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消協點名盲盒消費四大問題 泡泡瑪特市值兩天蒸發100億港元

來源:廣州日報客戶端

近日,時下流行的盲盒產品,中消協專門發文提醒,由於各行各業商家都發現盲盒市場有利可圖,都希望來分一杯羹,除最初的玩具外,餐飲、美妝、文具、圖書等諸多消費領域也都掀起了“盲盒風”,有經營者用盲盒“清庫存”,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擾亂市場,提醒廣大消費者勿盲目購買。資本市場也受到了影響,剛剛上市不久的 “盲盒第一股”泡泡瑪特股價在僅僅兩個交易日下跌10%以上,超100億港元市值蒸發。

中消協提示盲目市場四大亂象

1月26日,中國消費者協會官方網站發佈一則消費提示指出,有經營者用盲盒“清庫存”,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擾亂市場,提醒廣大消費者勿盲目購買。

中消協表示,由於各行各業商家都發現盲盒市場有利可圖,都希望來分一杯羹,除最初的玩具外,餐飲、美妝、文具、圖書等諸多消費領域也都掀起了“盲盒風”,消費市場上隨處可見盲盒的身影。有調查顯示,2019年國內盲盒行業市場規模爲74億元,預計2021年將突破百億。

在盲盒經濟迅猛發展的同時,伴隨而來的一些問題卻不容忽視。據媒體報道及消費者投訴情況看,盲盒市場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第一,商家過度營銷,消費者易中套“上癮”。經營者營銷手段衆多,有的是通過與明星、綜藝節目、網紅主播等合作,不停地“刷存在感”;有的是通過玩家分享、討論、交換等方式,喚起消費者的收藏心理和炫耀心理,激發消費者的購買動機和慾望;還有的打造“系列”概念,並設置一個最難獲得的 “隱藏款”等進行飢餓營銷,抽中概率大都爲“百裏挑一”。

這類營銷手段促使很多消費者醉心於享受拆盲盒所帶來的不確定性與驚喜感,引發消費者衝動購買,助長了非理性消費行爲。尤其是青少年羣體,由於他們好奇心強、喜歡攀比、消費觀念尚不健全,十分容易爲盲盒而“上癮”,有的甚至爲了抽中“隱藏款”而直接“端箱”。

第二,商家涉嫌虛假宣傳,到手貨品與宣傳不符。盲盒與普通商品相比,具有很強的信息不對稱性,消費者只能依靠商家的廣告宣傳來選購,這就很容易被商家的誇大商品價值、虛構中獎概率、顏色款式不符等虛假宣傳所誤導。

第三,產品質量難以保障,假劣、“三無”產品時有出現。消費者拆開盲盒後,有的產品可能不符合有關國家標準安全性指標;有的可能是假冒的山寨品或者二次銷售品;有的是沒有生產日期、質量合格證以及生產廠家的“三無”產品;還有的存在劃痕、掉漆、污漬等質量瑕疵。

第四,消費糾紛難以解決,售後服務亟待改善。有消費者反映一些商家“店大欺客”,消費者遇到質量問題只換不退;還有消費者反映商家售後效率低下,對消費者的問題一直拖延處理。

中消協認爲,當前有的經營者產品本身並沒有過硬的競爭力,只想着蹭盲盒的營銷熱度;有的經營者將盲盒當做是“清庫存”的工具,贏得了眼前的利益卻丟掉了長遠的口碑。這些行爲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擾亂了市場正常秩序,不利於行業的健康發展。

“盲盒第一股”泡泡瑪特市值

兩天蒸發100億港元

記者注意道,受此影響,泡泡瑪特27日下跌4.69%,截至港股28日收盤,泡泡瑪特股價報收於72.8港元,跌幅達5.7%,目前總市值約1020.61億港元,較前一交易日收盤蒸發超60億港元。而較1月26日收盤,該股股價下跌10.12%,兩個交易日市值蒸發114.96億。

數據顯示,95後最“燒錢”的愛好中,盲盒手辦排名第一。去年12月,泡泡瑪特在香港掛牌上市,公司市值破1000億港元,成爲千億“盲盒第一股”。 泡泡瑪特招股說明書顯示,泡泡瑪特成立於2010年,主要專注於集潮流商品零售、藝術家經紀、新媒體娛樂化平臺和大型展會舉辦於一體的IP綜合運營服務領域。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張露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許曉芳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