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6年10月1号,罗布西茨战役结束之后,腓特烈大帝基本上控制了西里西亚地区。

控制了西里西亚地区之后,腓特烈大帝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奥地利重要城市布拉格。

此时,布拉格一带集中了10余万奥地利军队,这些军队有的是从罗布西茨战役后撤到当地的溃军,有的是当地的守军,还有奥地利向这一带派遣的援军。

(奥地利军队)

奥地利军队虽说数量众多,但是整体的战斗力却不强,士气尤其低落,上一场战役的溃兵士气还没有恢复,前线的接连失败让赶来支援的奥地利援军士气也不高,再加上布拉格城中面对普鲁士军队忐忑不安的守军,实际上这是一支乌合之众。

普鲁士军队却是士气旺盛,除了连战连捷之外,还有一个原因,胜利给他们带来了丰厚的战利品和奖金。

(普鲁士军队)

普鲁士军队的收入构成是这样的:少量的固定军饷加奖金和战利品。

固定军饷也就够平时的花销,一些大手大脚花钱的人可能还不够花,所以士兵主要依靠奖金和战争中所得到的战利品来提升生活质量。

这就决定了他们打得仗越多,他们打得越漂亮,他们的收入也就越高。

如果和奥地利军队打成焦灼状态,显然收益上是非常不划算的,也会影响到普鲁士军队的士气,好在奥地利军队战斗力不强,所以几场仗打下来,普鲁士军队的回报非常丰厚,士气也达到了一个高峰。

这对于腓特烈大帝在布拉格一代寻求和奥地利主力对决是非常有利的,布拉格是个大城,打下来之后战利品少不了,以城中的战利品作为奖赏,对普鲁士军队是一个很好的激励。

腓特烈大帝意气风发,却忘了一点,人只要在过于得意就特别容易犯低级错误。腓特烈大帝在布拉格之战中就是这样,己方拥有绝对优势,让他因为兴奋而出现了巨大的疏忽,没有做好战场侦查。

战前腓特烈只是大概其查看了一下交战区的环境,就回去准备作战事宜了。

于是,错把奥地利军队右翼的一片平地当做了草原。

其实这个地方不是草原,而是一大片沼泽地,离远看绿油油的平坦无比,好像挺适合士兵冲锋,走进就能发现地面上泥泞极了,进入这一地带让人举步难行,可腓特烈没走近看!

公元1757年5月6号早上,腓特烈大帝率领6.5万大军向奥地利军队位于城布拉格城东的阵地发动了进攻。

双方兵力差不多,奥地利军队总兵力是6.25万,只比普鲁士军队少了2000多人。

指挥官卡尔认为,以目前奥地利军队的情况,应该先通过防守消耗普鲁士军队的进攻锐气,然后伺机反击。

他这个策略是非常正确的,正面对决面对士气旺盛的普鲁士军队必败无疑,可能对方一个冲锋就能把奥地利军队打垮。

所以,卡尔占领了一处高地,居高临下,在地形上占据了有利的位置。

结果从战斗一开始普鲁士军队打得就不顺,正面进攻攻不破奥地利军队的防线,侧面迂回腓特烈在战前侦查以为的那一片草地的沼泽让普鲁士军队举步难行,反而在奥地利军队的反击之下被击溃了两个团。关键时刻指挥官施维林亲自举着战旗带领军队发动反冲锋,结果被炮弹击中,十几斤的铁球以几百米每秒的速度砸到身上,施维林当时就失去行动能力了。

左翼普军失去主帅更乱套了。

好在此时齐腾中将率领的25个轻骑兵中队成功迂回到了奥地利军队的大后方,并且发动了突然进攻,打了奥军一个措不及防。

腹背受敌使奥地利军队不敢恋战,在下午4点向布拉格方向撤退,战役以普鲁士的胜利而告终。

但这个结果却不是腓特烈大帝所要的,整场战斗在7点开始爆发到中午达到高潮,下午4点战役结束,不到一天的时间普鲁士军队损失高达14300人,达到了此次普鲁士军队参战兵力的1/4,可是奥地利军队损失只有8800人。

说实话,如果不是因为奥地利军队士气低落,这场仗还指不定谁赢呢。

毕竟到下午4点,奥地利军队还有53000多人,普鲁士军队却只剩下了51000人。

所以,普鲁士军队这一次虽胜尤败,打赢了但也失去了乘胜追击攻打布拉格的能力。

于是,腓特烈大帝决定暂停对布拉格城的进攻。

由于没有对奥地利军队取得决定性胜利,也为接下来科林之战买下了失败的种子。

1757年6月18号,奥地利老将道恩出任总司令率领大军北上,在布拉格东南的小镇科林和腓特烈率领的普鲁士军队爆发大战。

这一仗奥地利军队损失9000人,普鲁士军队损失14000。

布拉格之战和科林之战使普鲁士军队共计损失2.8万人,从而打破了腓特烈大帝试图通过闪击战击败奥地利的计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