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是蜀漢的大將,位居上將之首。在孫吳和曹魏環伺之下,獨自率軍鎮守荊州八年。諸葛亮的“隆中對”曾說過,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鎮守荊州多年的關羽成爲了諸葛亮口中的上將。

關羽於公元219年七月,率軍攻曹仁於樊城,大有直搗曹操所在的許都活捉曹操之勢,威震華夏。曹操當時甚至提出遷都來避其鋒芒。

對於這位蜀漢如此倚重,足以支撐孫劉兩家對抗曹魏的將領。孫權自然知曉關羽的生死會影響蜀漢和孫吳之間的關係,甚至可能會給孫吳帶來滅頂之災(夷陵之戰爆發後,劉曄曾勸曹丕入侵孫吳)。爲什麼最終關羽還是被了孫權一方所斬殺?

孫劉能夠聯合,是因有強敵——曹操的進攻而引發的。

待到赤壁之戰後,曹操撤出了荊州南部即南郡。

爲了應付曹操日後的報復,孫權聽從魯肅的建議,將南郡劃給了劉備。

孫權此時這樣做是沒有將劉備視爲敵對方,併爲了加強孫劉之間的關係,孫權又將妹妹孫尚香嫁給劉備,完成和親。

孫權這種和親的做法就有將劉備當做下屬的意思。畢竟,孫吳經過孫堅孫策孫權父子三人的經營,地位和勢力十分穩固。

對於原隸屬於劉表,現如今又名義在劉表之子劉琮之下,雖然實際上已經開始崛起的劉備來說,在形式上自然要與孫吳保持聯繫。

但是,一向不甘人下,此時擁有地盤以及文武人才,並擁有諸葛亮定下的路線十分明確崛起策略,甚至是一統天下的戰略,卻是與孫權與魯肅定下的榻上策,有重合的地方。

進軍荊州,進而拿下益州。

待到劉備越過孫權,南下益州,這讓孫權感受到了愚弄,同時憤恨劉備在攻取益州後,又接連攻佔漢中,房陵和上庸等地,將益州和荊州連在了一起,更爲重要的是,劉備這樣做完全佔據了長江上游,就像呂蒙擔心的那樣,今羽所以未便東向者,以至尊聖明,蒙等尚存也。今不於強壯時圖之,一旦僵仆,欲復陳力,其可得邪?

在心理上以及在實際情況下,孫權必須攻克荊州,如有機會則搶佔益州,從而佔據長江以南的半壁江山,與曹操並爭天下。

但是,孫權此時卻遇到了阻力,而且還是來自於敵我雙方的陣營。

一個是魯肅。

一個是關羽。

魯肅是堅持與劉備進行聯合的。

這並非是出於什麼同情或者是私心。

其實,這是魯肅對榻上策一種細小調整得出來的結果。

魯肅事前勸解孫權將南郡交於劉備,本就是將劉氏勢力置於孫吳之前,目的無非就是消耗雙方的實力,同時爲孫吳提供將內部不斷反抗的山越處理乾淨的空間和時間,再者就是減少孫吳面對曹魏的壓力。

但是,這對於急於獲得側翼安全的孫權來說,太過遲緩和不可控。

再加上劉備在建安十七年,相繼取得了大勝,趕跑了曹操,孫權越發覺得劉備已經不受控制,急於將荊州拿下,保證安全的同時,俯視益州,襄陽和許昌等地。

直到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魯肅病死。孫權改任更爲功利的呂蒙爲大都督,坐鎮陸口,與關羽對峙。

隨後,劉備在益州“擅自做主”稱王,孫權命人接收餘下三郡。

再次被關羽阻攔。

孫權知道事情已經不可挽回。

隨之,在關羽北上發動襄樊之戰時,於建安二十四年命呂蒙陸遜潘璋等人偷襲荊州。

僅僅數個月後,便輕易將荊州拿下,並活捉了關羽。不久就將其斬首,將首級獻於曹操。

這讓人不由產生一個疑問,孫權發兵是爲了獲得全部荊州。可是,在攻佔荊州之後,孫權爲什麼還要將關羽殺掉?作爲一個佔據中國三分之一還要多領土的統治者,他不會不清楚關羽對於蜀漢的作用,他爲什麼不強力阻止屬下殺掉關羽?

孫權偷襲關羽是爲了荊州,殺掉關羽同樣是爲了荊州,是爲了從根本上消除蜀漢或者關羽的影響,進而完全吸收荊州,不留存什麼隱患。

爲什麼這麼說呢?

這是因爲關羽鎮守荊州的時間太長,從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劉備投奔劉表開始算起,到建安二十四年關羽被殺,關羽在荊州足有11年之久。

除去前三年,與劉備、劉琮以及諸葛亮等人一起駐紮在荊州之外,其餘八年的時間只有關羽獨自一人鎮守在荊州。

關羽需要同時面對東邊的孫吳虎視眈眈,北邊曹魏的不懷好意。

就是在兩大勢力之間,關羽保證荊州一直處於劉備的治下。

與此同時,關羽對蜀漢名義下的三郡之地,治理得相當成功。雖然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關羽在八年之中如何治理荊州的細節,但是從致關羽死地的兩大凶手之一的陸遜口中可以看出。

羽素勇猛,既難爲敵,且已據荊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膽勢益勝,未易圖也

更爲明顯的事實是,劉備在發動夷陵大戰對孫吳征討時,曾派出馬謖的兄長馬良,入武陵招納五溪蠻爲內應。沒有往日的恩信存在,劉備不敢也不可能更沒有把握派人深入敵對方,策反其地界上的土著。馬良一到五溪蠻所在地,立刻得到反饋,同意接受劉備的調遣。

但是,以上這些只是一部分原因。

孫權殺關羽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

魯肅是一直堅持與劉備這方勢力和平共處,但他的這個策略是不得孫權心意的。

孫權在與陸遜品評周瑜魯肅說道,魯肅有兩件事讓他很滿意,一是魯肅的榻上策,二是魯肅與周瑜獨獨爲孫權打算,不投降曹操,而是連劉抗曹。

讓孫權不滿意魯肅就是,將南郡劃歸劉備。

魯肅死後,主張以武力奪取荊州的呂蒙接替了魯肅,鎮守陸口。

其實在魯肅上任之初,呂蒙明裏暗裏向魯肅表示,如果想得到荊州,必須先將關羽除掉。

但是,魯肅並沒有聽從呂蒙的建議,依然與蜀漢保持和平,即便是受命索要荊州三郡,也是以談判爲主要的手段。

從另一方面說,呂蒙攻取荊州的想法,自魯肅上任的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早已形成。

在呂蒙接替魯肅駐紮陸口時既建安二十二年,孫權就開始積極地運用外交手段,營造孫吳奪取荊州的適宜環境。

孫權派出使者與曹魏交好通婚。

此時,正是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的關鍵時期,孫權主動示好,正中曹操下懷,也使得曹操在一定程度上將注意力集中在了劉備的身上。

孫權的壓力因此減小。

但因劉備的正確舉措,再加上曹操內部再次出現太醫吉安謀反,曹丕勝任太子等事件的發生,以及曹操年齡偏大的原因,留下夏侯淵張郃據守,便轉身返回。

這讓劉備不用抽調關羽轄下的大軍,就輕易攻取了漢中。

這讓本就懼怕劉備擁有地盤的曹操,十分擔憂局勢繼續惡化。

然而,襄樊地區在此時接連爆發了起義,這讓關羽有了動用大軍進行北伐的心思。

在這種情況下,曹操疲於應付,劉備志在必得。

孫權在此時與曹操交好通婚,一則是在營造與劉備決裂的假象,如同三年前(建安十九年)強迫劉備割讓州郡。二則是爲攻打荊州做準備,避免兩線開戰。

然而,荊州對於蜀漢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絕不肯輕易放棄。

一旦呂蒙陸遜等人偷襲成功,勢必會引來蜀漢的報復。

孫權所在的江東,是以河道密佈著稱的。在蜀漢方面,精通水軍戰陣,又有謀略武藝,同時又熟悉荊州水文環境的卻只有關羽一人。奪取荊州成功後再殺掉關羽,就意味着與蜀漢徹底決裂,不死不休的局面。

爲了解決這個問題,孫權只能藉助曹操的手,在漢中和襄陽等地,對蜀漢進行牽制,這樣孫吳在獲得荊州之後,不會與蜀漢進行持續性消耗戰。

爲了取信曹操,孫權的確是與蜀漢真的決裂,真心地降服,他只能殺掉劉備恩若兄弟的關羽。

至於關羽在被殺前,孫權勸阻呂蒙潘璋等人,只不過是個障眼法,減輕蜀漢或者劉備對孫權和孫吳的憎恨程度而已。

而關羽與孫權本人爆發的不愉快,如孫權求婚於關羽,遭到關羽的怒罵;以及在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時,孫權趁機搶奪劉備名義三郡,被關羽悉數將其驅逐,惹惱孫權;還有關羽擅自搶奪湘關米等事,其實都是因荊州引發的摩擦。

對於孫權這樣稱霸一方諸侯,這種事情完全能夠隱忍下來,不去發作。只需等到合適的機會,一舉將全部的仇恨予以返還。

只能說,孫權和關羽之間的摩擦是導火索,而不是孫權殺關羽主要原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