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4省份成立省级“环保集团” 助力地方环境治理

每经记者 李彪 每经编辑 陈旭

环保市场的变革正在加速,各地密集成立的省级“环保集团”成为其中一股新的力量。

近日,由中国环境报主办的第十二期“绿金汇——环保总裁沙龙”召开,围绕省级“环保集团”成立将给环保行业带来哪些影响,安徽、内蒙古、广西、辽宁等地“环保集团”的负责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目前,全国已经有2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组建了省级国资委直接管理的环保产业集团或环保科技集团,这也成为继央企进入环保行业后的又一支环保队伍。

在沙龙上,多家“环保集团”负责人表示,省级“环保集团”的成立,将弥补此前承接地方一些大的环保项目上环保企业小、散、乱等问题,能够聚集更多地方资源,在推动地方环境治理上发挥更大作用。

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省级“环保集团”的成立,对跨市统筹、投资公益性回报比较差的项目等,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不过在它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观察对公平竞争的环境是否会产生影响。

“环保集团”应着眼于提供技术储备与支持

近年来,在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要求下,地方政府在环境领域的投入明显加大,表现最明显的就是环保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增多。

在巨大的市场吸引下,外来资本纷纷入局,一些大的央企加快在生态环境领域的业务布局,同时民营企业也在不断求变,或加强与央企合作,或积极引入国资。

与此同时,一支环保新军正在强势崛起——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组建了省级国资委直接管理的环保产业集团或环保科技集团。

安徽环境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宇丰介绍,成立安徽环境集团,出发点就是看好环保未来的市场潜力,2017年以后,安徽环境集团无论是投资项目还是投资规模,各方面都进入了“快车道”,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

宇丰认为,地方各级政府应该是推动环保产业和环境保护工作的主导者,也是重大环保项目购买服务的主体。而在省级环保集团成立之前,承担这些任务的是一些中小规模的环保企业,其中绝大部分是民营企业。这些中小民营企业虽然数量多,但普遍存在规模比较小、技术水平比较弱、逐利性比较强等问题,和地方政府对环保项目的要求有一定的矛盾。

宇丰表示,成立“环境集团”并不意味着会与现有的环境企业形成直接竞争。他介绍,通过安徽环境集团的平台,地方政府部门能够找到急需的环保问题解决方案,同时,更多中小型民营环保企业也有不同的技术特点和不同的技术优势,通过平台也能够找到较好的项目。

辽宁环保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战略投资部部长郭睿认为,辽宁环保集团是辽宁省环保协会会长单位,在协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把生态链条中各个企业的想法和意见向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了有效的沟通,有助于加强监管部门和产业链条中参与者的联系。

在讨论中,多家省级“环保集团”普遍认为,未来环保产业领域能形成较为良性的竞争规则,并梳理出央企、省属“环保集团”、民营企业各自的市场领域——央企承担首次的投入与分配,中小型民企承担中间的治理,省级“环保集团”作技术创新综合服务领域的技术储备与支持。

部分环境处置领域已经出现产能过剩

进入“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承载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大,省级“环保集团”应当在哪些领域重点发力?

内蒙古环保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陈世杰介绍,集团找到了自己的发力点,即在生态修复上要加大力度,重要能源战略资源建设基地要投身环保发展、绿色生产。

广西环保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富奇表示,广西环投提出了“十四五”的重点任务,包括以乡镇污水治理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水环境治理;夯实电器、汽车拆解业务,打造循环经济;致力于环境修复业务,推进环境延续开发等。

郭睿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特别是新经济的发展,对环保市场新的机会,尤其一些细分环保市场的机会进行深度挖掘,这非常关键,辽宁环保集团在环保工程治理链条上比较看重在土壤修复、大污水治理板块争取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在危废处置方面也会布局一些重大项目。

薛涛认为,省级“环保集团”业务的发展一定要把握好主管厅局的优势资源,比如水利部相关的“环保集团”,在水资源利用和水污染治理上有优势,另一项“环保集团”可能在工业治理、土壤修复等方面有优势,而省级“环保集团”的兴起,对地方解决一部分公益性投资、跨市的协调等都有推动作用,不过要注意的是在专业性上还需要进一步摸索。

在各路资本纷纷进入环保领域的同时,环保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也开始有所显现。

郭睿坦言,有一些环境处置领域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状况,个别领域甚至还出现了产能比较严重的过剩,这需要行业协会和相关监管部门给予一定的指导,要对某些项目加以适当的控制,避免企业投入到过剩的产能中。

此前,一些地方在诸如生活污水治理、垃圾焚烧发电等领域曾出现过低价恶性竞争等问题。

宇丰说认为,当前环保领域企业在相互竞争的过程中,市场秩序还不够规范,在不良竞争之下,有些行业项目的利润压得非常过分,存在着寄希望于后期运营来加以弥补的现象。总的来看,环保产业领域还有待形成更为良性的竞争规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