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球巨震後港股大反彈,今年將迎3萬億資金南下搶籌?

港股強勢反彈,2月迎來開門紅。繼1日恒指收盤大漲2.15%,報28892.86點,截至2日收盤,恒指漲1.24%,報29250.29點,科技股更是大幅攀升。當日,南向資金淨流入172.77億港元。

此前受到美股逼空行情影響,恒指一度接連下挫,但這並未阻止內地資金繼續南下的勢頭,上週南向資金繼續大舉流入2981億港元。花旗在最近一份研報中稱,受內地公募基金的驅動,今年南向資金流入港股的規模將達3萬億港元。

在全球市場尚未完全企穩時,面對港股的火熱行情,機構如何佈局?

3萬億夠嗆,但放量是必然

開年至今,截至2月1日,南向資金總計淨流入已達3270.58億港元,僅僅1個月的時間就已逼近2020年淨流入總量的1/2,勢頭之猛可見一斑。2015到2019年南向資金的年均淨流入也僅爲2090億港元。

全球市場巨震後,在資金的強勢流入下,港股的反彈力度也遠強於A股。

花旗認爲,全年南向資金流入港股或達3萬億港元。其中,如果未來內地公募基金的新發行規模能夠延續1月的強勢,那麼基於50%的最高配置比例,全年通過公募基金渠道流入港股的資金可達2.2萬億港元(其他南向資金包括私募、銀行理財、個人投資者等),即單日淨流入大約在90億港元。花旗也因此上調了其對港交所的目標價至575港元。

Wind數據顯示,去年港股通的淨流入規模爲6721億港元,這意味着按照花旗的上述估算,今年南向資金的淨流入規模將増長超3倍。以全年約250個交易日計算,平均單日浄流入規模爲120億港元。記者統計發現,從今年1月初到2月1日的21個交易日裏,南向資金的日均淨流入額爲155.74億港元,只有1月22日低於100億港元,且有8個交易日高於200億港元。

不過,從總體量級上看,3萬億港元非常高。根據晨星統計,受市場走強和公募基金賺錢效應等因素的影響,2020年內地公募全年共成立1435只基金,合計募集資金約3.16萬億元,數量和規模較2019年分別增長38%和122%。也就是說,花旗所預測的3萬億港元的南向資金淨流入規模幾乎逼近去年新發行基金的募資總額。

那麼,今年公募基金的募資規模又會否大幅增加並提升港股配置?根據長江證券統計,去年四季度公募基金對港股的配置規模大幅上升,總持倉規模達到2598億港元,佔公募基金股票總持倉的比重環比抬升1.8個百分點至74%。但即使基金提升港股配置比例或新發基金的建倉,都很難保證南向資金持續強勢。據國君策略測算,規模100億元以上的公募基金平均港股持倉佔股票市值比例爲21.05%,若按50%持股上限計算,港股投資市值增至4829億元,增量爲3305億元。而從今年新發行的基金來看,截至1月28日,今年共發行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3709億份,其中也有不少新發基金註明可投資港股。據東北證券估算,其中可用於投資港股的份額約爲400億份。即使滿打滿算,目前公募基金對於南向資金的貢獻也不超過萬億元。

因此,如果要實現花旗的預測,未來公募基金的發行規模和發行節奏需要和1月一樣強勁,這需要全球市場流動性充足且經濟復甦勢頭良好,讓市場的熱度足以支撐另一個“基金大年”,否則增量資金很難達到如此大的量級。但可以確定的是,南向資金湧入的勢頭遠未結束,而是剛剛開始。

機構繼續看好港股機會

儘管經歷了上週的巨震,機構仍然普遍看好港股。

“一方面,新發行的基金能夠通過港股通投資港股,比例一般限定在50%。另一方面,港股具有不可取代的優勢,具備獨特的投資價值。對於低估值行業,港股往往比A股更便宜,分紅收益率更高。近年來,港股科技色彩越來越濃厚,阿里、京東等科技股在香港二次上市,也是境內資金投資標的。”中航信託宏觀策略總監吳照銀告訴記者。

法國巴黎銀行(下稱“法巴”)亞洲股票策略師曼尼西·雷喬杜裏(Manishi Raychaudhuri)對記者稱,最近南向資金都集中在一些像騰訊、建行、美團、工行等“舊愛”上,也有一些新的非必選消費公司獲得青睞,例如思摩爾(電子煙)、頤海國際(火鍋調味品)、中國飛鶴(奶製品)等。此外,還有一些“獨特的香港敞口”獲得增配,例如滙豐和港交所。總之,內地投資者對非必需消費品和科技行業的迷戀似乎有增無減。

根據法巴的數據,2020年以來,獲得南向資金淨買入額最高的公司(由高到低排列)分別爲騰訊、建行、美團、小米、工行、滙豐、港交所、思摩爾、華潤啤酒、中國飛鶴、藥明生物等。

A股“抱團”的問題同樣出現在港股,但這無可厚非,因爲這些公司部分是景氣行業中具備長期增長前景的公司,部分是擁有穩定回報的公司,還有的則是相較於A股有較大估值折價的公司。雷喬杜裏對記者表示,在MSCI中國指數的股票中,24只股票佔了機構投資的50%——9只來自金融行業,6只來自非必需消費品,3只來自能源,2只來自通訊、消費品和醫療。

三大風險逐步消化

除了機會,港股並非沒有風險。地緣政治風險、反壟斷壓力、地產和銀行的監管調控等,無疑是懸在港股頭上的三把劍。

有觀點認爲,地產調控、銀行資產端監管指標趨嚴等將打擊金融板塊的表現,但多數基金經理認爲,這種影響更多集中在A股,資金對於港股金融股的配置邏輯可能不同,或更看重低估值、高分紅的優勢。

就反壟斷風險而言,目前衝擊已經逐漸被市場消化。煜德投資合夥人、佳和基金經理蔡建軍對記者稱:“我仍非常看好中國互聯網行業的前景。反壟斷只是爲了不讓巨頭用壟斷優勢去破壞公平競爭、創新的環境,這是積極的且有利於行業發展的,尤其是有利於中小型、創新型企業。當前行業發展仍處在成長期,電商滲透率僅爲25%,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另外,行業格局也沒有固化,私域電商、帶貨直播等新的商業模式還在不斷湧現,短視頻、雲計算、企業級服務等賽道還不斷有新的企業在崛起,因此,互聯網仍是中國最具投資價值的方向之一,優質公司更多集中在港股。”

地緣政治風險方面,儘管此前部分中國公司被國際指數剔除,股價出現了大幅回調,但是瑞信中國證券研究主管黃翔對記者稱,一些內地資金進場抄底,部分美國以外的外資機構客戶也對這些企業非常感興趣,因爲它們的估值跌到了低位,與過往平均水平出現較大背離,同時在紅利收益方面也非常有吸引力。

在機構看來,估值相對更低只是資金南下的一個理由,但更重要的是港股市場有A股沒有的商業模式和投資標的。後續還會有很多獨特的新公司在港股IPO,這都是很有吸引力的地方。不過,需要警惕的風險則包括流動性邊際轉向、美元反撲、疫苗注射進度慢於預期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