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牛市中券商赚钱有多爽?净利增速不到40%抬不起头,计提减值似成标配

见习记者 | 王鑫

2020年,在注册制、再融资新规等政策红利持续驱动下,资本市场一派热闹景象,A股交投异常活跃,曾被称为“靠天吃饭”的券商各项业务全面爆发。

截至1月30日,已有40家券商披露2020年业绩预报或财务报表,37家券商净利润实现正增长,其中8家券商净利润增速超过100%,净利增速在40%以上的有27家之多。

根据已经公布的数据统计,券商的经纪业务、投行业务和自营业务成为券商业绩丰收的助推器。

不过,截至1月30日,2021年已有15家券商发布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公告,计提减值准备达98.5亿元,减少净利润75.4亿元,减值科目主要为融出资金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在业绩丰年,大额计提减值准备或不会过度影响利润及增速,但在注册制和退市新规等政策不断完善背景下,有关科目的减值风险会逐渐暴露和加大。

业绩丰年三大“助推器”

截至1月30日,已经有40家券商公布2020年业绩快报或未经审计的财务报表,除国盛证券、江海证券和太平洋证券外,净利润均实现正增长,其中8家券商净利润增速超过100%,东海证券净利润增速为426.1%,暂居第一。

据界面新闻记者梳理,经纪、自营和投行三大业务成为券商业绩飙升助推剂。

2020年,沪深两市全年成交额206.83万亿元,同比增长62.3%;两市日均股票基金交易额为8478亿元,同比增加62.35%;A股主要股指均大幅上涨,上证指数年内涨幅达13.9%,深圳成指较2019年末上涨38.7%,创业板指数则大涨60%。

在“赚钱效应”刺激下,市场交投活跃,券商经纪业务爆发。界面新闻记者统计发现,在公布财务报表的15家券商中,经纪业务涨幅均在30%以上,中位数为46%。

经纪业务增幅在50%以上的有7家券商,分别为东财证券、国盛证券、华鑫证券、粤开证券、中航证券、五矿证券和安信证券。

截至目前,经纪业务增速最快的当属互联网券商东财证券(东方财富全资子公司)。凭借互联网低成本高流量优势,东财证券经纪业务全年收入为29.9亿元,同比增长76.1%。

东莞证券、国都证券、中山证券、湘财证券、英大证券、江海证券、东海证券和民生证券的经纪业务增速位于30%-40%区间。

投行业务方面,在注册制、再融资新规等政策驱动下,股债承销再上新台阶。Wind数据显示,2020年共有369家企业IPO,承销数量仅次于2017年的438家,承销金额4700亿元,承销额同比增长85.6%。

数据显示,民生证券和五矿证券投行业务收入翻番。2020年,民生证券和五矿证券的投行业务收入分别录得16.1亿元和6.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31.4%和133.5%,其中民生证券该项业务收入占总营收的比重达到44%,对营收贡献较大。

2020年,民生证券以投行“黑马”之势累计承销23家企业IPO,募资121亿元,排名行业第9,这也是民生证券首次跻身行业前10。

Wind数据显示,股权承销为民生银行贡献11.68亿元收入。债券承销方面,民生证券2020年承销总金额为488亿元,债券总承销数为418只。

而多家中小券商的投行业务收入较低,占营收比重不高,部分券商投行业务收入在2020年出现负增长。数据显示,国盛证券、东莞证券、英大证券和国都证券投行业务收入在2020年分别同比增长-8.4%、-7.1%、-87.6%和-3%。

相较而言,注册制、再融资新规等政策的实施,推动了头部券商投行业务的发展。数据显示,在股权承销方面,IPO承销金额排名前五的券商,市场份额达到55.71%,定向增发排名前五的券商市场份额累计达到58.47%。

头部券商抢占市场近6成份额,留给中小券商生存空间有限。

界面新闻记者根据上市券商业绩预告整理发现,共有18家券商表示,投行业务在2020年取得较快发展,对营收贡献较大。

自营业务也是券商重要收入来源。

数据显示,39家上市券商2020年前三季度合计实现自营业务收入1115.49 亿元,同比增涨18.95%。2020年1-9月券商自营业务收入占营收比重为30.56%,高居第一大收入来源。

已披露财报显示,截至1月30日,共有8家券商自营业务收入实现正增长,华鑫证券和东海证券的同比增幅达139.2%和116%。

增速前8名中,除东财证券和中航证券外,其余6家券商自营业务收入均占营业收入比重在20%以上,其中江海证券占比过半,华鑫证券、东海证券和国都证券占比逾40%,接近5成。这意味着,上述公司只要自营业务收入实现正增长,对营收的贡献就越大。

中山证券、国盛证券、粤开证券和东莞证券增速较低,不过,这4家券商的自营业务收入占营收的比重不高。

根据界面新闻整理,共有21家上市券商表示,自营业务收入较往年实现大幅增长。

大额计提减值是否影响“钱途”?

据界面新闻记者统计,20211月,已有15家券商发布计提减值准备公告,计提减值准备达98.5亿元,减少净利润75.4亿元。

共有4家券商计提资产减值规模突破10亿元,光大证券、中信建投、国泰君安和太平洋证券计提减值准备分别为22.5亿元、13.2亿元、13.1亿元和11.7亿元。

其中,光大证券因踩雷MPS事件计提预计负债15.5亿元。太平洋证券则是受股权质押业务拖累,计提应收账款减值损失9亿。受此影响,太平洋证券归母净利润再度转亏,成为2021年第一家公布亏损的上市券商。

粤开证券分析师陈梦洁认为,券商出现信用减值同比增长情况的原因之一是,随着注册制全面推行和退市新规发布,部分个股面临着一定退市风险,同时股价出现一定幅度下跌,券商选择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减值,进而出现计提信用减值的情况。

券商大额计提减值准备或是为了隐藏利润。华东地区一金控集团财务主管称,“券商2020年业绩太好,超出预期,通过计提减值把利润压一压,在财务上‘洗个澡’,把一些潜在风险消化在丰年。”

不过该主管也称,不排除券商资产质量不好,因踩雷而被迫计提减值,具体情况还需具体分析。

“计提信用减值损失需要资产符合相应条件,这一波计提是因为券商的风险计提更加审慎。”头部券商一位非银分析师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陈梦洁认为,连续两年的优异表现使得券商业绩表现非常优秀,因此,虽然部分券商存在计提减值情况,但是相对于整体业绩占比影响较小,对利润影响不大。

值得一提的是,券商计提较多的科目为融出资金、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应收账款和债权投资,通常融出资金和买入返售金融和资产计提的数额较大。

融出资金方面,2020年度,财通证券和兴业证券计提减值准备分别为4.7亿元和3.5亿元,其中融出资金分别计提金额为4.5亿和2.5亿,占比达到96%和71%。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科目主要指向股票质押业务,即上市公司股东将股票质押予券商,用于融资,该业务曾经是券商公司的“摇钱树”。2018年,上证指数单边下行,最低下探至2500点,多家民营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票质押因此爆仓,股票质押业务风险敞口不断扩大。此后,券商不断收缩股票质押业务。

2020年前三季度,中信证券计提50.3亿元减值准备,其中买入返售金融资产计提35.2亿元,占比达到70%。2020年度,中信建投和国元证券分别计提减值准备13.2亿元和4.9亿元,其中买入返售金融资产计提的金额为9.9亿元和4.2亿元。

陈梦洁指出,整体来看,如果质押的股票大部分集中在垃圾股上,那么后续计提减值可能会将常态化存在。随着注册制的全面推行和退市新规的发布,垃圾股面临的退市风险将存在并长期存在,因此券商在开展业务的时候应综合考量风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