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若蕭

春節檔結束了。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月18日0時,2021年春節檔累計斬獲78.2億元票房大盤,相較2019年同期的59.05億元大漲32%;總觀影人次超1.6億,相較此前最高的2018年上漲14%。創中國影史春節檔累計票房、人次新紀錄。

2021年春節檔前四天,日票房都在10億以上。尤其是大年初一,僅《唐人街探案3》一部電影的票房就超過了這個數。

春節前,受到疫情反覆的影響,不少地區都對影院上座率進行了限制:春節期間須控制在75%,部分地區50%以下。河北、吉林、黑龍江等部分中高風險地區部分影院甚至悉數關閉。再加上“就地過年”的號召,種種狀況,都給今年的春節檔蒙上了一層陰影。

沒想到,春節檔的表現超過了所有人的預期。沉睡已久的影視行業,似乎終於恢復了。但在一片欣欣向榮中,依然有一些值得探究的地方。

“二八效應”

本次春節檔,最明顯的一個現象,就是“二八效應”體現得極其明顯。七部主要競爭影片中,頭部的兩部影片《唐人街探案3》和《你好,李煥英》,分別斬獲35.55億元、27.24億元,拿走超過八成票房。兩者一度形成了此消彼長之勢。

(相關電影海報)

至於剩下的十來億票房,則被其它五部影片所瓜分。

剩下五部影片中,《熊出沒:狂野大陸》專注聚焦親子動畫市場,其沒有太大野心,多年積累的品牌效應也使其無法被輕易撼動。該系列自2015年登陸春節檔以來,票房一直在2-7億區間內穩步增長。今年,其票房總預測在6億左右。

但其它影片,都或多或少成了“炮灰”。

2月12日,導演饒曉志微博發文爲《人潮洶湧》求排片,表示:“希望院線方能再給一些些的機會,在現有的場次上擠一兩場黃金場給我們,或者不要完全砍掉我們的場次,就像當初的《無名之輩》一樣,我們一點一點的來,說不定我們可以有一些給院線的回饋!”

2月13日,其再度發文,稱“我確實想要掙扎一下……在理解院線立場的基礎上爲自己的電影‘求’一些空間,也期待着最後能相互成全”。言辭間,一股濃濃的悲情色彩。

2月15日,演員屈楚蕭也發聲表示,電影《侍神令》是大家四年的心血,“是我個人沒能做好”,接受所有批評與指正;同日,《刺殺小說家》原著作者雙雪濤也在微博發佈長文,爲影片站臺。

這些努力並沒有收到多麼明顯的成效。如今,檔期已經過去兩天了。排行第三的《刺殺小說家》無論是累計票房還是預測總票房,都沒能超過10億區間。

不過,就往年經驗,春節檔結束後,再到三月中旬,還會有近一個月的時間供影片發揮“長尾效應”。這些影片的後續潛力能否得到進一步激發,仍未可知。

春節檔,到底適合什麼

一年裏的衆多檔期,以春節檔所佔的票房總份額爲最高。在“水漲船高”心理的驅動下,許多片方都將希望押注在了春節,以求分得一杯羹。

但春節檔有明顯的氛圍傾向,並不適合所有電影:觀衆春節觀影多以家庭爲單位,不太可能將所有影片全部看完,而是會在相互妥協協商後,從中選擇一兩部。該抉擇過程不僅需要兼顧家庭成員審美的最大公約數,且極易受從衆心理影響。

再加上大衆過年時“討喜氣、避晦氣”的心理習慣,許多類型都難以發揮。“喜劇”和“親情”可以說是兩個最保險的母題。

除了題材限制,該檔期所需宣發成本也極其高昂。以2018年春節爲例,《唐人街探案2》和《捉妖記2》就展開了一場大型角力,前者包下了大量高鐵電視滾動屏,後者則乾脆同央視春晚進行了聯動,預告片登上春晚開播前六十秒廣告位。小成本片強行擠入該檔期,很可能連宣發費用都難以支付,只能淪爲炮灰。

“二八效應”的出現,就源於此。《唐人街探案3》雖然故事稍顯散亂,但得益於多年耕耘出的品牌效應,觀衆潛意識中早已將其作爲了必選項,預售階段的一騎絕塵就體現了這一點。且陳思誠從系列第二部開始,就已根據最大基數觀衆的口味調整了影片結構,將血腥懸疑成分大大弱化,做成了一出老少咸宜的娛樂片;

《你好,李煥英》雖出自新人導演之手,但賈玲、沈騰二人本身就是春晚常客,具有隱性品牌效應,同春節氣氛並不違和。且影片主打親情,主旨明確,沒有理解門檻。後續的口碑發酵,使得其逐漸對《唐人街探案3》進行了反超。

至於餘下的影片,除一直堅持定位分衆親子市場的《熊出沒》外,同春節檔都有着各種各樣的“水土不服”:

(相關電影海報)

《刺殺小說家》儘管特效精良,但故事線晦澀,令觀衆理解困難。雖然影片最終落點在親情上,表現形式卻是頗具悲情意味的“打拐重逢”——放在春節,着實有些違和;

《侍神令》由遊戲《陰陽師》所改編,IP過於小衆;《新神榜:哪吒重生》的市場份額被《熊出沒》分割大半後,所剩已然不多,但好在其目前已經被Netflix購買發行權,或能在海外市場獲取一部分收益;

還有《人潮洶湧》。這是一部和《無名之輩》類似的黑色犯罪喜劇,調性本就同春節檔兼容困難。爲避免犯罪題材帶來的“晦氣”感,影片前期宣傳中沒體現主題,只選用了“歡迎光臨羅馬仙池”和“丟肥皂”兩個看起來稍顯滑稽的畫面做預告片,以突出喜劇成分。結果澡堂預告片一度同不久前上映的《沐浴之王》混在了一起,讓人幾乎分不清彼此。

如此處理,還導致了另一個問題:走進電影院前,觀衆都不知道這部電影打算講些什麼。再加上導演饒曉志愛用多線敘事+黑色幽默的手法,即便看完電影,觀衆總結出的主旨也是衆說紛紜。

爲挽救局面,春節前兩週,劉德華入駐了抖音,爲《人潮洶湧》作宣傳造勢。但在前述兩個問題未能得到解決的情況下,觀衆最多也只能將其作爲一部“劉德華電影”來對待。

(《人潮洶湧》海報)

誠然,影片誠意十足,片中接連致敬了《無間道》《喜劇之王》《天若有情》多部經典,還邀請了導演郭帆、路陽作羣演,頹勢卻依然難以挽回。《人潮洶湧》上映首日,票房僅有約4300萬元,在七部電影中墊底。爲了給其它影片讓路,影院還一度將排片削減,導致其上映第二天的排片率從8.5%驟減至3.8%。直到導演饒曉志的微博發文公開“求排片”,外加春節檔後期長尾效應,觀衆對“喜氣”的要求不那麼嚴格後,情況才稍稍有所好轉。但總預測票房依然在4億左右,大概率會同小檔期的《沐浴之王》持平。

春節檔後,市場會如何

總體來看,形勢一片大好,但依然有業內人士表達了隱憂。

首先,本次春節檔的紅火,很大一部分是由高票價所推動。燈塔研究院數據顯示,今年春節檔全國的平均票價爲48.9元,相較2019年上漲4.2元。以北京爲首的一線城市,平均票價漲幅更是超過了20%,遠超其他三四線城市。北京部分影院,《唐人街探案3》票價甚至一度超過200元。由於春節檔觀影屬於剛需,高票價並沒有打擊大衆觀影熱情。但客觀上,還是限制了觀影數量,強化了“二八效應”;

原本按大部分業內人士預計,“就地過年”的號召性政策阻擋了一線城市青年的返鄉迴流和親人團聚,必然會對三四線城市票房造成不利影響。但結果卻顯示,在被迫留守原地、放棄旅行計劃後,觀影反而成了大衆所剩不多的娛樂手段;

當然,也不能忽略去年春節檔消失,壓抑一年後造成的報復性反彈。

上述都是暫時效應,很可能無法持久。而更爲深遠的,是對供應端可能造成的長遠影響。

《你好,李煥英》的成功,使得多名影視從業者對中國新聞週刊表達了擔憂:資本是逐利、且完全結果導向的。這個春節檔,如《刺殺小說家》這類大視效片竟然被《你好,李煥英》這樣的小成本喜劇片打敗,甚至於後者總票房很可能超過《流浪地球》和《哪吒之魔童降世》,躋身影史前三。之後,資本大概率會流向喜劇,而對視效大片的關注度減弱。

“往嚴重了說,可能會對好不容易開啓的中國電影工業化造成阻礙。”一名編劇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

也有從業者認爲,這種擔心純屬多餘。一名製片人告訴中國新聞週刊,因爲成本可控,調度簡單,許多外行資本切入影視圈,都愛從喜劇入手,該現狀已經持續了許多年,並不會因爲《你好,李煥英》的一時成功而變得更加誇張。

雖然喜劇攝製成本較其它類型片較低,但其難點在劇本創作和演員表演上,對結構、對白、演技的要求都較之普通故事片更高。倘若處理不好,只盲目追求笑點,很可能會變成“撓胳肢窩”式的尬笑。近年來,雖然喜劇片大量供應,但僅從票房來觀察,也只有甯浩、徐崢、陳思誠、開心麻花等少數幾個團隊保有較大成功率。

“喜劇唯二變數在於劇本和演員,這兩樣都是拿錢堆不出的東西。”上述製片人表示,“如果《你好,李煥英》能引發從業者對內容的進一步思考,而不是尷尬追求表面笑點,也未必不是種好影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