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 倪浩】試圖在產業鏈上與中國切割,以擺脫對中國商品的依賴,美國做不到的事情,印度同樣沒做到。根據印度商工部最新貿易數據,2020年印度依然從中國進口了587億美元的商品,排名第一,是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美國與阿聯酋的總和。

彭博社23日引用印度商工部的數據報道說,2020年,中印這兩個長期經濟和戰略競爭對手之間的雙邊貿易額爲777億美元。儘管低於前一年的855億美元,但足以使中國取代美國成爲印度最大貿易伙伴。而同期,印度與美國的貿易額萎縮到了759億美元。

彭博社在報道中指出,以地緣衝突爲背景,印度政府禁止了數百種中文應用程序,放慢審批中國投資案的速度,並呼籲要自力更生。但是印度繼續嚴重依賴中國製造的重型機械,電信設備和家用電器。因此,2020年印度自中國的貿易逆差接近400億美元,成爲印度最大的貿易逆差來源。

2019年美國偶然一次從中國手中奪過印度最大貿易伙伴的位置,引發印國內輿論騷動,以爲從此迎來一個可以與中國脫鉤的“良好開局”。但疫情期間,印度依然大量從中國進口,中國又從美國手中奪回了印度第一大貿易合作伙伴的地位。這也這意味着,印度政府去年以來多次對中國發起貿易救濟調查,提高關稅以及各種貿易限制措施,以圖“自力更生”,擺脫依賴中國的種種決心,在中國強大的製造能力以及中印產業緊密分工下,最終難得施展。

《環球時報》記者自中國海關總署數據查詢時發現,2020年中國向印度幾乎出口了所有章類中的所有商品,從農產品、工業用原料、機械設備、工業製成品以及生活日用應有盡有。

根據數據,1990年中印剛剛恢復雙邊貿易時,雙邊貿易額只有26億美元,之後的30年間,雙邊貿易額開始突飛猛進並在2019年創造了迄今最高值928億美元。但常年處於貿易逆差狀態的印度在2014年推出了“印度製造”的國家戰略,歷經多年而成效不佳,製造業在GDP中的權重不升反降,服務業至今仍牢牢佔據着半壁江山。2020年疫情促使印度政府和產業界加速同中國“脫鉤”, 5 月推出“印度自力更生運動”。提高中國商品關稅,限制中國投資,甚至採取多種非貿易壁壘來限制中國。印度政府試圖多管齊下,盡力封堵與中國產業鏈條的對接。

不過,印度政府的政策意志與現實發生了衝突。《環球時報》去年底在浙江義烏採訪時感受到了產業合作的強大力量。一家面向印度出口LED燈具的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印度民間商人對政府的“去中國化”並不感興趣,他們仍然認爲中國是無可替代的貿易伙伴。而東莞稀土永磁業的一位負責人則告訴記者,印度也試圖從中國完整的稀土永磁產業鏈中分得一杯羹,但疫情以後,印度的兩家工廠隨即陷入癱瘓,訂單從印度又流向了中國。

微觀經濟活動最終體現在了宏觀經濟數據上,雖然受到疫情衝擊,中印之間仍然保持着近800億美元的雙邊貿易額。

清華大學“一帶一路”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陸洋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去年疫情剛剛發生時,印度誤判了形勢,採取了極端措施來與中國經貿進行不同程度的脫鉤。但事與願違,中國經濟不但迅速恢復,而且還在疫情期間夯實了“世界製造工廠”的地位。陸洋認爲,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鏈條,全世界都難以與中國切割,更何況一個國家。印度《經濟時報》23日引用新加坡國立大學一位國際經貿專家的觀點認爲,“新德里努力擺脫北京的路仍然很漫長。”

23日,路透社據知情人士的信息報道,隨着中印兩國在爭議邊界地區的軍事對峙形勢緩解,印度預計將批准45項來自中國的投資提議。對此陸洋認爲,這是印度向中國發出了信號,希望在經貿上緩和關係。陸洋認爲,中印在經貿合作上空間廣闊,互爲所需。雖然不確性衆多,但仍希望未來一兩年內,兩國經貿能夠恢復正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