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流調報告的“最少夠用原則”:只提地點不提人

法治週末記者 高原

1月23日,上海市衛健委公佈的一份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流調報告中,首次作出“只提地點不提人”的改變。

第二天下午,在北京市疫情防控第219場新聞發佈會上,大興區副區長韓新星沒有再按慣例具體通報本市新增兩例確診病例的行程軌跡,而是隻介紹確診病例均以居家和小區內活動爲主。這也是北京疫情通報首次隱去了患者的年齡和性別。

北京市和上海市流調報告“只提地點不提人”的做法,受到輿論廣泛好評。有評論認爲,公佈於衆的報告,在個人信息方面應提倡“最少夠用”原則,不要讓它成爲窺探公民隱私的管道;更要保護感染者,讓他們不再遭受網絡暴力的二次傷害。

被別有用心的“喫瓜人”利用,導致信息泄露

據瞭解,流行病學調查是公共衛生,特別是預防控制傳染病的重要環節,通過流行病學調查,可以查找傳染源、明確傳播途徑,確定易感人羣,同時提出有效防控策略。

公佈流調報告是有效防控疫情的重要之舉,而在新冠肺炎患者的流調報告中,爲提前預防和避免感染,增加了居所、行蹤軌跡等信息。這有利於防疫工作的展開,也能緩解公衆的恐慌。但是因爲被別有用心的“喫瓜人”利用,常常出現信息泄露事件。

近日,河北省石家莊市小果莊大貨車司機李亮(化名)在感染新冠肺炎病毒之後,就遭到了個人隱私外泄。

在河北省衛健委1月14日的官方通報中,李亮是75例新增病例之一,除了確診前21天的行動軌跡,有關他的個人信息只有15個字:男,34歲,藁城區增村鎮小果莊村人。

而在網絡空間,帶有他和同車司機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車牌號等隱私信息的帖子和視頻,迅速擴散到內蒙古、河北及山西等地的聊天羣裏。

從1月14日上午10點開始,李亮陸續接到100多個來自河北、內蒙古、山西的陌生電話,對方能報出他的身份證號、車牌號和車型,問他是不是那個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大車司機。

李亮在一個短視頻裏看到,自己的身份證照片出現在最顯眼的中間位置,評論中有網友謾罵的留言。李亮頗爲無奈地說:“規規矩矩地活了30多年,卻像通緝犯一樣被掛在網上。”

這樣的信息泄露事件,並非李亮一個人的經歷。

去年11月,天津無症狀感染者的密切接觸者隱私信息一夜之間被曝光。天津這名密切接觸者說:“在隔離醫院幾度精神崩潰,那時手機被打爆,逼得我想跳樓。”

法治週末記者梳理發現,從去年11月以來,石家莊、成都、瀋陽、杭州等地至少出現10起流調泄露事件,僅進入2021年,就已有3起此類事件被報道。

而泄露信息的“喫瓜人”,也遭到了法律的制裁。

2021年1月7日,浙江省杭州市政府官方微信號“杭州發佈”發佈通報,西湖區某醫院院感科醫師因故意泄露流調報告內容,侵犯他人隱私,被行政拘留5天。

如何兼顧生命健康權與個人隱私權,地方在探索

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引發全國關注的同時,流行病學調查報告泄露事件頻發,對患者造成二次傷害,直接引發羣衆質疑流調信息安全性、可靠性,影響疫情防控工作大局。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趙宏的一篇文章中指出,防疫信息的公開存在兩個棘手之處,一來,公民有權要求政府公開信息(“政府信息”包含政府收集、掌握和製作的所有信息),但也同樣有權要求保護隱私,信息公開與隱私保護之間必然產生張力;二來是隱私權與生命健康權的衝突,與前者相比,這一矛盾恐怕更爲根本。

流調報告應當公開到何種尺度,如何才能兼顧公衆的生命健康權與個人的隱私權?

人民網評論認爲,爲了全國國民的公共安全,必然會讓渡一些個人權益甚至個人隱私。公益與私益相較,顯然前者爲大,必須理解並執行。但是,讓渡必須有度:在堅決確保公衆安全前提下,將對個人權益的傷害減到最小。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馬亮則表示,要明確個人信息的管理權限,持續加強對防疫人員信息管理能力的培訓和指導,使個人信息管理的各個環節能夠無縫銜接。

“比如,應明確衛健部門和疾控中心在採集確診患者個人信息方面的主體責任,確立跨部門和跨層級的個人信息流轉機制,並責任到人對個人信息進行有效管理。”馬亮說。

事實上,在疫情常態化的背景下,如何做到既保護患者的隱私,又提醒大衆防範風險,是各地一直在不斷思考的問題,各地政府的防疫政策也隨之作了相應的改變。

上個月,浙江省就在原有規定的基礎上,制定了《關於進一步加強疫情防控個人信息保護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對相關問題綜合提出了規範化要求。

《通知》強調,浙江本地發現確診病例、疑似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在按規範要求及時公佈疫情發生地點、範圍、原因、發病人數及處理措施、控制情況等信息的同時,不得公佈人員姓名、有效證件號碼、電話號碼、家庭住址等個人信息。

《通知》指出,即使出於疫情防控的需要,在收集和使用個人信息時也要堅持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收集對象原則上僅限於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疑似病例、無症狀感染者和密切接觸者等重點人羣,相關信息只能用於疫情防控工作。

對故意泄露流行病學調查報告等信息,或以其他方式竊取、濫用信息,導致公民隱私權受到侵害的行爲,《通知》表示,堅持零容忍,將嚴肅追究法律責任。

而此次北京、上海對流調報告作出的“只提地點不提人”的改變,更是被多方認爲是平衡防疫信息公開與個人隱私權的一個極好探索。

新華社評論認爲,“只提軌跡不提人”的流調報告方式之所以贏得好評,在於把握好信息披露的分寸,拿捏好公權與私權的邊界,不給“隱私變談資”以可乘之機,避免了信息溢出可能招致的網絡暴力和人身攻擊,折射出信息化時代國家對公民隱私權的重視,體現了以人爲本的治理理念和社會文明的進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