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管理者用人,是着眼于机会,而非着眼于问题。

—— 彼得·德鲁克

1.

曾经服务过的一家企业,过了一年去看,见到太多陌生面孔。很多岗位的人都已经换了几轮了,可是公司业绩却没有太多起色。在与员工的访谈过程中,弥漫着对公司各种不满的言辞,领导喜欢骂人,经常加班,上的系统各种问题,承诺不兑现等等。对一般企业来说,保持5%的员工流动率是比较合理的水平,但是这家企业远远超过了这个数,企业做不好就可想而知了。

如何凝聚人心是每个管理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光人在一起不是团队,人心在一起才是团队,才有可能产生好的绩效。现在员工对工作的要求,也不简单的是一份工作的要求,获得一份工资,当然这是最基本的,更高的要求是对事业平台的要求,团队氛围的营造及自我实现的需求,最终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双赢。

2.

早在20世纪6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就提出了著名的双因素理论。理论的背后研究的是人的行为动机,管理者会根据其理论认知来采取相应的管理行为。”持X理论的人认为:人们工作是因为薪水,如果管理者不监督他们,他们就不会工作。而持Y理论的人观点相反,他们认为:人们为了内在的动机而工作,在没有命令时,他们也会努力把工作做好,他们工作是因为能从工作中获得了满足感。

问题来了,假如X型或Y型员工遇到持相反观点的上级时会发生什么呢?研究人员发现,几乎没有管理者会留下持相反态度的员工,这很好理解,因为只有同频才能走得更远。那些相信X理论信徒的管理者,其手下的员工都离不开他们的持续监督,而那些持Y理论的管理者的员工都表现出热爱工作,不需要太多的监督。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不管员工在为这些管理者工作之前的动机如何,时间长了,员工就会变成管理者所期望成为的样子,这就是实践中的自我实现理论。

3.

心理学家马斯洛有一句名言:当你的手中只有一把锤子的时候,那么你看什么都像钉子。盖洛普公司一项研究成果指出:我的上司,或者工作中的某人,把我作为一个人来关心。那些同意这个陈述的员工普遍工作效率更好,对公司贡献更多,在公司服务时间更长的可能性更大。

现在企业,很少有工作是某一个岗位完成可以独立完成一项工作的,员工在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就显得很重要,特别是跟上司的关系(丹尼尔·戈尔曼称之为“垂直的伙伴”)。事实上我们的管理者完全可以尝试一些有效的手段来打造公司文化,为员工的内部联结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改善员工关系,最终提升组织绩效。

01.环境的营造。在这一方面,谷歌公司的一些做法常被外界称赞。他们会在走廊里放上滑板车,在休息室里准备游戏,在自助餐厅里设有美味大厨,公司餐厅不仅在工作日外的时间保持开放,还努力促进员工在一起用餐。员工可以随时了解托儿所的情况,可以抽空看望孩子等等。

02.为员工创造多元的连接平台。万科从上至下推行跑步文化,每年举办城市运动会,这些活动的开展,为内部员工及公司价值链上下游企业都提供了很好的交流机会。现在很多企业开展读书会,也起到了同样的作用,为员工提供健康向上的学习机会,在交流学习中增加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03.管理赋能。走动管理,这一观念是由领导力专家汤姆·彼得斯提出来的。管理者要到一线去,到听得见炮火声的前线去,了解员工的需求,提供解决方案,给予鼓励和支持。管理者见到员工优异的表现,要给予及时的赞赏并表达感谢。好的管理者会用好绩效管理,尤其是绩效面谈环节,把每次交流都看成是引导员工走向优秀的机会。留心观察员工的优势特长,为员工创造优势特长发挥的机会和空间。

04.员工管理。很多公司对新员工的入职很重视,既有比较完善的新员工入职培训,还有正式的部门人员引导介绍,包括安排新人导师,定期对新员工进行疏导等。

05.注意细节。注重每一次见面的机会,专心面对,专注当下。当有人与你谈话时,不要手上还忙着其他事情,不要迫不及待地打断对方的谈话。会议上要鼓励发言,认真倾听,不搞一言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