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字伯符,英武如其父孫堅,而且一表人才,是不折不扣的少年英雄,江東人稱孫郎。吳郡太守許貢曾上書朝廷的時候,說“孫策驍勇,與項籍似”,所以人又稱孫策爲“小霸王”。孫策有一個缺點,那就是意氣用事,喜歡殺人。一言不合拿刀上去就殺,爲此其部下多勸誡孫策,這樣樹敵太多,早晚會死在刺客之手。

建安五年四月四日(公元200年5月5日),江東小霸王殞命。其死因就是孫策前幾日遭到仇人的刺殺,傷其面目,完全可以治好,但需要靜養百日。然而孫策卻照鏡子,照完,便對身旁的人說:“面如此,尚可復建功立事乎?”,我的臉都成這樣了,怎麼建功立業。說完大吼一聲,結果傷口破裂,流血不止,當夜身亡,時年二十六歲,這真是死要面子。所以,長得俊的人,漂亮也可能是累贅。

孫策一生縱橫天下,卻在霸業蒸蒸日上時身亡。

其死後,江東將傳位給誰呢,爲什麼要傳位給自己的弟弟孫權呢?

一,長子孫紹太小。

孫策長子孫紹生卒不詳,史記沒有記載其出生年月,我們從孫策死的年齡可以推斷,長子孫紹年齡並不大。如果年齡在十四五以上,就應該跟隨父親到前線打仗,可以並沒有看孫紹跟隨孫策的影子。而當時的江東並不平靜,孫策剛剛統一江東沒有多久就死了,這樣的條件下,根本不允許傳位給幼子。

局勢不穩定,說不定長子孫紹還沒有坐上位子就會被人所殺。果不然,孫策死後,沒有多久,就有孫氏宗室爆發了孫靜(孫堅之弟)之亂,幸得孫權用武力征服,可想而知如果傳位給自己年幼的長子,其結局會是什麼樣。

二,孫策認爲其江東基業需要守成。

孫策在臨終之前,找來張昭等人,對他們說道:“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衆,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公等善相吾弟!”然後把孫權叫過來,把印綬給他戴上,說:“舉江東之衆,決機於兩陣之間,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這句話就說得很明白,衝鋒打仗孫權不如我,但治理江東,我就不如孫權了。

在孫策的心裏,以武力打江山,自己已經完成使命,接下來需要,怎麼依靠現有政治資源和軍事力量,來維護住江東現有的利益。所以孫策沒有選擇像自己的孫翊,而選擇不像自己的孫權。爲的就是守成江東。

三,孫權有政治、軍事基礎。

孫權一直跟隨孫策身邊建功業,所有孫策身邊的文臣張昭、張紘對孫權比較熟悉,武將同周瑜、太史茲等也都服從孫權的調遣。孫權當時在江東有一定的羣衆基礎。這樣的話,在孫策死後,孫氏不會讓權力旁落。要知道天下形勢,曹操正挾天子以令諸侯準備南望,江東之地還有劉表、黃祖之仇敵虎視眈眈。此時江東政權如果不能交接給一個強有力的人手中,那麼帶給整個孫氏集團將覆沒之災。

壯志未酬、父仇未報,年輕的孫策留下無盡的遺憾而去,也留下江東末稱基業付於孫權。“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末休”,處在漩渦中心20歲少年孫權開始了自己波瀾壯闊的事業,甚至連一代梟雄曹操都感嘆道:“生子當孫仲謀”。

孫權在江東一改打打殺殺的局面,不分出身挖掘各種人才,許多過江避難人士如魯肅、諸葛瑾、步陟、薛綜等都得到了重用,而江東吳郡四大家族顧、陸、朱、張也都支持孫權。開啓了江東穩步向前的局勢,真如孫策所言 “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孫權不負此言,看來孫策傳位給孫權是最正確的選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