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百亿奖补大红包来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提速

为保市场主体、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国家再度发文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2月2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下称《通知》)公布。根据《通知》,将通过中央财政资金引导,促进上下联动,将培优中小企业与做强产业相结合,加快培育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聚焦主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动提升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和质量。

具体来看,中央财政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将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分三批(每批不超过三年)支持1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推进工业“四基”领域或制造强国战略明确的十大重点产业领域“补短板”,与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促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通过工业设计促进提品质和创品牌等。

中国政法大学施正文教授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整个产业链、供应链中关键环节,起着“补短板”作用,其他企业难以替代。做大做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有利于增强产业链韧性,提升产业链水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支持“专精特新”不止100亿元

中国正在建立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畅通国内大循环一大关键是,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指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四大优势的中小企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央要求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目前省级层面已经培育了2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而工信部在此基础上筛选了两批次近20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为了支持这些企业发展,《通知》表示,中央财政将在“十四五”时期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分三批支持1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支持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供相关服务。

施正文表示,虽然100亿元资金盘子并不大,但这笔钱是用来引导各省来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支持,因此地方各级财政也会投入相应资金。而且财政资金主要起着“四两拨千斤”作用,吸引社会资金跟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通知》出来后,吸引了不少中小企业家关注。一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家看到《通知》比较兴奋,不过由于这笔资金仅支持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因此企业目前不能享受这一支持,但目前企业正在加快发展,计划今年申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不少硬“门槛”,比如上年度企业营业收入在1亿元以上,近2年主营业务收入或净利润的平均增长率达到10%以上,企业资产负债率不高于70%等。目前工信部公布了两批次总计1992家企业,其中不乏一些上市企业,比如上海之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不过《通知》明确,在上交所主板、科创板和深交所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以及境外公开发行股票的国家级“小巨人”企业不在此次资金支持范围内。施正文分析,因为这些上市企业发展较快,融资渠道较多,因此,奖补资金重点支持那些没有上市、融资有限的其他企业。

当然获得这笔奖补资金并不容易。除了层层筛选外,获得上述奖补资金的“小巨人”企业需要接受绩效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跟奖补资金挂钩。

施正文表示,将企业绩效跟奖补资金联系起来,可以更好地体现财政资金的引导激励作用,体现了财政资金精细化管理。

其实,除了中央外,各地对当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支持力度也比较大。比如,安徽省认定的成长型小微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专精特新冠军企业,每户分别给予一次性奖补50万元、50万元、80万元。对国家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每户分别给予一次性奖补100万元。安徽力争“十四五”末“专精特新”相关企业总数达到4000户左右。

除了政府直接给财政资金支持外,政府性基金也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支持力度。

去年成立的注资357亿元的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通过运用市场化方式,将优质中小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企业与资本市场密切结合起来,畅通产业链资金流,帮助产业链上中小企业应对疫情恢复生产,不断做优做强,确保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徽省设立了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基金,将以股权投资方式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

此外,中国在税费减免、政府采购上也对包括“专精特新”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提供大力支持。比如,去年疫情之下对中小企业减免社保费,小微企业享受实际5%或10%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等。3万多亿元政府采购市场中,给予中小企业采购份额已经达到七成以上。

施正文表示,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通过财政资金、税费减免、政府引导基金、政府采购等手段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尤其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政府导向十分明确,希望通过支持中小企业来扩大就业、改善民生,鼓励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小企业要抓好政策机遇,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把企业做强做优。

稳定产业链供应链

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

“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是加快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首要任务。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要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

工信部部长肖亚庆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是制造业大国,拥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产业规模和配套优势明显,产业链供应链有较强韧性,但仍存在基础不牢、水平不高的问题,一些基础产品和技术对外依存度高、关键环节存在“卡脖子”风险,高端通用芯片、机器人高精度减速器等高端产品供给不足。

“这些问题是我们建设制造强国必须要啃下来的 ‘硬骨头’。”肖亚庆说,工信部将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补短板、锻长板、强企业。

具体来看,在强企业方面,支持大企业做强做优,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支持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能力,形成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作为创新的主体,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成为保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各地的“十四五”规划以及政府工作报告也围绕产业链供应链以及针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做出部署。

以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备的长三角地区为例,围绕强链条补链作出部署。

上海“十四五”期间,对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的目标,是努力实现产业规模倍增。同时还要打造六大重点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生命健康产业、汽车产业、高端装备产业、新材料产业、现代消费品产业。上海2021年的工作重点明确提出,要着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大力构建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

江苏“十四五”规划提出,着力锻长板、补短板,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江苏2021年重点工作首位,就是着力强化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例如,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行动。建立创新扶持机制,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布局前沿技术、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等。

浙江“十四五”规划也提出,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全力打造发展新优势。坚持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强化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突破产业瓶颈,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多浙江力量,为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贡献更多浙江元素。浙江今年的重点工作任务之一,就是将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提升双联动。比如,深入实施“尖峰、尖兵、领雁、领航”等计划,开展400项重大科研项目攻关。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创新等。

安徽也提出,“十四五”要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开展十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形成1个万亿级产业、10个左右千亿以上产业、100个左右“群主”“链长”企业、1000个以上专精特新及“小巨人”“冠军”企业。根据2021安徽政府工作报告,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实施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

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1月~11月,全国规模以上中小企业的利润总额同比增长6.9%,连续4个月累计正增长。不过当前,中小企业的发展还是面临着不少挑战和困难。

在回答2021年助企政策有哪些新变化的问题时?肖亚庆表示,“围绕’政策、环境、服务’三个领域,聚焦’融资、权益保护’两个重点,紧盯‘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和水平提升’一个目标,着力构建中小企业‘321’工作体系。”

他提出,工信部将深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第三方评估,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一体化平台;研究完善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降费奖补政策,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力争通过3至5年时间,遴选公告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快形成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产业生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