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先人们在生活中总结出了不少有用的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通过人们口口相传,一直流传至今。现如今,虽然现实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好多的经验教训已不适合现如今的社会环境,但也有一些还仍然适用,比如“早起三光,迟起三慌”这句。

“早起三光”是何意?

“三光”中的“三”并不是实指,而是一个虚数,意指“多”。就和成语“三令五申”、“三心二意”、“举一反三”中的“三”是同一个意思。“早起三光”意思也就是说起得早,把该做的事都做光了。

古人讲究早睡早起:

一来是古代没有现代这么发达的照明设备,就算油灯、蜡烛也不是家家能点得起的,为了省点灯油钱,一到天黑,大家就早早的上床睡了;

二是古代老百姓大多从事农耕,靠体力吃饭,白天操劳了一天,累的不行,晚上需要早点休息,补充体力;

三是古代也没有现在这么多的晚间娱乐活动,就是所谓的夜生活,大家没什么事可干,也就都早早的睡了。

睡得早,起得自然也就早,这样一来,白天的时间就比较充裕,不管是做家务、干农活、还是忙点其他的事,都能从从容容的,一天之中,就能把该干的事情都干完,此所谓“三光”。

“迟起三慌”又是何意?

同样的,“三慌”中的慌也是指“多”的意思,“迟起三慌”意思也就是说起晚了,这样事情来不及干,那样事情来不及干,一整天都是慌里慌张的。

比如干农活的人,讲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样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完成当天的农活,也是顺应农事,同时也有利于身体疲劳的缓解。

直到现在,村里的那些勤劳的农人们依然保持了这个习惯。尤其是在农事繁忙的季节,往往会趁早起太阳还没出来之前,先去田里转一圈,争分夺秒的,把能干的活先干了。这样,一天的农活安排就不会太紧张了。

若是起晚了,当天的农活完不成,比如庄稼无法及时抢收,或者是误了耕种时间,这就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以及收获,粮食收成若不好,直接关乎一家人的温饱问题,怎么可能不慌?

又比如读书人,也讲究早起晨读,一天之中,早上的头脑是最清醒的,记忆力也是最好的,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多学习一些知识,才能更好地完成当天的学业安排。

如果总是起晚,因为学习时间不够,老是完成不了既定的学习目标,知识掌握的不够充分,就很难通过科举考试,十年寒窗就前功尽弃了,那可是够慌的。

还有那些当官的,别以为人家就不用早起,就拿清朝康熙、雍正、乾隆这几朝来说,皇帝是五更上朝,即凌晨五点到七点,大臣则要早于这个时间在午门外候着,也就是说他们基本上四点就要起床了,然后梳洗穿戴,五点前必到宫门外。

可别以为他们可以随便请个假或撒个谎,不出席或者迟到早朝,若是被发现敷衍,那可是要按大不敬论处的。所以,你看,若是起晚了,赶不上早朝的时间,那是有多慌。

“早起三光,晚起三慌”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现在。

现代人夜生活是越来越丰富,酒局、饭局、KTV、看电影、看电视、打游戏、刷手机,往往熬夜到很迟,于是早上就很难起床,闹钟响了又响,不到最后一分钟绝不起床。

因为时间紧迫,可能洗漱吃饭都来不及了,匆匆忙忙赶着去上班或上学。不仅精神状态不好,外表形象也不整洁,又容易迟到,或挨批评或扣奖金。

一大早就像打仗一样,一天的工作和学习还没开始,就将自己弄得很疲累了,接下去会很难完成一天的任务,总之事事慌乱,件件不如意。

而且长期熬夜晚睡,早上又来不及吃饭,很容易就把身体给搞垮了。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工作生活都会变得一团糟。

正所谓是“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若是能杜绝晚上不必要的熬夜,做到早睡早起,那么睡眠充足,精神状态饱满,时间又足够,就可以很好地投入到一天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

都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不管是哪个行业的人,都应该谨记“早起三光,迟起三慌”这句农谚,这实在是古人教导后人要珍惜时间,善于利用时间的一句至理名言。

点右上角“关注”,看陌上花每日给您带来各种农村趣闻杂谈和农事资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