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四大传统节日中,春节位居四节之首,并且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大节日。除了汉民族外,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满、蒙古、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除了中国之外,春节在朝鲜半岛、越南、日本、蒙古、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也都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据记载,中华民族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截至2021年,现代意义上的春节只有106年。为什么呢?下面我们细细说说。

最初,“春节”这一名称与我们今天说的过年无关。虽然“春节”一词早已有之,我国古代民间也早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过年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到南北朝时则把整个夏季泛称为春节。但是,在古代大多数时间,春节指的是立春时节。那么,古代过年叫什么呢?

在先秦时,过年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在不同的时代,不但过年的叫法不一致,过年的日期也不一致。虽然都是以岁首为过年日期,但不同的朝代,岁首日期并不相同。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一直到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后人在此基础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用的阴历(即农历)。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末年,长达2080年。

也就是说,直到清朝末年,传统意义上的新年,从来没有“春节”这一名称。而春节一直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时节。王安石的《元日》,孟浩然的《田家元旦》写得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新年。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春节成了新年的代名词了呢?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政府决定采用公历纪年,公历就是我们说的阳历,这样就把中国几千年以来以农历一月一日为岁首改为了以公历1月1日为岁首。元旦被官方从农历新年变成阳历新年。但是老百姓并不认同阳历新年,于是便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了“两年之争”:政府在阳历一月一日放炮庆祝新年,老百姓还是热热闹闹地过自己的农历新年。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14年。当年,北京政府内务部向袁世凯递交了一封呈文:“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袁世凯批准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摩擦,最终人们接受了“春节”这个称呼,只不过叫了几千年的元旦改成了春节,当时人们肯定不太适应。也就是从1914年开始将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这样算来,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个春节是1915年正月初一,截至2021年春节,刚刚经过了106个春节。

1949年新中国正式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这样,新年就正式改叫春节,把使用了几千年的元旦之名送给了公历的一月一日。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不慎触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