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到来,一片祥和,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万家团圆,万象更新。普通家庭中最显著特征就是贴上了象征喜庆、吉祥的大红对联。但是,你发现了没有,在万红丛中总会有一些不同的颜色:有的家庭的门上贴的是白对联,有的贴的是黄对联,还有贴绿对联、蓝对联、紫对联的。这是怎么一回事?

众所周知,红色在中国历来都作为红红火火,大吉大利,吉祥如意等好兆头的象征,所以每逢喜庆之时都喜欢用红色,比如红包,红盖头,红灯笼。用红纸写春联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但同时,古老的华夏文明中还有一些其他优秀传统,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在众多的礼仪中,就有排在百善之首的“孝”礼。古人推崇孝道,认为“百善孝为先”,因而父母丧事也理所当然是无比重要的事情了。据史书记载,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须离职,称“丁忧”。

《弟子规》中写道:“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不管什么情况,官职多高,都应当戒酒肉和一切娱乐活动,规规矩矩的守孝三年,以示感恩和回报。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守孝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体现在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方面,一是对联的颜色要有变化,二是拜年的时间和方式上要有不同。我们今天只谈对联颜色不同代表的不同意义。

概括的说,一般只要贴的不是红对联,就代表家里近三年有老人去世。当家里有老人过世了,晚辈家一般三年内不贴红春联,守制(服孝未满)期间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用绿纸,第三年用黄纸,第四年服丧期满才恢复使用红纸写春联,故白、绿、黄三色的对联被称作“孝联”“孝春联”或“丁忧联”。但是不同地区又有不同。

在被称为礼仪之邦的齐鲁地区,特别是在鲁南一带家有丧事,第一个春节不贴春联(俗称“光门”)也有的在门上贴两张烧纸;第二个春节贴紫色的(蓝紫色)春联,上面写白字,但由于条件限制,多数人都用墨写黑字;第三年恢复正常,贴红色对联。

在中原大地河南的大部分地区,如果家有丧事,第一个春节,贴的是白色春联,第二年贴黄色春联,第三年贴绿色春联,第四年贴紫色春联,第五年恢复贴红色春联。

在山西一带,如果家中如有丧事,第一年贴黄色春联;第二年贴绿色春联;第三年恢复正常,贴红色对联。在湖北的一些地区,家有亲人故去,第一年春节贴黄色或白色对联,第二年贴紫色或蓝色对联,第三年贴绿色对联。

在福建莆田境内流行着贴绿额春联的风俗。当地正月初二为“探亡日”,每家都贴上绿色对联,但在初四“做大岁”的时候,又要按惯例贴上大红春联,在哀思亲人与吉庆佳节的矛盾中,人们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在刚贴过的绿联上面,覆盖大红的春联,将绿联露出一截(约10厘米),用来表示心有余哀。

有的地区贴一种“白额春联”,就是在红纸的上方有约10厘米长的白纸额头,这与莆田地区的“绿额春联”代表的意义相同。

一般情况下,不管哪种颜色的春联,都是用黑色书写,但也有例外,比如在苏浙的温州、金华、衢州、金坛等地都有贴绿对联的民俗,但其特色是绿底黄字,对联是用黄色书写的。

但是凡事都不能千篇一律,不能够看到不是红对联就武断地认定家有丧事,毕竟还有很多我们未知的习俗。比如过去清朝皇宫之中过年贴的就是白色对联。因为满族最初是一个生活在北方大草原的游牧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贱红尚白”的习俗,所以在春节期间使用白色春联。虽然现在大多数满族家庭也都贴红春联,但我们也不能否定还有的家庭保留着古老的习俗,你说对吗?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不慎触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