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澳大利亞博物館

澳大利亞的一種小動物——棕袋鼩,因具有哺乳動物中最瘋狂、最致命的交配方式而聞名。這種交配方式以所有雄性棕袋鼩的死亡爲代價,但物種得以延續。一些研究發現,氣候變暖和澳大利亞的森林火災正在嚴重威脅棕袋鼩的生存。

撰文 | 石雲雷

在《欺騙時間:科學、性與衰老》一書中,科普作家羅傑·戈斯登(Roger Gosden)寫道,在澳大利亞,想在8月交配季以後找到一隻雄性袋鼩是不可能的事。他描述的是一種外形形似老鼠的哺乳動物——棕袋鼩(Antechinus stuartii)。它不僅是最小的哺乳動物,包括它在內的數種袋鼩,也是哺乳動物中極少數的終生一胎(semelparity,一生只有一次交配期)動物。

被迫死亡的雄性棕袋鼩

每年,在澳大利亞的春天來臨前,11個月大的雄性棕袋鼩就會全部死亡。此前,棕袋鼩會有長達3周的交配期。爲了擁有更多的後代,在這一期間,雄性棕袋鼩會接連與雌性交配,直至耗盡體能。在最極端的情況下,雄性棕袋鼩會由於沒有能量來維持基本的免疫反應而死亡。它們的死狀十分悽慘:雙目失明,身上的皮毛全部脫落。免疫系統的崩潰,讓它們最終死於壞疽(組織壞死後因繼發腐敗菌的感染)和組織潰爛。在哺乳動物中,這種致命的交配行爲極其罕見,因此給科學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雄性棕袋鼩如此拼命,是由於它們一生只有一次的交配期。這種情況常見於昆蟲和植物,例如最原始的有翅目昆蟲——蜉蝣(Ephemeroptera)就是一個典型例子。但是讓科學家困惑的是,棕袋鼩可以和其他哺乳動物一樣,採取更加複雜、延長交配期的方式,爲何也會選擇類似昆蟲的一次性繁殖方式?在此前一項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報》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詳細探討了這種行爲在棕袋鼩中出現的原因,以及這種性競爭爲何只會導致雄性死亡。

他們結合實際觀察和模型,評估了此前科學家提出的多種理論,並認爲這些現象出現的原因是環境和種羣內部競爭的共同作用。首先,棕袋鼩(以各種昆蟲爲食)只有在春季纔會有過剩的食物。交配期後正好是春季,當種羣中缺少雄性時,食物競爭減少,雌性棕袋鼩和幼仔纔會擁有更多的食物。但研究人員認爲,這些雄性的犧牲可能並非自願,更有可能是因爲,雄性本身在交配後存活的機率很低,且交配帶來的損傷和年齡增長也使它們喪失一些競爭優勢。

此外,他們還發現了一個意外但關鍵的原因:雄性棕袋鼩的死亡很大程度上要歸咎於種羣中的雌性。所有的雌性棕袋鼩具有統一和固定時長的交配期,並且在交配期間它們會與多個雄性交配。爲了適應雌性的變化,單個雄性棕袋鼩不得不爲了提高自身後代的生存率而做出努力,進而促使了這種特殊且激烈的交配機制的演化。

奇特的生理變化

雄性棕袋鼩還演化出了一個絕大多數哺乳動物都不具有的生理變化。在交配期前,它們的睾丸會被身體慢慢降解,不再產生精子。也就是說,它們的精子數量不會再增加,反而會隨着尿液一點點消失。當交配期來臨時,繁殖的本能會驅使它們與更多雌性交配。但這些雄性棕袋鼩之間的競爭並不是體力上的鬥爭,而是提高自身的精子在精子競爭(sperm competition,不同個體的精子在同一雌性體內的競爭)中“勝利”的可能性。爲了讓自己的精子成功受精,它們需要儘量延長交配時間。一些科學家觀察到,棕袋鼩單次交配的時間就可能長達14小時。

一些研究人員還發現,雄性棕袋鼩在死亡前,血液中存在極高水平的睾酮素和皮質醇(也稱爲“壓力荷爾蒙“)。其中,睾酮素能讓棕袋鼩調動體內所有的能量爲繁殖行爲供能,而皮質醇的增加讓它們有更強的忍受疲憊和疼痛的能力。但後果可想而知,在交配期後期,由於過度的消耗,接踵而來的副作用使得雄性棕袋鼩悲慘地死去。

昆士蘭大學的教授Diana Fisher對雄性棕袋鼩的繁殖行爲演化,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她表示,對於這些雄性棕袋鼩來說,一年只有一小段時期具有充足的食物,因此它們必定是短命的,而將所有的精力用於一個瘋狂、致命的繁殖期,對於它們來說或是最好的策略。所謂活得快、死得早,也是一種適應性的演化。

更大的生存威脅

雖然雄性一時的全部死亡不會威脅到這些袋鼩種羣的延續,但更大的環境威脅可能會讓它們走到滅絕邊緣。據去年一項發表於《生理學前沿》的研究,澳大利亞新英格蘭大學的科學家等表示,由於全球變暖,在更高氣溫中生長的袋鼩幼崽在環境變化時,調節體溫和代謝的能力會下降。

由於這些袋鼩是終生一胎的哺乳動物,在一年多的時間內或就會經歷了一個完整的種羣更替。氣溫變化對體溫調節的影響,對它們的威脅可能會更嚴重。研究人員表示,這種變化可能會使這些袋鼩遇到食物缺乏的寒冷環境時,無法進入冬眠狀態。此外,全球變暖和乾旱正在加劇澳大利亞的森林火災。當大量的昆蟲在火災中死亡時,袋鼩也將朝不保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