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中央红军在三渡赤水时来到茅台镇,红军在此停留时间虽只有三天,却给茅台注入了深深的红色基因。将士们用茅台酒庆祝胜利,擦脚祛除伤痛,在日后的行军中驱寒,茅台酒给红军将士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据参加过长征的女将军李真后来回忆:"1935年3月,我们长征到贵州仁怀县茅台镇。由于长途劳累和暂时甩掉蒋介石军队的围追堵截,大家都希望能轻松一下。当时听说当地酒好,芳香味美,大家很高兴。有的用酒揉揉手脚,擦擦脸,擦过之后,真有舒筋活血的作用,浑身感到痛快。同志们喝了酒后,长途行军的疲乏全消失了,因风寒而引起泻肚子的同志喝了酒也好了。"

抗战末期,周恩来总理在重庆曾经对作家姚雪垠说:"1935年,我们长征到茅台时,当地群众捧出茅台酒来欢迎,战士们用茅台酒擦洗脚腿伤口,止痛消炎,喝了可以治疗泻肚子,暂时解决了我们当时缺医少药的一大困难。红军长征胜利了,也有茅台酒的一大功劳。"

建国后,这些战功赫赫的将军们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党政军要职部门,茅台也带着那时胜利的记忆和荣光跟随着这些功勋,一步步奠定自己国酒的地位。至今,茅台酒厂还塑立着周恩来的雕像,上刻四个鎏金大字:“国酒之父”。

茅台仿佛是第一个参加奥运会并得了金牌的运动员,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在旧金山开幕。这是20世纪初世界范围内最大的一次国际博览会,参展商逾20万家,茅台酒在会上荣获金奖。

贵州高原飞出茅台"金凤凰",并非偶然或巧合,古代就有“川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的繁华。茅台镇白酒业兴盛,据传远古大禹时代,赤水河的土著居民——濮人,便已擅长酿酒。茅台镇也素以“风吹隔壁千家醉,雨过开瓶十里香”的美名,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

茅台镇有着极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它位于贵州高原最低点的盆地,海拔仅440米,远离高原气流,终日云雾密集。夏日持续35~39℃的高温期长达5个月,一年有大半时间笼罩在闷热、潮湿的雨雾之中。这种特殊气候、水质、土壤条件,对于酒料的发酵、熟化非常有利,同时也部分地对茅台酒中香气成分的微生物产生、精化、增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然而最重要的仍然是精湛的技艺。每一滴茅台酒,从发酵到出厂,至少需要5年时间,历经30道工序、165个工艺环节。

自从巴拿马一鸣惊人后,茅台酒的命运便一路坎坷。在那兵荒马乱的岁月和动荡不安的年代,茅台家庭也由此演出了一幕幕悲欢离合的争斗场景,个个斗得遍体鳞伤,几乎断了"香火"。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茅台镇形成了"成义"、"荣和"、"恒兴"三家私人酿酒烧房。但设备十分简陋,规模极小,1947年最高年产量也只有60吨。贵州解放前夕,年产量更是下降为20吨,生产难以为继。1953年,“三茅”合一——国营茅台酒厂成立。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广场城楼上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站在他身边的便是那些在茅台镇一起喝过茅台酒的共和国功勋。在10月1日开国大典的晚宴上,茅台酒成为开国大典国宴用酒,此后,每年国宴招待,茅台酒皆被定为国宴用酒。自此,茅台酒在我国政治、外交生活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独一无二的作用。

1972年,茅台酒见证了中美两国历史性的建交,融化了中美之间长达22年的坚冰。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的欢迎宴会上,周恩来总理用贮存30年以上的茅台酒招待尼克松和基辛格。

两年后,尼克松受“水门事件”牵累而辞职,一名中国外交官前去探望,尼克松取出一瓶茅台酒为客人倒上一点点,并解释说,“这是1972年周恩来总理送我的,现在只剩下半瓶了,所以不敢多倒。”

直到去世,尼克松都没有喝完这瓶茅台酒。

除去日内瓦和谈、中美建交、中日建交等一系列利用茅台酒建构起来的重大历史性事件外,1973年林彪坠机后,周恩来总理听闻后的第一句话便是:“拿茅台酒来”;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小平同志一鼓作气势如虎,连喝20多杯茅台。

1984年12月19日,中英联合声明正式签署,为香港回归铺平了道路。小平用茅台酒宴请“铁娘子”——撒切尔夫人表示祝贺。

此后,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茅台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茅台酒通过广州、香港、澳门等地出口国外,开始畅销全球。

耐克的创始人菲尔·奈特在自传《鞋狗》中描述自己当初拜访台湾,寻找代工厂的时候,遇到了当地商人王秋雄(现在台湾最大耐克代工厂——丰泰的董事长)。

那时候王秋雄拿出了飞天茅台招待奈特!一杯又一杯!喝出了30多年的友谊,奈特在书中说:“来中国次数多了,我的肝也受得了茅台了。”

2017年吴京的《战狼2》上映仅仅13天总票房便突破34亿元,打破了周星驰《美人鱼》创下的33.92亿票房,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票房最高的电影。影片中吴京和非洲黑人对饮茅台酒的豪迈桥段,再次带火了茅台。

从长征到建国,再到外交,在很大程度上,伴随着共和国成长的茅台俨然已经成了一部特殊的纪传体史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