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把科學帶回家

撰文 七君

不同種類的新冠疫苗已在多個國家開始分發。但是你可能不知道,世界上首次全球性的接種活動發生在兩百年前,而當時的“疫苗”是一批出生時就被拋棄的孤兒。

在現代意義上的天花疫苗出現前,天花是一種可怕的致命疾病。

在兩百年前的歐洲,天花的死亡率達到了 30%,而對於從未接觸過天花病毒的南美洲來說,天花的死亡率更是高達 50%。

16 世紀西班牙人入侵後帶來的天花對南美的阿茲臺克和印加文明造成了滅頂之災。在西班牙征服初期(1519–1520),阿茲臺克人口有 2600 萬,但是到了 1620 年就只剩下了 160 萬。

但是在其他地方,人類找到了和天花共處的方法。中國、印度和中東地區和天花有很長的共存歷史,並且發明了一種早期的天花免疫技術——人痘接種術。

人痘接種術利用天花患者的膿液或痘痂感染健康的人,從而使後者獲得對天花的免疫力。在接種人痘後,接種者會產生比真正的天花微弱的症狀,也不會留下大面積的可怕瘢痕。人痘接種的死亡率只有 2%,遠低於自然感染天花的死亡率,因此在沒有天花疫苗的年代,人痘接種是一種有效的免疫手段。

在古代中國,人痘接種術分爲痘衣法(給健康兒童穿患兒的內衣)、痘漿法(用患兒的新鮮痘漿給健康兒童種痘)、水苗法(將粉末狀痘痂和水混合後塞入鼻腔)和旱苗法(將粉末狀痘痂吹入鼻腔)。

印度也有類似的人痘接種術。在印度,人痘接種甚至被融入了宗教體系中,和醫神曇梵陀利神(Dhanvantari)聯繫了起來。在中東和非洲的部分地區也有人痘接種的習俗。

歐洲大陸是在 6 世紀接觸天花的,但是在 18 世紀中葉前,歐洲一直對天花束手無策。

實際上,中國的人痘接種方法早在 1700 年就經由東印度公司傳到了倫敦的英國皇家學會。不過,西方世界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把東方的人痘接種術看作是無效的民間傳說。在 1714 年意大利醫生提摩尼 Emmanuel Timoni 的科普和宣傳後,人痘接種術纔在歐洲逐漸流行起來。

而到了 1738年,人痘接種被載入第二版的《錢伯斯百科全書》(Chambers‘ Cyclopædia),確立了在科學界的地位。在1721年,倫敦和波士頓開始採用人痘接種的手段遏制天花流行。

雖然人痘接種對付天花確實有效,但是也會帶來一些副作用。早期的大規模人痘接種常常存在共用免疫器具的問題,因此接種者在獲得天花免疫的同時也可能感染肝炎、梅毒等傳染病。此外和天花疫苗相比,人痘接種後接種者在一段時間內依舊有傳染性,而且死亡率(2%)也更高。

又過了 60 年,英國醫生愛德華·詹納(Edward Jenner)發明了天花疫苗。他發現,用和天花病毒相似的牛痘病毒感染健康的人後,人體就會獲得對天花的免疫力。

詹納的天花疫苗需要使用被牛痘感染後的膿液。不過,如何給大洋彼岸的人進行牛痘接種是一個大難題。在 19 世紀,對人羣進行大範圍接種的最大阻礙就是病毒的儲存和運輸。

當時,用於牛痘接種的患者膿液是珍貴但原始的“疫苗”,它們被塗在絲緞上,或被放入密封的管子裏,然後運輸到需要接種的地區。

因爲缺乏消毒和冷藏設備,要把這些疫苗跨洋運輸到熱帶或亞熱帶的殖民地,痘包膿汁的品質就得不到保證。爲此,一個醫生想出了一個大膽的計劃——運輸活人當“疫苗”。這位醫生就是西班牙君主卡洛斯四世的私人醫生 Joseph Flores。

熟悉歐洲近代史的人可能知道,在政治和軍事才幹上,卡洛斯四世常被歷史學家視爲矮子。但是在人道主義方面,卡洛斯四世卻是一個巨人。

在 18 世紀的西班牙,皇室的許多成員都因爲天花而死去,比如卡洛斯四世 3 歲的女兒,還有他的弟弟和弟媳。在痛失多名親友後,卡洛斯四世下令皇室成員都要人痘接種。

在詹納的天花疫苗發明後,卡洛斯四世宣佈西班牙的全體國民都要進行牛痘接種。1800 年西班牙殖民地新格拉納達(現在的哥倫比亞)天花大流行時,國王也派了醫療人員前去南美以及亞洲的殖民地爲那裏的人接種。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卡洛斯四世提出要爲南美殖民地的人進行集體接種。不過當時沒有能夠跨洋運輸的疫苗,因此卡洛斯四世的醫生 Joseph Flores 建議讓一羣孤兒充當牛痘病毒的活體容器,前往新世界

這樣的建議在當今社會顯然會受到道德批判,但是在 200 年前卻是一種切實可行的集體免疫手法。

爲了這次接種活動,有 22 位年齡不到 10 歲的男性棄兒被選中。其中的 18 人來自一家慈善醫院,另外 4 人是從一家孤兒院選取的。在後來的旅途中,又有 40 名不同國家的兒童加入,成爲承載病毒的容器。

就這樣在 1803 年 11 月,由巴爾米斯醫生(Francisco Javier de Balmis)帶領的醫療團隊和 22 名“牛痘病毒容器”,踏上了被稱爲皇家仁愛疫苗遠征(the Real Expedición Filantrópica de la Vacuna)的未知旅途。

在進行這次任務之前,22 名男孩中沒有任何一人曾經感染天花或牛痘。爲了保證到達美洲時有新鮮可靠的疫苗,這些男孩按照抵達美洲的時間依次接種了牛痘,他們的痘液也被保存起來。

1804 年 2 月 9 日,巴爾米斯的醫療隊抵達波多黎各。巴爾米斯和當地政府組建了天花疫苗接種工作組,並留存了可用於接種的血漿。接着,一行人又來到了委內瑞拉。在一個月內,他們就爲超過 1.2 萬人進行了牛痘接種。

接着,卡洛斯四世下令醫療隊前往菲律賓。由於卡洛斯四世曾許諾,22 位孤兒將在墨西哥接受教育,因此他們並沒有參加之後的旅行。

在前往菲律賓羣島的過程中,巴爾米斯帶上了作爲人肉病毒容器的 25 名墨西哥兒童。這些兒童的家長將孩子交託給巴爾米斯以換取報酬,巴爾米斯則承諾事後將把孩子們送回家。

1805 年 4 月 15 日,醫療隊到達菲律賓的馬尼拉,爲超過 2 萬人接種。然後巴爾米斯帶着 3 個作爲新的病毒容器的菲律賓孤兒前往澳門(當時是葡萄牙殖民地)和廣州進行醫療活動。回國的過程中,他還在英屬聖赫勒拿島爲當地人接種。要知道,當時西班牙和英國是敵對國。

1967-1980 年間,世界衛生組織(WHO)展開了全球範圍的天花根除行動。而卡洛斯四世派遣的跨洋集體接種行動比世界衛生組織早了 150 年,是世界上首例國際疫苗接種運動,也是醫學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因爲是世界首例,其中的艱難險阻也異乎尋常。除了要爲當地人普及接種的知識,還要克服長途跋涉中的種種政治和意識形態障礙。

醫療隊經常向馬德里報告在海外遇到的政治和社會阻礙。實際上,除了一小部分受過教育或支持西班牙政府的官員,民衆大多對牛痘接種帶有不信任和恐懼。

比如在 1806 年 1 月,醫療隊在祕魯蘭巴耶克省附近的 Chocote 爲當地人接種時,當地人認爲接種程序過於簡單而對其效果產生懷疑。

1804 年 8 月,他們在墨西哥城也遇到了類似的情況。由於缺乏自願接種的人,殖民地官員強迫 20 名土著女性帶着孩子來接種。接種完畢後,這些母親就跑到附近的藥局去買“解毒劑”,試圖去除孩子手臂上接種的“毒物”。

1806 年 3 月 9 日,醫療隊在祕魯卡哈馬卡也沒有受到熱情接待。當地的醫生將天花接種變成了生意,因此十分牴觸醫療隊的公益接種行爲。好在後來祕魯新來了一位總督,在他的支持下,祕魯有超過 19.7 萬人接種。

而在菲律賓羣島,當地的天主教教堂一開始不願意協助接種。後來醫療隊對五名孩子進行了成功的接種後,當地教會才答應幫忙。

而在前往澳門的過程中,有 20 名隊員遭遇不幸,死在了風暴中。承載着新世界希望的孤兒們也命運多舛。在旅途中,62 名孤兒中有 4 人死亡。

巴爾米斯在 1806 年 7 月回到西班牙。但是沒過幾年,卡洛斯四世就連遭厄運。

實際上,在這次醫療遠征隊起航時,拿破崙的軍隊已經入侵西班牙,在特拉法加海戰中西班牙的軍隊被法國人胖揍。而在巴爾米斯歸國後不久的 1808 年,卡洛斯四世宮鬥失敗被迫退位,後來又輾轉流亡到羅馬並最終死在了那裏。

但是巴爾米斯醫療隊的事蹟並沒有被淡忘。發明了天花疫苗的詹納對這次行動如此評價:“在人類歷史上我還找不到像這樣崇高、這樣大範圍的慈善活動。”被泛美衛生組織譽爲“美洲公共衛生英雄”之一的墨西哥醫生卡洛斯·坎塞柯(Carlos Canseco)也是在巴爾米斯醫療隊的啓發下,開展了在全球範圍內根除脊髓灰質炎的慈善活動 Polio Plus。

只是,西班牙征服者把天花帶到了美洲,又在 300 年後派孤兒爲世界去除災難,慈善之外,也是一種補償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