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猝死、自殺、因爲發表有損公司利益的言論被開除,屢上頭條的拼多多,核心價值觀“本分”格外刺眼。被戲稱爲“大廠”的互聯網企業和傳統工廠不同,在員工管理上除了有制度規範,還喜歡“上價值”。這些核心價值觀是如何產生的,又是如何影響公司運作的。

文/李卓

來源:豹變(ID:baobiannews)

如果把企業想象成一個人,文化就是企業的性格,而企業價值觀是文化最核心的部分。

它要解決一個核心問題:“我們是誰,我們如何工作,我們爲何工作”,然後讓員工相信它。

科技公司更需要企業價值觀,因爲很多工作並非是流水線式的,無法通過軍事化管理的手段來約束。而互聯網帶來的商業環境快速更迭,管理這些“頭腦聰明”的僱員時,並不能依靠簡單粗暴的管理規範,而應該“上價值”。

最近,員工猝死、自殺、因爲發表有損公司利益的言論被開除,讓拼多多屢次上熱搜。發生了諸多勞工事件後,拼多多的核心價值觀“本分”顯得格外刺眼。

“本分”被黃崢解釋爲:求責於己,不賺人便宜。但這些“大詞”落到基層員工頭上,其實就是要求高強度的工作環境下,打工人依然能夠做好一個合格的“工具人”。

除了本分以外,中國科技巨頭的企業價值觀還有哪些?是怎麼形成的?價值觀對這些巨頭到底產生了什麼影響?

豹變盤點了國內10家市值(估值)超過500億美金的互聯網科技巨頭企業價值觀。這些價值觀包含了“如何對待客戶”“如何溝通”“工作的自我驅動”等。其中詞彙最少的是最近屢上熱搜的拼多多,只有一個詞彙兩個字;最多的是阿里,有六條詞彙,51個字。

“客戶第一”:商業模式影響價值觀

科技巨頭裏最早提出價值觀的是阿里巴巴。

2001年,阿里成立剛三年,企業價值觀的管理已經開始落地。當時阿里組成結構非常多元化,加拿大華人蔡崇信和中國香港人關明生此時都加入了阿里。國際化程度越高,企業價值觀就越需要明確地提出來,因爲員工和團隊的背景不一致,需要用一個共同的規範來約束和指導。

時任阿里COO的關明生曾經在GE(通用電氣)待了17年,GE最特色的一個制度就是所有員工隨身攜帶價值觀卡片。關明生把這套制度搬到了阿里巴巴。

更爲關鍵的是,此時正值互聯網等信息技術興起,衝擊傳統商業模式,需要用清晰的價值觀來明確這種商業模式的內核,也更利於統一員工思想,方便快速打仗。

於是阿里提出的價值觀,將“客戶第一”放在首位。這一點與創立於1995年的亞馬遜不謀而合,亞馬遜標榜”以客戶爲中心“是自己企業文化的DNA。

阿里巴巴提出價值觀的另一個原因是,彼時阿里的主營業務依靠銷售人員。阿里巴巴以B2B業務起家,對接的客戶以企業爲主。如果沒有價值觀約束的話,銷售人員只會以業績爲唯一原則。爲了讓銷售人員能夠受到價值觀約束,阿里通過設置的“政委”角色,不斷向銷售人員解釋阿里的願景、使命和價值觀。

此後阿里的價值觀有過調整,但“客戶第一”這條始終沒變。

阿里的價值觀培訓體系讓阿里“中供鐵軍”聞名於江湖,馬雲也稱這是最有“阿里味”的一羣人。“中供鐵軍”的銷售現金流不斷導入,爲阿里的商業版圖打下根基。

2011年,爲了打贏千團大戰,美團的王興去杭州“六顧茅廬”,請來了阿里“中供鐵軍”的“大牛”幹嘉偉。

以團購起家的美團依賴"地推"鐵軍,彼時美團的價值觀也深受阿里影響。2013年美團地推人員的培訓手冊裏,美團網的價值觀還是“消費者第一,商家第二;激情,誠信,敬業”,幾乎是阿里舊版“六脈神劍”的濃縮版本。

和阿里一樣,美團價值觀裏排在最前的是“以客戶爲中心”。

但商家、消費者,到底誰纔是交易平臺放在第一位的客戶,美團內部也有過討論。美團本質上是促成交易的中介,主要營收來自於每單交易額中的抽傭,也就是說交易額越高平臺越賺。

不管平臺怎麼想,在基層執行的銷售當然是以營收驅動,先天會站在賣方這邊。2011年年初,美團召開第一次城市經理會議,討論最激烈的一個問題是:幫誰?

最後王興拍板,錢歸根結底都是從消費者的口袋裏出來的,所以消費者應該排在商家前面。這纔有了“消費者第一,商家第二,美團第三”的排序。

除了阿里和美團以外,京東、快手這類電商平臺也都把“客戶優先”或者相似詞語列入價值觀(快手是世界上第二大直播電商平臺)。

騰訊是什麼“味兒”

香港人關明生的加入改變了阿里的價值觀,香港人劉熾平的加入改變了騰訊價值觀。

整個互聯網江湖裏,阿里最看重“價值觀”,導致在社交媒體中一直有“阿里味兒”的調侃之詞。相比之下,另外一個巨頭騰訊並沒有“騰訊味兒”的說法,騰訊價值觀好像並沒有太大存在感。

騰訊價值觀出現的時間很晚,在成立第五年(2003年)纔出現第一個版本:務實專注、激發創意、團隊協作、快樂工作、守信盡責。

這一版本的價值觀很直觀反映了當時騰訊的地位和格局:創業公司

騰訊的二把手劉熾平在2005年加入騰訊,也就是公司上市後第二年。他對員工快速增長帶來的價值觀稀釋產生了擔憂,比如第一版本的“快樂工作”是早期團隊奮鬥後得到成功的喜悅,但新進入的員工因爲沒有類似的經歷會產生誤解。

彼時騰訊員工數量增長極快,2004年末騰訊員工1108人,一年之後翻倍。而統一的價值觀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監督和約束的成本。

第二版價值觀裏,“正直”被放到了首位。騰訊還把價值觀四個詞“正直、盡責、合作、創新”對應了四種動物。每個騰訊員工的工牌上都有價值觀動物。

到2010年,國內互聯網公司層出不窮,大家經歷急速擴張階段,競爭激烈,外部的摩擦也帶來文化和觀念上的挑戰。

這一階段,騰訊飽受爭議,被視爲行業內的“抄襲者”,《中國企業家》雜誌在一篇文章中說道:“騰訊緊盯市場動態,以最快方式複製成功者模式,利用QQ用戶優勢進行後發超越。”騰訊這種以天下爲敵的狀態一直持續到2010年的3Q大戰。

360董事長周鴻禕甚至寫了一篇《互聯網大公司需要進步的價值觀》,文中稱,中國互聯網大公司歷史都不長,他們的身體是長大成年的身體,心智卻還是小孩子。這些大公司雖然收入很高,但是從文化來講,沒有什麼進取心,更多的是一種守地盤的思路。

“最後,中國互聯網就成了大公司打麻將的地方,看着上家盯着下家,誰也別胡牌。”

也是在這個時間點,騰訊迎來了第一批90後員工。90後員工是互聯網原住民,對待工作的態度不同以往,樂於主動提出訴求。同時移動互聯網的大門開啓,公司和團隊需要更敏捷的適應移動互聯網的新浪潮。

2011年年中,騰訊內部重新調整價值觀,“盡責”變更爲“進取”。同時戰略提升爲“開放共贏”,這次調整讓騰訊擺脫了“抄襲者”的帽子,還收穫了不菲的投資收益和帝國生態:美團、京東、拼多多、快手、B站這些互聯網新貴的最大機構股東都是騰訊。

騰訊投資的互聯網公司在價值觀上和騰訊不約而同地實現“部分重合”。

今天再看美團,價值觀已經非常接近騰訊。騰訊有“正直”,美團有“正直誠信”,騰訊有“協作”,美團有“合作共贏”,騰訊有“進取”,美團有“追求卓越”。

滴滴的創始人雖然出身於阿里,但騰訊持有滴滴股份數量卻要超過阿里。滴滴和騰訊均有“正直”和“合作/協作”。

如何管理上萬人

從時間上看,騰訊、阿里、京東、百度都是誕生在1998年-2000年左右,而另外五家公司均誕生在2010年之後。

2010年後建立的互聯網公司成長更爲迅速,人才招聘的擴張速度往往先於組織建設和企業價值觀的建設。京東用了17年才完成了員工過10萬人的目標,但字節跳動用了8年就超過了10萬人。

如何管理上萬名員工,同時還能最大程度地激發出他們的創新能力,是企業價值觀的功能。

作爲人數最多的互聯網公司,京東2020年Q3財報顯示擁有員工32萬人,其中絕大多數是快遞配送員。員工畫像決定文化骨骼,早期的京東價值觀非常簡單直接:2009年版本是“拼搏、價值、慾望、誠信、感恩”,語言風格上非常接地氣。

和騰訊、阿里的合夥人文化相比,京東的企業文化和價值觀主要來自於創始人劉強東,感恩更是相當劉強東特色。

京東2013年更新價值觀時,保留了“誠信”,加入了“客戶爲先、團隊、創新和激情”。這個時點的京東開始精細化運營,當年收入增長了67.57%,但運營成本只增長了36.6%。

企業進入精細化運營階段,對於價值觀的要求就會更高

現在京東的價值觀版本更接近於2009年,“誠信、拼搏、感恩”都找了回來,還多了“擔當”和“協作”。

而字節跳動是AT生態之外的新巨頭。張一鳴提出“字節範”是在公司成立六週年(2018年)年會上。

2018年字節員工總數翻了一番到2萬人,急速擴張的一部分是審覈人員。

一般來說,員工人數很少的時候,早期公司基本上會氣味相同,如果氣味不對立馬就會走人,不需要把價值觀反覆講

但隨着組織越來越龐大,當員工超過CEO直接管理的人數極限,當外來的高管不斷空降到企業,企業的“味道”就會變化。尤其是員工超過萬人,官僚主義盛行、部門壁壘、內部貪腐、小團體利益凌駕於公司戰略等“大公司病”會逐漸盛行。

年輕公司如字節跳動喜歡校招,應屆畢業生是一張白紙,更容易被公司文化影響。字節跳動員工的平均年齡27歲,這些年輕人不太接受自上而下的高壓服從邏輯,喜歡自由的氛圍。於是可以看到,更年輕的公司(小米、快手和字節)在價值觀裏均強調“坦誠清晰“

快手提出自己的快手派時,已經成立了九年,算是九年行動規範的一種總結,也是登陸資本市場的一種自我表態。騰訊系的快手有一半的價值觀和騰訊相似,但更像字節。快手的20字價值觀裏有8個字和它的競爭對手抖音母公司字節跳動是重合的。

價值觀的認同是需要時間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現有團隊裏10個人都認同現有的價值觀,突然招進來11個人,也會讓這個價值觀稀釋到不可執行。

文化稀釋無可避免,更快的公司會更容易出問題文化建設的速度跟不上企業業務成長的速度所以更爲年輕的公司在價值觀和企業文化上的問題會明顯一些。

本分像個“黑箱”

不同於字節這些新生代公司的價值觀要求,成立六年的“年輕人”拼多多,價值觀只有一個詞:本分。

這個詞來自於步步高的創始人段永平,步步高的核心價值觀就是“本分、誠信”。

1999年初,段永平對步步高進行改制,拆分出三家股權獨立、互無從屬的的公司,並因此孵化出了OPPO、vivo、小天才手錶這三個代表產品。

這幾家公司的價值觀裏延續了步步高的本分價值觀,並做了細微的改動。OPPO的價值觀是“本分、用戶導向、追求極致、結果導向”。vivo價值觀是“本分、誠信、團隊、品質、學習、創新、消費者導向”。小天才所在的步步高教育電子的價值觀是“本分、誠信、團隊、品質、消費者導向”。

段永平很早就做了職業投資者,退居二線。2006年段永平和巴菲特喫飯的時候帶了黃崢一起去,並在黃崢創業時參與出資。所以拼多多的核心價值觀只有一個詞,就是“本分”。

段永平在2010年在網易博客裏寫到,“本分,大概就是該幹嘛幹嘛,該是誰是誰的意思”,在給讀者的回覆裏說“賺了不應該賺的錢當然就是不本分”。

“本分”是一個很抽象的詞,即使同是段系門徒,也會對這個詞有不同的理解。比如在拼多多的官網上,“本分”被解釋爲:始終專注於爲消費者創造價值。這點是對平臺而言。

而對員工而言,本分就是“堅守自己的本職”。

拼多多也愛通過校招找人,以本分來要求大家,其實就是服從、聽話、好控制。月工時達到300小時就是“您已本分”,超級大小周是本分。

這就對員工提出了新的要求:敢於質疑是本分,還是不本分?是不是所有的詞都可以被包含在“本分”這個抽象的詞條之下?

“本分”的字面涵義裏包含了遵守公司規章制度,但它又像一個“口袋罪”一樣:午休過長,不本分;在脈脈匿名發帖,不本分。

好的價值觀是需要自下而上產生全員共識,落地前要形成已有成員的認可。

套上“緊箍咒”

在人數超過一定時,價值觀和其他企業文化就需要被提煉,在任何員工可以看到的地方,如同“教義”一般反覆宣貫。

騰訊的價值觀剛開始只是放在牆上和內刊裏,並沒有落地。直到後來四大神獸、瑞雪行動等一系列動作開展才開始真正被員工體會到。

2007年馬化騰給騰訊員工發了內部信,開展了“瑞雪行動”。“瑞雪”一詞此後成爲騰訊“正直”的代名詞:在飯堂佔座,會被同事說你不“瑞雪”;在衛生間吸菸,會被同事說“不瑞雪”;疫情期間多領口罩,“不瑞雪”。

阿里和美團的做法是把價值觀納入績效考覈裏。阿里的年終獎是依賴於業績和價值觀的評定,各佔50%,價值觀分爲ABC三檔,需要自評和邀請同事來進行評定。

除了反覆吟誦,還有對違反價值觀的處罰。

2016年9月,在阿里內部公開秒殺月餅的活動中,五位程序員用自己編寫的腳本“秒”到了133盒月餅。事後阿里以其行爲不符合公司價值觀爲由,對他們進行了勸退。2017年美團一名產品運營在內部溝通羣裏發佈了一則招聘信息,被輿論視爲含有“不當歧視”,公司以違背了美團價值觀對員工做了辭退處理。

價值觀除了約束員工之外,也如同一個緊箍咒戴在互聯網公司頭上。

互聯網企業經過快速發展,如今已成爲大多數居民的日常所需、基礎設施,如同水電一般。在追求自身增長之外,互聯網企業也需要更多的價值觀約束來體現社會責任感。尤其是部分公司通過一些擦邊球的措施來保持業務的高速增長,並因此對社會產生負外部性,例如滴滴順風車事件、百度魏則西事件,背後都是由於業務增長而產生的價值觀取捨問題。

美團前二號人物王慧文曾在公開演講中提到,當一家企業發展進入瓶頸期時,可能會要追求一個不符合這個業務該有的利益,而用一些非常規手段,這時候很容易出現價值觀問題,而引起輿論的關注。

對於企業而言,如果要避免此類情形發生,一是需要持續擴大業務邊界,不再尋求原有業務的增長,而是把增長要求放在新的業務上;二是把價值觀問題放在首位,提前約束好員工,在“業務增長”和價值觀上選擇後者。

在企業內部,戰略與價值觀相匹配,就能打造出在艱難時刻仍能戰鬥的組織。價值觀與戰略不匹配,則會出現負作用。企業文化和價值觀也是構成企業競爭力的重要一環,增長可以粉飾企業價值觀衝突和摩擦,但一旦陷入增長焦慮,就會不斷出現問題。

這也是拼多多,以及所有互聯網公司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