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20前海人壽保費、淨利潤雙增長,償付能力不達標風險評級連續兩季爲C

保險公司4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陸續披露中,前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前海人壽”)的變化值得關注。報告顯示,2020年2季度、3季度,該公司風險綜合評級已經連續兩期被評爲C級,淪爲償付能力不達標險企,主要受操作風險得分較低拖累,整改已在同步進行。

近年來,前海人壽持續發力“保險+醫療+養老”,深耕健康產業,形成2家在營、8家在建、5家定位規劃設計中的養老院、醫院產業格局。業內人士介紹,前海人壽選擇醫養路徑進行轉型,能與股東方的地產優勢相結合,不過,高投入、慢回報的醫養重資產模式,關鍵在於能否打造出品牌效應與知名度,與壽險主業形成良性聯動。

保費、淨利潤雙增長,業內:業務質量仍有提升空間

“2020年2、3季度,公司風險綜合評級結果爲C類,主要爲公司操作風險得分較低”,前海人壽在償付能力報告中解釋。

根據2021年1月下發的《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管理規定》要求,保險公司償付能力需要同時符合“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於50%”、“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於100%”,以及“風險綜合評級在B類及以上”三個要求。不符合上述任意一項要求的,均爲償付能力不達標公司。

截至2020年4季度末,前海人壽核心、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爲95.3%、132.99%,而最新一期也就是3季度的風險綜合評級爲C類,據此來看,前海人壽償付能力未達標。

此外,對於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達標,但操作風險、戰略風險、聲譽風險、流動性風險中某一類或某幾類風險較大或嚴重的C類和D類保險公司,監管部門會根據風險成因和風險程度採取監管措施。

藍鯨保險從業內瞭解到,操作風險的發生,是因不完善的內部操作流程、人員、系統或外部事件而導致直接或間接損失的風險,也包括法律和監管合規風險。操作風險本身具有多樣性與複雜性的特徵,但主要由內部因素特別是管理缺陷引起。

“比如人員操作不當,行爲不合規,給公司帶來損失和影響”,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保險系主任郭振華對藍鯨保險分析稱,其指出,操作風險屬於保險公司固有風險的範疇,意味着客觀存在、不可避免,若是評分偏低、出現較爲明顯的操作風險,“需要加強內部管理”。譬如,嚴格、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有助於防範個人非理性行爲,彌補信息不足等。

操作風險是壽險公司面臨的主要風險之一,因此,如何提高對壽險公司自身操作風險的管理水平,提高內部抗風險能力,是必修的核心競爭力。

在報告中,前海人壽也表示,根據償二代監管要求,結合公司實際,積極開展風險管理能力建設和整改工作。三季度,公司全面完成了操作風險字典庫的建設項目,通過構建風險因子、事件類型、影響類型、控制活動四大模塊,將公司的操作風險概念、工具、分類進行全面整合。四季度,啓動了2021年風險偏好體系更新與優化工作,來實現風險管理目標的精準管控。

業績方面,2020年,前海人壽合計實現保險業務收入783.47億元,與2019年的765.4億元相比,上漲2.36%,實現淨利潤11.39億元,較上年的6.04億元,漲幅高達88.58%。

近年,前海人壽持續加強長期儲蓄型和風險保障型產品的開發銷售,推進業務結構升級和價值轉型,保費收入快速增長,從2016年的220.45億元拉昇至2019年的765.4億元,2020年進一步上行。

從利潤趨勢來看,2016年前海人壽實現淨利潤40.99億元,達到峯值,次年下滑至14.05億元,2018年、2019年淨利潤分別爲9.45億元、6.04億元,相對平穩。但細分來看,不難發現,前海人壽利潤來源的重要支柱,是其投資收益而非承保利潤。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8年,該公司投資收益都在100億元之上,2019年投資收益也高達78.39億元。

對此,郭振華評價稱,“前海人壽保險業務盈利水平不是很高,投資收益是主要利潤來源,保險業務質量有提升空間”。

“前海人壽作爲保險企業,卻更長於投資而非人壽保險業務,需要加強承保端能力,目前監管環境下,保險公司的首要任務還是保險業務而非投資,投資只是附屬於保險業務的業務”,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指出。

補足糧草,兩筆股權轉讓前海人壽回籠百億資金

縱觀轉型後的前海人壽發展基調,無疑是推進健康產業佈局,持續打造“保險+醫療+養老”的保障服務體系閉環。

2018年,深圳前海人壽幸福之家養老院開業,這是前海人壽投資建設的首家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提供超過500張養老牀位;2019年10月,前海人壽廣州總醫院進入試運營階段,並在11月開始正式接診。經過6年耕耘,前海人壽現已形成2家在營、8家在建、5家定位規劃設計中的養老院、三級綜合醫院、專科醫院產業格局,覆蓋深圳、廣州、南寧等多個區域中心城市。

去年10月,前海人壽總經理沈成方公開介紹,公司計劃在未來5-10年內興建30家以上醫院、養老院以及高端醫養結合項目,形成以粵港澳大灣區爲中心、覆蓋全國重點地區、並與壽險主業相呼應的醫養服務網絡,實現醫養服務規模化、連鎖化、品牌化發展,進一步打通保險、醫療、養老的業務閉環。

保險資金期限長、規模大,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的特性,也註定與醫療健康產業能夠碰撞出協同空間及發展契機。“從轉型路徑來看,前海人壽選擇的醫養方向是符合政策及行業趨勢的,與未來市場需求相匹配,關鍵在於能否打造品牌和知名度,與保險主業聯動,進而保證利潤”,郭振華指出。

“醫養轉型是前海人壽迴歸人壽業務的重要舉措,能與寶能系的地產優勢相結合,醫養大健康也是政策紅利窗口之一,具有延伸產業鏈、上下游相關性高等特點”,沈萌分析道。

不過,保險公司自營醫院和養老院屬於重資產投資,資金投入大,但回籠資金速度較慢,業內人士介紹,“約8-10年才能實現收支平衡,要想徹底收回成本乃至盈利,需要更長週期”。按照前海人壽的規劃,30餘家醫養結合項目,顯然需要一大筆資金。

從前海人壽自身來看,截至2020年4季度末,淨資產270.09億元,核心、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爲95.3%、132.99%,儘管滿足監管需求,但處於行業相對較低的水平,伴隨業務拓展,也會對償付能力水平提出更高要求,意味着需要充足的可用資金。

除了股東增資補足資金,還能變賣資產。2020年以來,前海人壽的兩筆股權轉讓值得關注。3月,前海人壽公告稱,與鉅盛華全資子公司華利通簽署《股權轉讓協議》,將所持有的韶能股份(000601.SZ)19.95%股權進行轉讓,交易金額約26.43億元,考慮到買入成本、溢價等因素,股權轉讓價格超過市價;4月,前海人壽與鉅盛華子公司中山思運簽訂協議,將杭州新天地集團82%股權全部轉讓,交易金額108.01億元,據悉,前海人壽對杭州新天地集團的投入在14億左右,持有不足5年,回報可觀。

同期,藍鯨保險梳理發現,前海人壽陸續向多個子公司提供股東借款或增資,或更換借款賬戶形式,支持商業、辦公等物業地產項目開發,合計投入約40億。

“脫手長期投資,回籠資金,首先能保障公司自身流動性,減緩資本壓力,其次,將部分資金配置於其他固定資產上,也能優化配置結構,降低投資運營風險”,郭振華分析道,在其看來,這也是前海人壽出售股權的考慮因素。

“前海人壽將部分長期投資轉讓給關聯公司,表明寶能系對相關資產未來價值潛力的信心,溢價收購關聯資產也符合市場交易原則”,沈萌表示,商業物業相對而言投資風險較低,也更符合保險公司進行險資管理的偏好。(藍鯨保險 李丹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