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牛市中券商賺錢有多爽?淨利增速不到40%抬不起頭,計提減值似成標配

見習記者 | 王鑫

2020年,在註冊制、再融資新規等政策紅利持續驅動下,資本市場一派熱鬧景象,A股交投異常活躍,曾被稱爲“靠天喫飯”的券商各項業務全面爆發。

截至1月30日,已有40家券商披露2020年業績預報或財務報表,37家券商淨利潤實現正增長,其中8家券商淨利潤增速超過100%,淨利增速在40%以上的有27家之多。

根據已經公佈的數據統計,券商的經紀業務、投行業務和自營業務成爲券商業績豐收的助推器。

不過,截至1月30日,2021年已有15家券商發佈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公告,計提減值準備達98.5億元,減少淨利潤75.4億元,減值科目主要爲融出資金和買入返售金融資產。

在業績豐年,大額計提減值準備或不會過度影響利潤及增速,但在註冊制和退市新規等政策不斷完善背景下,有關科目的減值風險會逐漸暴露和加大。

業績豐年三大“助推器”

截至1月30日,已經有40家券商公佈2020年業績快報或未經審計的財務報表,除國盛證券、江海證券和太平洋證券外,淨利潤均實現正增長,其中8家券商淨利潤增速超過100%,東海證券淨利潤增速爲426.1%,暫居第一。

據界面新聞記者梳理,經紀、自營和投行三大業務成爲券商業績飆升助推劑。

2020年,滬深兩市全年成交額206.83萬億元,同比增長62.3%;兩市日均股票基金交易額爲8478億元,同比增加62.35%;A股主要股指均大幅上漲,上證指數年內漲幅達13.9%,深圳成指較2019年末上漲38.7%,創業板指數則大漲60%。

在“賺錢效應”刺激下,市場交投活躍,券商經紀業務爆發。界面新聞記者統計發現,在公佈財務報表的15家券商中,經紀業務漲幅均在30%以上,中位數爲46%。

經紀業務增幅在50%以上的有7家券商,分別爲東財證券、國盛證券、華鑫證券、粵開證券、中航證券、五礦證券和安信證券。

截至目前,經紀業務增速最快的當屬互聯網券商東財證券(東方財富全資子公司)。憑藉互聯網低成本高流量優勢,東財證券經紀業務全年收入爲29.9億元,同比增長76.1%。

東莞證券、國都證券、中山證券、湘財證券、英大證券、江海證券、東海證券和民生證券的經紀業務增速位於30%-40%區間。

投行業務方面,在註冊制、再融資新規等政策驅動下,股債承銷再上新臺階。Wind數據顯示,2020年共有369家企業IPO,承銷數量僅次於2017年的438家,承銷金額4700億元,承銷額同比增長85.6%。

數據顯示,民生證券和五礦證券投行業務收入翻番。2020年,民生證券和五礦證券的投行業務收入分別錄得16.1億元和6.4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31.4%和133.5%,其中民生證券該項業務收入佔總營收的比重達到44%,對營收貢獻較大。

2020年,民生證券以投行“黑馬”之勢累計承銷23家企業IPO,募資121億元,排名行業第9,這也是民生證券首次躋身行業前10。

Wind數據顯示,股權承銷爲民生銀行貢獻11.68億元收入。債券承銷方面,民生證券2020年承銷總金額爲488億元,債券總承銷數爲418只。

而多家中小券商的投行業務收入較低,佔營收比重不高,部分券商投行業務收入在2020年出現負增長。數據顯示,國盛證券、東莞證券、英大證券和國都證券投行業務收入在2020年分別同比增長-8.4%、-7.1%、-87.6%和-3%。

相較而言,註冊制、再融資新規等政策的實施,推動了頭部券商投行業務的發展。數據顯示,在股權承銷方面,IPO承銷金額排名前五的券商,市場份額達到55.71%,定向增發排名前五的券商市場份額累計達到58.47%。

頭部券商搶佔市場近6成份額,留給中小券商生存空間有限。

界面新聞記者根據上市券商業績預告整理發現,共有18家券商表示,投行業務在2020年取得較快發展,對營收貢獻較大。

自營業務也是券商重要收入來源。

數據顯示,39家上市券商2020年前三季度合計實現自營業務收入1115.49 億元,同比增漲18.95%。2020年1-9月券商自營業務收入佔營收比重爲30.56%,高居第一大收入來源。

已披露財報顯示,截至1月30日,共有8家券商自營業務收入實現正增長,華鑫證券和東海證券的同比增幅達139.2%和116%。

增速前8名中,除東財證券和中航證券外,其餘6家券商自營業務收入均佔營業收入比重在20%以上,其中江海證券佔比過半,華鑫證券、東海證券和國都證券佔比逾40%,接近5成。這意味着,上述公司只要自營業務收入實現正增長,對營收的貢獻就越大。

中山證券、國盛證券、粵開證券和東莞證券增速較低,不過,這4家券商的自營業務收入佔營收的比重不高。

根據界面新聞整理,共有21家上市券商表示,自營業務收入較往年實現大幅增長。

大額計提減值是否影響“錢途”?

據界面新聞記者統計,20211月,已有15家券商發佈計提減值準備公告,計提減值準備達98.5億元,減少淨利潤75.4億元。

共有4家券商計提資產減值規模突破10億元,光大證券、中信建投、國泰君安和太平洋證券計提減值準備分別爲22.5億元、13.2億元、13.1億元和11.7億元。

其中,光大證券因踩雷MPS事件計提預計負債15.5億元。太平洋證券則是受股權質押業務拖累,計提應收賬款減值損失9億。受此影響,太平洋證券歸母淨利潤再度轉虧,成爲2021年第一家公佈虧損的上市券商。

粵開證券分析師陳夢潔認爲,券商出現信用減值同比增長情況的原因之一是,隨着註冊制全面推行和退市新規發佈,部分個股面臨着一定退市風險,同時股價出現一定幅度下跌,券商選擇買入返售金融資產減值,進而出現計提信用減值的情況。

券商大額計提減值準備或是爲了隱藏利潤。華東地區一金控集團財務主管稱,“券商2020年業績太好,超出預期,通過計提減值把利潤壓一壓,在財務上‘洗個澡’,把一些潛在風險消化在豐年。”

不過該主管也稱,不排除券商資產質量不好,因踩雷而被迫計提減值,具體情況還需具體分析。

“計提信用減值損失需要資產符合相應條件,這一波計提是因爲券商的風險計提更加審慎。”頭部券商一位非銀分析師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

陳夢潔認爲,連續兩年的優異表現使得券商業績表現非常優秀,因此,雖然部分券商存在計提減值情況,但是相對於整體業績佔比影響較小,對利潤影響不大。

值得一提的是,券商計提較多的科目爲融出資金、買入返售金融資產、應收賬款和債權投資,通常融出資金和買入返售金融和資產計提的數額較大。

融出資金方面,2020年度,財通證券和興業證券計提減值準備分別爲4.7億元和3.5億元,其中融出資金分別計提金額爲4.5億和2.5億,佔比達到96%和71%。

買入返售金融資產科目主要指向股票質押業務,即上市公司股東將股票質押予券商,用於融資,該業務曾經是券商公司的“搖錢樹”。2018年,上證指數單邊下行,最低下探至2500點,多家民營上市公司控股股東股票質押因此爆倉,股票質押業務風險敞口不斷擴大。此後,券商不斷收縮股票質押業務。

2020年前三季度,中信證券計提50.3億元減值準備,其中買入返售金融資產計提35.2億元,佔比達到70%。2020年度,中信建投和國元證券分別計提減值準備13.2億元和4.9億元,其中買入返售金融資產計提的金額爲9.9億元和4.2億元。

陳夢潔指出,整體來看,如果質押的股票大部分集中在垃圾股上,那麼後續計提減值可能會將常態化存在。隨着註冊制的全面推行和退市新規的發佈,垃圾股面臨的退市風險將存在並長期存在,因此券商在開展業務的時候應綜合考量風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