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吾岇

彼得罗夫

01

危情骤发

1983年9月26日,在冷战史上,绝对是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

这个日子,属于苏军中校斯坦尼斯拉夫·彼得罗夫(Stanislav Petrov)。

彼得罗夫,出生于1939年。大学毕业后参军入伍,进入前苏联国土防空军服役。

服役期间,作为技术军官,彼得罗夫一直勤恳工作,兢兢业业,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被授予中校军衔。

这天,彼得罗夫正在谢尔普霍夫-15指挥中心值班。

谢尔普霍夫坐落于俄罗斯平原中部,大约在莫斯科以南99公里处。1339年始见诸史籍,为留里克王朝的军事要塞。

后来,莫斯科防核武器早期预警中心就建在了此地,即谢尔普霍夫-15。而此时的彼得罗夫,已升职为预警中心副主任。

与往常一样,彼得罗夫坚守岗位,认真监测着防核预警系统的运行。

一切都很正常。

不,不正常,就在午夜0点15分的时候,状况骤发——

面前的警告指示灯急遽亮起!

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系统监测到始自美国境内的核洲际弹道导弹已经升空,数量为5枚,正向苏联本土高速飞来。

危险等级:最高级!

Level of verification: Maximum!

02

毁灭边缘

众所周知,早在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正式拉开了以美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华沙条约组织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冷战序幕。

当时,同为世界“超级大国”的美、苏,为争夺世界霸权一直在较劲扳手腕,谁也不服谁。

及至八十年代,冷战正值白热化阶段。更叫人不寒而栗的是,发生于六十年代初的古/巴导弹危机,曾使人类空前接近毁灭边缘!

而此刻,面对警报,彼得罗夫怎能不清楚,时下的美、苏都各有1万多枚核弹头。

势均力敌,美国怎敢对苏发动核打击?

除非,白宫疯了!

如果美方胆敢孤注一掷,使用核武,那苏联的上万枚核弹头也非吃素的,卖呆的,必定全招呼过去。

想想看,一旦成为事实,会有多可怕?!

在军中已服役26年、工作经验相当丰富的彼得罗夫迅速冷静下来,心想:

就算美国疯了,要打苏联,也该下“导弹雨”啊,而不可能只发射区区5枚。

这里面,会不会有蹊跷?

但不论如何,按照工作制度和纪律,发生情况都必须第一时间汇报。

于是,彼得罗夫如实上报特情。

不过,他一边对上头反复说明,警报灯确实亮了,但也不排除是某处出现系统故障导致误报;一边以最快的速度,对警报代码和硬件设备等进行核查。

与此同时,前苏联总参谋部值班室的预警也紧急响起,整个预警中心的气氛瞬间紧张得令人窒息…

03

惊魂23分钟

事实证明,彼得罗夫的直觉和预判非常正确。

这是一场差点酿成人类无法想象的灾难后果的“乌龙事件”,是机器故障——

苏联的军事卫星犯二犯迷糊,误将云层反射的太阳光错判成为导弹尾焰,并触发预警。

而从预警到解除,整个过程持续了23分钟。

就在这惊魂23分钟内,所有人都悬着心在忙,在排查、等待、煎熬、祈祷…

简直比一个世纪都漫长!

非常幸运,是夜,赶上了斯坦尼斯拉夫·彼得罗夫中校在值班,并冷静、反复陈述自己的判断。尽管,他也紧张得满身冷汗涔涔。

如果赶上像小编这样的愣头青,变故突发,脑瓜一热,定然会呜呜哇哇一通报警:

“不好了不好了,美国导弹升空了,打过来了!一二三四五,好多枚——”

要知道,二战,日本才吃了两颗!

要这么一咋呼,你想,还能有好?没事也得搞出事来!

万幸,23分钟后,警报自行消失,世界依然平静。

04

迟到的公正

不过,在“乌龙事件”发生后,彼得罗夫并未因做出正确决定而得到升职或公平对待,相反“被退休”,从此默默无闻,潦倒度日。

直到1998年,冷战时期的军事档案解密后,这件事情才偶然被发现。

尘封往事,终见天日。

2013年2月17日,在德国,已经退役的彼得罗夫被授予德勒斯顿和平奖章,及奖金25000欧元。

尽管钱有点少,对彼得罗夫来说,却是一份迟到的奖励和肯定。

但在接受采访时,他并不认为自己是英雄:

“我不过是在干我的工作。不过,很幸运,那天晚上是我值班。”

2017年5月19日,彼得罗夫于家中去世。

4个月后,将其故事公诸于世的德国电影人舒马赫(Karl Schumacher),在给彼得罗夫打电话祝他生日快乐时,方才得知这位无名英雄已溘然长辞。

终年77岁。

彼得罗夫的事迹,曾被丹麦导演拍成纪录片《那个拯救世界的男人》。在拍摄时有这样一个片段,令人印象极深,直戳心灵。

那是彼得罗夫和一位美国警察的对话。

彼得罗夫:“我从来不想杀人,我讨厌战争…我希望所有人,无论哪里,都能平安地生活,这是我的愿望。”

警察:“你相信有一天,可能为了利益,有人会按动那个按钮吗?”

彼得罗夫沉默片刻,说:

“我相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