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華誼兄弟研究院

多年來,寵物經濟持續爲影視行業帶來活力,其中“人與狗狗”題材影片廣受歡迎、層出不窮,包括好萊塢《馬利和我》《南極大冒險》《一條狗的使命1、2》《多哥》《流浪貓鮑勃》,以及韓國的《人狗奇緣》、日本的《狗狗與我的十個約定》、以及中國《寵愛》等影片成功贏得觀衆的眼淚,取得了不俗的口碑和票房成績,也讓人們看到了此題材電影的可持續發展前景。

有國外研究指出,短視頻的崛起,也使得社交網絡上的萌寵刺激了人們對“人與狗狗”題材影視作品的喜愛程度。本期文章,華誼兄弟研究院(ID:HBresearch)將通過對經典“人與狗狗”題材影片進行解析,並探討該題材影片經久不衰的背後原因。

30年前的範本《白牙》

1991年,由傑克·倫敦(Jack London)經典小說《白牙》(White Fang)改編的同名電影(又譯作《雪地黃金犬》)中有一個經典場景,伊森·霍克(Ethan Hawke)飾演的主角傑克,一個努力在1896年淘金熱中致富的城市男孩,在前往育空河谷的旅途中因帶了太多書,導致狗拉雪橇失控而翻倒。雪橇上除了書,還有主角好友的遺體,他們互相承諾,如果死去請將彼此埋葬在阿拉斯加荒野一個特定的地方。當主角的狗拉着雪橇順着白雪皚皚河岸前進時,棺材突然破裂,遺體掉了出來,主角才發現好友在去世後緊緊懷抱着同樣死去的、生前的愛犬。

這是一個簡單的鏡頭,但卻生動地講述了人與犬之間的紐帶,人犬之間的感情也常常是迪士尼真人電影的核心主題。自小說出版後的三十年間,《白牙》依舊是“人與狗狗”題材的永恆經典,雖然電影在改編中刻意優先考慮了人類,而不是以狗爲優先,使得有些情節對狗不利,但人們還是喜愛看到大銀幕上狼犬的風姿颯爽和勇氣。

《白牙》劇照 來源:豆瓣

《白牙》的成功,對於其中的人類演員來說,也是成功路上重要的里程碑之一。主角扮演者伊森·霍克在2015年接受採訪時表示,“如果我開設表演課程班,我會讓學生們與狼犬一同訓練,在認識它們、餵養它們的時候,感受真實互動的藝術。”他也補充道,“這其實也是目前人們討論最多的‘彩排的價值’,人和人之間也像和動物一樣,磨合的時間越多,就越將理解彼此。”

迪士尼幾乎壟斷了“人與狗”流派的電影市場,從1957年的《老黃狗》(Old Yeller)、1961年的《綠野小英雄》(Greyfriars Bobby)、1972年的《傻狗立大功》(Biscuit Eater)、1989年的《古惑醜拍檔》(Turner & Hooch),到由傑克·倫敦小說《荒野的呼喚》(Call of the Wild)改編的各種版本影片。在這些電影中,無論是狼犬、野生犬還是雪橇犬等工作犬種,它們與大自然、曠野都有很強的聯繫,正是因爲這種天生的聯繫,爲狗與人類之間的互動提供了幫助的基礎。

馴化的故事,也是創作的藍本

《白牙》故事的中心圍繞着主角傑克與狼犬白牙展開,兩者在影片的推進中互救:白牙防止傑克受到灰熊的攻擊;傑克隨後也從非法鬥狗比賽中救助了白牙,隨後白牙又反過來保護傑克免遭槍殺。在2020年的電影《野性的呼喚》中也有類似的橋段,蘇格蘭牧羊犬在得到救助後將敵人推進燃燒的木屋中,成爲所有人的救星。

《野性的呼喚》劇照 來源:豆瓣

《白牙》強調了犬的馴化,狼犬白牙最開始因爲艱苦的生活不得不變得粗獷與孤獨,在被賣給狗鬥士後也變得更加野性。但主角傑克的出現將它拯救出來,給予它溫暖、愛心、耐心,讓狼犬白牙最終找到了自身的和平。《白牙》表達了狗對人類而言,不僅僅是追獵者,更重要的是忠實的伴侶。這也是從古至今的文學作品中,我們都能找到狗的身影,這是人類的傳統。

在埃及,狗受到人類家庭的高度重視,狗的形象常常在史前埃及的石雕作品中出現,在公元前3500年—3200年發現的圖像文字中,也能找到狗的描述。在埃及文化中,阿努比斯神是狗頭人身,埃及人相信靈魂將被他引導到真相殿進行審判。中國神話中著名的角色二郎神,也有一隻“哮天犬”作爲他忠實的夥伴,在《西遊記》中出場,幫助其制服齊天大聖孫悟空。

埃及神話中的阿努比斯

在創作於公元前八世紀的《荷馬史詩:奧德賽》中,也有狗的橋段。阿爾戈斯是悲劇英雄奧德修斯的忠實愛犬,以速度和力量聞名。它的一生充滿着陪伴、忠誠與信仰。《荷馬史詩》中寫道,“一旦看到奧德修斯站在那兒,他便垂下耳朵、搖着尾巴,但沒有命令,他無法接近主人。”

對“男子氣概”刻板社會印象的批判

《荷馬史詩》中的英雄奧德修斯,都可以常常表露出他的悲淚情緒。但數千年後的今天,很多作家要以人和狗之間的故事範本來批評社會給予了男性“要有男子氣概”的壓力。在1957年的迪士尼電影《老黃狗》中,主人公強烈壓抑自己的感情,以證明自己的“男子氣概”。在面對父親的離開,主角說道“我不會哭的,我已經14歲了,我是大人了,我不會想哭”。但隨後他遇見了曾兩次保護自己和家人的愛犬,在影片的最後,因爲不得不殺死已感染狂犬病的愛犬,主角終於放下所謂的“男子氣概”,放聲大哭。

在很多人與狗的故事中,當狗逐漸被馴化時,人的心結也隨之打開了。社會中的男性市場被訓練要掩埋悲傷的情緒,不能哭泣。而很多“人與狗”流派的電影,常常與此有毒論點唱反調,展示男性的脆弱面,對社會對話多元化具有積極引導的作用。

《多哥》劇照 來源:豆瓣

2019年底的電影《多哥》(Togo)還原了1925年雪橇手和雪橇犬齊心協力,爲拯救阿拉斯加州諾姆市孩子的性命而奔波於血清接力路上的真實事件。在多哥的一生早期,主角萊昂哈德認爲它只是一隻虛弱的幼犬,但多哥很快證明了自己是一個天生的領導者。即使在多哥老年時,雪橇隊也要依靠它的英勇和勇氣來完成疫苗的運輸。隨着殘酷的工作給這隻老狗造成了沉重的負擔,主角堅忍的精神開始崩潰,他的情緒浮出水面。在影片的最後,當主角最終因爲年老快要逝世時,他說:“沒有一天,我會不喜歡多哥。沒有一天,我不會爲他走了而感到悲傷。”電影中的主角非常不願意展現感性的一面,但多哥將他的感情釋放了出來。

過去此類電影中主角大多爲男性,故事也側重於圍繞英雄主義和男子氣概的表達,但隨着女性的崛起,近年來關於女性與狗之前的情感的作品也陸續問世,包括2017年的電影《戰犬瑞克斯》(Megan Leavey),講述了女性海軍陸戰隊和她的戰鬥犬;以及西格麗德·努涅斯(Sigrid Nunez)2018年的大熱小說《朋友》(The Friend),講述了一位孤獨女作家的生活被愛犬改變的故事。

結語

只要狗狗依舊被認爲是人類最好的朋友,我們便能不斷地在熒屏和銀幕上,看到更多的講述人與狗之間感情的影視作品。而爲什麼這些電影通常都能較爲出色的原因,正是因爲狗能把“情感”自然地帶出來。

*華誼兄弟研究院編譯

原文作者:

① Hanna Flint.http://dwz.date/eb7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