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农村的经济还是匮乏的。我的老家山西晋南,虽说温饱问题可以解决,但对于孩子多的家庭,依旧促襟见肘。红薯、玉米面、野菜也一直是饭桌上的主角。即便是逢年过节,白面馍的数量也是按人头蒸的。只不过,大人的个头大一些而已。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刚上初中的我,在第一次联考中获得了全公社第一名。为把这个喜讯第一时间告与母亲,中午刚一放学,请假后,我便冒着风雪一路小跑,直奔三公里之外的家。

那个时候,全公社只有一所高中,几所初中。高中有学生食堂。初中虽说也有食堂,那只是给教师们提供的。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在开饭时提供一顿开水,以方便学生们开水泡馍。因此,上初中的学生,都是三天回一次家。中午在家吃一顿饭,下午用布袋(馍馍布袋)装上六七个馍,条件好些的家庭,会给孩子炒一罐头瓶酱豆拿上,便匆匆赶往学校。冬天还好些,馒头凉是凉些,最起码不出毛。夏天,我们经常吃发霉的馒头。(这些,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由于没有在该回家的时间回家,母亲不在家,她还冒着风雪在地里忙活着。等我把她从地里找回来,就快到返校的时间了。急促的母亲,还来不及高兴,就一边自责着自己,一边手忙脚乱的动手做饭。她不知该怎么犒劳我。

我烧着柴火,母亲手忙脚乱地合着面。锅开,母亲的面片也擀好了。母亲把面片叠起来后,左手指摁着面片,右手飞快的切着,随后,右手一扬,细细的手擀面条如柳絮一般抖落。接着,母亲往炒菜勺里倒了一点油后,把炒菜勺伸进了灶台内,嘱咐我拿稳后,眨眼间,她切好了葱花,随即“哧溜、哧溜、哧溜、哗、哗、哗、哗”诱人的油炸葱花的香味满屋飘香。

母亲给我盛了满满一碗手擀细面,浇上油炸葱花的同时,还不忘滴上两滴香油。母亲说:“伢呀,咱家就是这穷日子,只要我伢有出息就行。”我知道母亲的心声。我念初中,还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在上高中。父亲长年累月奔波在外,家里地里的活,全是她一肩挑起。但她从未埋怨过半句,也从没有言语过一声苦。她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我苦不怕,只要伢们有出息就行。”

饭毕,天气更恶劣了,风雪一阵紧似一阵。母亲把我送到去学校的路边“有苦就有甜,只要不忘吃过的苦就行。”走了好远,我回头,母亲还在路边站着……寒风中母亲瑟瑟的身影从那一刻起,从未在我记忆里消失过,它陪我度过了高中和大学生涯。直至今日,母亲已不在多年,她风雪中的身影依然清晰如昨。

我之所以时常回老家看看,转转,一方面是在回味母亲那碗葱花面的香味,另一方面也是在咀嚼乡愁的味道。

“我苦不怕。只要伢们有出息就行。”正是母亲的这句话,鼓励和鞭策着我们兄妹四人不断前行,和完善自我,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不负众望,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图/文 吴革生

编辑:河东纪实融媒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