就是讓觀衆感受到,

自己是和劇中角色站在一起的。

你把一個東西做好了,

做真實了,

做到演員和觀衆心裏去了,

他們就會很感動,

可能並沒有道理,

但他們就是很感動。

他們感動了,

纔會相信發生的故事。”

08

第六個規則:控細節。

知乎上有個問題:

中國有哪些導演可以稱得上“細節狂魔”?

回答最高贊那個,

說的就是“孔笙”。

孔笙拍戲時有多摳細節,

我就舉一個例子吧。

拍攝《山海情》時,

有一場“兩粒枸杞”的戲:

因爲趙師傅不給通電,

馬得福“賴”在他辦公室不走。

趙師傅辦公桌上放着一瓶枸杞,

馬得福倒開水喝時,

趙師傅問他“要枸杞不”。

這場戲最初的版本是:

趙師傅主動問馬得福:

“要枸杞不?

不要放太多,兩三粒就行。”

馬得福要了。

孔笙覺得不太合理,

於是有了第二個版本:

得福主動問趙師傅:

“有枸杞不?我也泡倆。”

孔笙還是覺得不太合理,

於是想了第三個版本:

趙師傅問:“你要枸杞不?”

得福回答:“不要,我身體好着呢。”

最終播出時,

我們看到的是第三個版本。

這個版本確實最符合劇情,

因爲得福跑了好幾趟都要電不成,

心裏那是有氣的,

“我身體好着呢”這句話,

配合他臉上不悅的表情,

正好表達了他的不滿情緒。

孔笙這細節摳得,

只能用一個字形容——牛!

《山海情》播出後,

有好些人說:

“黃軒終於找回了最好的演技。”

其實何止是黃軒,

熱依扎、尤勇、黃覺等等,

有一個算一個,

都獻出了近年最好的演技。

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因爲孔笙把戲摳得太細了。”

《山海情》殺青,

喫散夥飯的那天,

不少演員都哭了:

“好多年沒遇到過這麼好的劇組了,

好多年都沒拍過這麼過癮的戲了。”

09

有人問孔笙:

“你爲什麼能拍出那麼好的劇?”

孔笙回答說:

“我只不過是做了我該做的事。”

大家都覺得他拍戲有什麼祕招,

其實他的祕招超級簡單,

就是認真執行上述規則。

孔笙只是“做什麼都要像那麼回事”,

就拍出了中國一流的劇。

誰是這幾年最牛的影視公司?

毫無疑問,是正午陽光。

演員們挑選劇組時,

電視臺購買新劇時,

幾乎都認可一句話:

“正午出品,必屬精品。”

正午陽光爲什麼這麼牛?

因爲他的基因就是孔笙。

2011年的時候,

孔笙帶着幾名弟子離開山東影視集團,

然後創辦了東陽正午陽光影視公司。

在正午陽光這個團隊裏,

大家也都認可一句話:

“製片人候鴻亮是事務性領袖,

而導演孔笙是精神領袖。”

正午陽光能拍出那麼多好劇,

就是因爲他們“做什麼都像那麼回事”。

他們沒有什麼大祕招,

他們的祕招就是“做了我們該做的事”。

10

我這次寫孔笙這個人物,

既沒有寫他的性格,

也沒有寫他的生活,

甚至放棄了寫他的成長和經歷,

只是寫了他拍戲的態度。

我爲何要選擇這個寫作角度呢?

因爲我覺得現在中國影視行業,

最欠缺的東西就是這個。

大家都想着怎麼才能賺快錢,

而願意腳踏實地做事的人實在是太少了。

但孔笙的成功、正午陽光的成功,

恰好證明了一個道理:

這世上並沒有什麼捷徑,

最快的捷徑就是腳踏實地做事情。

貝弗利·希爾斯說得好: “這世上任何值得去的地方,都沒有捷徑。”

前段時間,

我碰到正午陽光一位普通員工,

他說了一句讓我很有感觸的話:

“僅就做事上來說,

大量的人都是60分水平的,

這讓那些80分水平的人顯得格外出色。

而我們認爲成功的祕訣就是:

剋制住想和80分人合作的衝動,

花上足夠的精力和耐心,

堅持只和那些95分和100分的人一起做事,

並且在這個過程中,

把自己變成一個配得上他們的人。”

他說的這句話,

又讓我想起了六神說的另一句話:

“任何一個行業,

你別看密密麻麻都是人,

努力往上一點,

人就少一大片。

那些投機的人,

不是真心投入的人,

自己就把自己淘汰了。”

普通人做事喜歡找捷徑,

而真正的高手都在下笨功夫。

那些說“認真你就輸了”的人,

最後真的輸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