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

從“嫦娥”探月到“長五”飛天,從“蛟龍”入海到航母入列,從北斗組網到5G商用,從隨處可見的“掃一掃”到層出不窮的“無人”“共享”……中國以一系列創新成就實現了歷史性飛躍。

依託科技創新所帶來的各種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見證着我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創新的種子已經播撒,創新的激情正在升騰,創新的中國風華正茂。

↑“慧眼”衛星最新觀測結果證實,快速射電暴可以起源於磁星爆發。這一發現,與國際上其它望遠鏡的觀測一起,部分破解了快速射電暴的起源之謎。這是2021年2月19日,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所)舉行的發佈會上,慧眼衛星首席科學家張雙南研究員在介紹成果。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這是2020年11月2日在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拍攝的天河高性能計算機系統。新華社發(趙子碩 攝)

↑2020年12月4日,我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在四川成都正式建成放電,標誌我國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HL-2M將進一步加快人類探索未來能源的步伐。這是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建成暨首次放電見證活動現場(2020年12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超羣 攝

↑2020年12月4日,國家航天局公佈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球表面展示國旗的照片。嫦娥五號着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全景相機環拍成像,五星紅旗在月面成功展開,此外圖像上方可見已完成表取採樣的機械臂及採樣器。新華社發(國家航天局供圖)

↑2020年6月23日,我國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2020年12月8日,中國和尼泊爾共同向世界宣佈,珠穆朗瑪峯的最新雪面高程爲8848.86米。這是2020珠峯高程測量登山隊隊員在珠穆朗瑪峯峯頂開展測量工作(2020年5月27日攝)。新華社特約記者 扎西次仁攝

↑2020年10月15日,工人在由隧道股份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自主研發製造的超大直徑盾構機“騏躍”旁討論交流。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2020年7月26日,國產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在山東青島團島附近海域成功實現海上首飛。新華社記者 李紫恆 攝

↑2018年6月3日,在河北省邯鄲市一家便民市場,消費者在掃碼支付購買蔬菜。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2021年1月5日,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員工食堂,員工通過數字人民幣“硬錢包”支付。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2019年1月25日,一列復興號動車組列車在北京永定門城樓附近的京津城際鐵路上行駛。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2020年11月28日8時30分許,創造了10909米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的“奮鬥者”號,完成第二階段海試,勝利返航。這是“奮鬥者”號(資料照片)。新華社發(中國船舶集團供圖)

↑這是國內首座深遠海智能化坐底式網箱“長鯨1號”海洋牧場平臺(2020年9月5日攝,無人機照片)。“長鯨1號”集成了自動投餌、5G基站、風力發電、海水淡化、水下機器人、海洋數據觀測等多種“高精尖”技術,僅需4人一年就可養殖優質深海魚1000噸。新華社記者 王凱 攝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2020年12月31日發佈,國藥集團中國生物的新冠病毒滅活疫苗已獲國家藥監局批准附條件上市。這是2020年12月25日,工作人員在國藥集團中國生物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的新冠病毒滅活疫苗分包裝車間內檢查產品包裝質量。新華社記者 張玉薇 攝

↑這是在深圳比亞迪總部展廳拍攝的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和充電樁展品(2018年11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2017年5月5日,國產大型客機C919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首飛成功。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市民在河北唐山市試乘“聯動城市共享班車”(2017年8月27日攝)。共享班車採用新能源汽車,通過線上預約,根據用戶需求分配不同車型、制定出行路線。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2019年12月17日,我國第一艘國產航空母艦山東艦在海南三亞某軍港交付海軍。經中央軍委批准,我國第一艘國產航母命名爲“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山東艦”,舷號爲“17”。新華社記者 李剛 攝

↑中核集團2021年1月30日宣佈,全球第一臺“華龍一號”核電機組福建福清核電5號機組已完成滿功率連續運行考覈,投入商業運行。這是2021年1月27日在福建省福清市拍攝的中核集團福清核電有限公司核電機組外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2020年1月11日,被譽爲“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通過國家驗收正式開放運行,成爲全球最大且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夜色中的“中國天眼”全景(2020年1月8日檢修期間拍攝)。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2020年2月17日,清華大學體育部教師胡孝乾在北京家中爲大二學生遠程在線上體育課(棒球專項)時示範如何做側面卷腹訓練。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2020年9月15日9時23分,我國在黃海海域用長征十一號海射運載火箭,採取“一箭九星”方式將“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2020年5月21日,在海拔6500米的珠峯前進營地,中國移動工作人員在調試5G基站。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2020年12月4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佈該校潘建偉等人成功構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求解數學算法高斯玻色取樣只需200秒。這一突破使我國成爲全球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這是光量子干涉實物圖:左下方爲輸入光學部分,右下方爲鎖相光路,上方共輸出100個光學模式,分別通過低損耗單模光纖與100超導單光子探測器連接。新華社發

↑2020年10月1日,國家航天局發佈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飛行圖像。新華社發(國家航天局供圖)

編輯:錢一、陳海通、姚琪琳、鄧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