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 聯合國官網 圖

“通過這次(新冠)疫情,我們更應該加快在發展當中去解決與破壞環境相關的一切問題。”2月22日,在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GSMA)、華爲、復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澎湃新聞在上海聯合舉辦的“互聯共榮Connected for Shared Prosperity”論壇上,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說道。

張文宏表示,在全球疫情逐漸趨於穩定的重要時刻,人們應當越來越清楚,在後疫情時代與環境保持友好關係的重要性,可持續發展在當今世界,特別是在環境與健康領域,已備受關注。

新冠肺炎的全球大流行,令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也偏離了設定的軌道。最新報告顯示,所有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進展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影響,比如日益加劇的糧食不安全、自然環境惡化以及持續和普遍的不平等現象等。

聯合國2020年12月曾預計,未來十年內全球或再有2.07億人陷入極端貧困。

爲如期達成可持續發展目標、共同應對全球挑戰,國際組織和多國高級官員在前述論壇上表示,應加強全球多方利益相關者的通力合作,尤其重視科技的創新和應用。

中國可持續發展評價報告顯示,珠海連續三年綜合排名第一。 珠海市婦聯 圖疫情讓人類重新思考應如何對待環境

張文宏在論壇上反駁了一個觀點:如今有人認爲,從環境污染、食品安全,再到傳染病,人類不斷面臨的挑戰是因爲社會發展太快。張文宏表示,停止發展是不現實的,永遠都應該善於在發展中解決問題。

“人類每一次傳染病的發生,最終的解決辦法還是來自於科學技術以及人類的團結,並取得了勝利,”張文宏說,“通過這次疫情,我們更應該加快在發展當中去解決與破壞環境相關的一切問題。”

他認爲,人類自有歷史以來,便面臨着與環境之間非常激烈的互相鬥爭、互相合作以及互相依存的局面。尤其是農業文明以來,人類人口的急劇發展和人口聚集,使得傳染病的發生成爲了可能。

他說,今天被人們所周知的傳染病,事實上在自然界屬於非常常見的現象。因爲所有的微生物都生活在自己所在的領域和空間當中,由於人類與自然界的界限越來越不清晰,所以陸續出現了各種由病原體帶來的傳染病侵襲。

比如說,20世紀80年代開始興起的艾滋病,至今都難以根除。還有在地球上已經蔓延了幾十年的埃博拉、肝炎等等。更近的流行病還包括2003年的SARS、2009年的H7N9禽流感、2012年的中東呼吸綜合徵。

“特別是1918年的大流感,禽流感病毒通過對物種之間屏障的跨越,成爲大流感的重要基礎。”張文宏說。

他指出,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人們應越來越清楚,要學會與環境保持友好的關係,而不是通過侵犯環境獲得自己的利益。這也是可持續發展概念的核心。

可持續發展,指的是在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的前提下,滿足當代人的需要的發展。它要求社會爲所有人創造更多的機會,減少不平等,促進社會公平發展和包容性,推動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的綜合和可持續管理。

波黑工業重鎮澤尼察正通過其在環境治理方面的努力向全世界表明,即便曾經遭受嚴重污染的城市,也能夠轉變爲具有氣候抵禦能力的宜居之所。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 圖聯合國預計去年7100萬人重陷極端貧困

2015年,聯合國成員國曾一致通過了17項呼籲全世界共同採取行動的可持續發展目標,計劃在2030年之前全部實現。17項目標除了涉及改善公衆健康,還包括消除貧困、提供清潔飲水、使用清潔能源、維持海洋安全和清潔、應對氣候變化等主題。

然而,這一努力卻由於新冠肺炎的全球大流行而受到了嚴重影響。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的一份報告表明,僅在短時間內,這場流行病就引發了前所未有的危機,進一步破壞了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進展,對世界上最貧困和最脆弱的羣體造成了最嚴重的影響。

根據《202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全球在改善婦幼保健、擴大電力供應和增加婦女在政府中的任職人數等方面一直取得進展,但進展不均衡且不足以實現各項目標。此外,日益加劇的糧食不安全、自然環境惡化以及持續和普遍的不平等現象也抵消了前述進展。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月23日,全球已有超過247萬人死於新冠肺炎,其中美國新冠病例死亡人數已超過50萬,巴西、墨西哥、印度、英國、意大利等國的死亡病例數也異常嚴峻。

聯合國祕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曾公開強調,儘管新冠肺炎對每個人都會產生影響,但影響的程度卻不盡相同,並暴露和加劇了現有的不平等和不公正現象。比如,受到影響最爲嚴重的羣體是最貧困和最脆弱的羣體——兒童、婦女、老年人、殘疾人、移民和難民。

前述報告預計,2020年大約有7100萬人重新陷入極端貧困,是自1998年以來全球貧困人口的首次增長。全球大約有16億在非正規經濟部門的工人(佔全球勞動力的一半)將面臨就業不足或失業;貧困和弱勢社區的兒童或面臨童工、童婚和販運兒童等更大的風險;衛生保健和疫苗接種服務的中斷會額外造成數萬名孕產婦的死亡;學校停課將使超過3.7億名兒童無法在學校解決伙食問題,無法在家使用電腦和互聯網的人,不能實現遠程學習。

2020年12月,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佈報告稱,未來十年內全球或再有2.07億人陷入極端貧困,極端貧困總人數將突破10億。

菲律賓布基農省的玉米種植戶正在學習以更加可持續的方式進行耕作。 菲律賓水土管理局 圖可持續發展需要各國通力合作

2021年2月22日,第五屆聯合國環境大會在線上召開。安東尼奧·古特雷斯指出,所有的環境、社會和經濟挑戰都是相互關聯的,各國需要共同應對才能解決。他強調,現在是“重塑我們與自然關係的關鍵一年”。

稍早前的1月,聯合國祕書長特別顧問法布里齊奧·霍克希爾德(Fabrizio Hochschild)接受媒體採訪時曾介紹,在聯合國去年1月發起的迄今爲止最大規模的問卷調查中(195個國家,150萬人),97%的受訪者表示,支持通過國際合作應對全球挑戰。

霍克希爾德在採訪中說道,新冠肺炎大流行一方面造成了孤立和隔離,另一方面也同時催生了更高的全球化意識,“如果只看新聞頭條,或者社交媒體,或者只關注安理會的辯論,那麼你會看到一個非常分裂、非常有爭議、非常兩極化的世界。但是,如果縱觀幾代人、跨政治黨派羣體對問卷的答覆,就會看到一系列倍受關注的緊迫的共同利益。國際合作無關任何政治理念,也無關任何意識形態,而是一個關乎自己利益的務實的問題。”

儘管全球新冠肺炎大流行是大多數人心中的首要問題,但當被問及長期的優先事項時,受訪者最大的恐懼和擔憂,仍然是氣候變化、物種喪失,以及環境污染問題。霍克希爾德強調,更具可持續性和包容性的經濟是底線。

爲此,聯合國針對17項中的每一項可持續發展目標作出闡述,希望以此指引各國完成可持續的經濟轉型。

在前述論壇上,國際組織和多國高級官員便達成共識,認爲隨着全球不斷強化疫情防控,減少排放、增加就業、創造繁榮,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和《巴黎氣候協定》長期目標,需要數字技術支持和全球多方利益相關者的通力合作。而數字技術已成爲可持續發展的基石,並將在多個維度上更好地造福人類。

例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助理總幹事Stefania Giannini指出,這場疫情危機帶來的隔離體現出,信息通信技術對確保教育連續性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在包容性教育方面具有巨大價值。聯合國駐華協調員Siddharth Chatterjee表示,應推動科技造福社會,利用數字技術加速世界向低碳未來進行轉型。

歐洲議會議員Frances Fitzgerald認爲,5G無線網絡的推出,意味着將迎來下一代技術革命,並在健康、教育、糧食生產等領域發揮潛能,成爲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有力幫手。

Stefania Giannini提醒,在發展和實踐新技術的同時,也應認識到技術的應用存在濫用風險,需要採用包容的態度,時刻牢記利用技術的初衷,否則人們將面臨不平等的風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