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湖,湖州东南处的一座小镇,她曾经有一个美丽的名字“秀溪”,又别名“凌波塘”,说起这个名字,即时有一种佳人在水一方,“翩若惊鸿”的感觉。而如今的菱湖则因这方水乡曾被用来种植“水八仙”之一的菱,每到秋季便有“丛丛菱叶随波起,朵朵菱花向日开”的盛景而得名。

菱湖,大多数的人都说这里是中国三大淡水鱼养殖基地之一,“中国淡水鱼之都”。如果说起菱湖的养鱼模式,那么“桑基鱼塘”一定是绕不开的话题,因为湖州菱湖地区自古以来是“湖荡棋布,河港纵横,墩岛众多”的潮湿低洼之地,每到雨季,洪涝成灾。时值春秋战国,吴、越两国在此筑塘、屯田劝农桑,修筑加固南太湖湖堤并连成一线,在洼地东西向开挖“横塘”,南北向开挖“纵浦”,形成“五里七里一纵浦,七里十里一横塘”的棋盘式塘浦排灌系统,而聪明的先人们则在水网洼地改为池塘,在池塘边的土基上种植桑树。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桑叶用来养蚕,蚕的排泄物用以喂鱼,而鱼塘中的淤泥又可用来肥桑,通过这样的循环利用,取得了“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经济效益。在菱湖有一句渔谚说“桑茂、蚕壮、鱼肥大,塘肥、基好、蚕茧多”,通过桑基鱼塘又间接的推动了缫丝加工业,湖州“鱼米之乡”与“丝绸之府”美誉便得益于此。这一套生态体系,即是放在今时今日也是高效节能值得推广的。

当然会养鱼,养出的鱼肯定也是很不错的,清代《菱湖镇志》有这样的记载“菱湖,居人于舟中列货市之,以鱼易货,谓之‘水市',甚有夜市”。清厉鹗的《菱湖小咏》也说过:“列眼忽成市,知家奁镜开。鱼多论斗卖,菱好及时栽”。从这里可以看出菱湖的鱼市之热闹。记得小时候一到过年,外婆单位发的年货里面总会有一条来自菱湖的大青鱼干,放在年夜饭上,辅以火腿、笋干等配料,上锅一蒸,鲜香浓郁绝对让人垂涎三尺。而在湖州的说法里,菱湖人做鱼也是一绝,有名的便有“百鱼宴”、“一鱼三品”、“黑鱼两吃”、“虾味宴”等等,这里值得一提的便是“虾味宴”,这个集“现代烹饪方法”与“传统名肴口味”于一身的全宴菜式,共有四冷盘、八热炒、二点心、一汤。全部菜肴,均以菱湖原产河虾为主料,辅以瓜果时鲜蔬菜,色、香、味俱全,蔚成大观。烹饪方法,有炒、炸、蒸、熘、煎、烤、焖等,溶南北风味于一体,而自成一格。菱湖的鱼菜品类之多,味道之极也算可圈可点,不过百闻不如一吃,有机会还是亲自品尝最好了。

菱湖古镇,既然称之为古镇,那么一条老街必定不可缺少,如今的菱湖老街是有着百多年历史的遗存,得益于2018年开始的小城镇环境整治工程,如今算是旧貌换新颜了。我是第一次去,整条老街线路是油车潭-王家门前街-直街-酱园弄,清一色的晚期民国风,走在老街上,一切显得那么安静。木头大门虚掩,一只橘色的小猫悄悄探出了脑袋,我轻叩大门慢慢走进了这个门里的世界,里面是一个小院天井,墙面上爬满了青苔,抬头仰望蓝色的天空四四方方在定格在那里,伴随着水声看去,是一位老奶奶坐在缸边洗着衣服,花白的头发应该见证了这个院落的几番风雨,我不忍心打扰这一刻的感觉,复而轻轻退出。继续在老街上走走看看,路旁窗台上晒着许多橘子皮,虽然已经干瘪,但这一堆橘色似乎还散发着淡淡的橘香。而在街两侧的房檐下,挂着带着浓浓年味的腊肉与鱼干,冬天的暖阳照耀下,它们正在散发出酝酿了一季的醇香。

时至饭点,菱湖人家的媳妇们开始准备午饭了,婆婆在里面洗菜淘米,而年轻的媳妇则在门口操刀片鱼,早就听说菱湖人的媳妇都做的一手好鱼,看着这刀法,的确名不虚传。老街上的人不多,拐了几个弯才看到一老一少在晒着太阳,老人家坐着藤椅上,看着孙儿在一旁嬉闹,时不时让他注意来车,看着那么温馨的一幕,我忍不住按下了快门。快离开老街时,我看到了许多商店门口妇女们在整理渔网,一个靠鱼生活的镇子,不论什么时候,这种根本的传统不会被遗忘,这一网收获了无数旧时光。

菱湖是一座因水而兴,以水而建的江南水乡小镇,一座座的古桥连接起来了小镇的河滨巷陌,也是这座小镇历史见证的脉络,民间谚语便有“九墩十三浜,七十二座半桥”,而历史记载上的菱湖便是有“百桥之乡”的美誉。据说菱湖的第一座桥叫做秀溪桥,是中唐时期,湖州刺史崔元亮所建,因这位崔刺史在菱湖开挖池塘,取名“凌波塘”又称“秀溪”,所以桥便名“秀溪桥”。而在菱湖,如果你要问哪座桥最壮观最值得一看,老人们便会说去看看安澜桥,安澜桥是一座建于清代康熙年间的古桥,位于菱湖镇北栅,系3孔环形石桥,长58.5米,宽4.55米,高5.7米,一桥如虹屹立于水上连接西北,这一份恢弘的气势在江南显得很特别,如今在安澜桥的两侧,原先的工厂关闭了,医院搬迁了,周围住户也越来越少,不过在更多的菱湖人眼中这座石桥应该是菱湖的一种精神体现,哪怕所处的环境不再如前依旧要坚强的承担起历史赋予的责任。菱湖在旧时称得上是地灵人杰,历史上便出了9位状元、6位榜眼、2位探花,这一座看似乡土气息浓厚的小镇瞬间就多了一些气质,正因如此,菱湖古镇的桥便有名“状元”、“探花”、“鼎甲”、“元宰”,这些桥名寄托了对于后代人才辈出的美好愿望,走一走沾沾文曲星的才气。既然说了菱湖是72座半石桥,那么那半座石桥我是一定要解惑的,那半座桥名曰“半爿、分乡桥”,在邱家湾卞家弄口。是崇礼乡和福增乡两乡分界处故名。因年久小港湮没。只剩半座露在外面,故称半爿(方言,对于桥的量词),这名义上的半座桥也有点菱湖人的幽默在此。也许这些古桥都已老迈,不过里人并没有忘记他们,这一次的菱湖之行,也得知了由湖州女子书画院吴丽彰老师牵头,28位菱湖籍书画家,历时四个多月,以桥画形式开展的《菱湖记忆七十二爿半古桥画展》正在展出,抛开艺术的层面,这些生于菱湖的画家们用自己的笔墨,绘制了家乡的古桥,这是对于哺育滋养自己的乡土最好的回报,此举可敬可亲。

这一次的菱湖,匆匆而过,粗粗的看了一座小镇,这座小镇因水而富、因水而兴,在时代中却走的慢了一些,从当地人的可惜中我却看到了一丝未来,我写的很浅显,然而菱湖确实值得去细品的,他如歌如颂的在那里,期许着下一轮的风采到来。

我这一趟的遗憾便是没吃到雪饺,下次定要再来。

来源南太湖号,作者:仲正强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