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顾颖 每日新报

2月28日,本周日,是中国足协给职业联赛各俱乐部提交各种准入材料的"大限"--一个被放宽了期限的大限,其实并不会改变什么结局和命运。往年这个时候,正是中超各俱乐部经历了一波人员变动各类"绯闻"之后,密集官宣"添丁进口"的阶段,今年,这样的新闻也有,比如昨天下午,山东泰山俱乐部官宣,"国脚级"中卫石柯加盟,但是,事关新赛季队伍构架这么重要的事,被夹杂在铺天盖地关于"活不下去"的传闻和评论中,显得非常不起眼,甚至有点羞答答的"不尴不尬"。很无奈,这就是目前职业联赛的现状。

放在一个更大的局面里看,昨天大家忽然发现,之前就曝光了各种困难的江苏队,春节后也没按照原定的2月18日开始第二阶段冬训,并且没有明确关于收队的说法,是何感想?再进一步得知,作为上赛季的冠军俱乐部,从去年底开始,就在江苏省内多方联系赞助、合作,包括转让,现在又曝出甚至可以在厘清债权、债务的情况下"零转让",又作何感想?再追溯到苏宁掌舵人张近东在近期的公开发言中明确表示,接下来集团只会专注零售业,其余所有的产业"该砍的砍",更作何感想?毕竟,职业化改革运行至今将近三十年,从来都没有建立起盈利模式,连最起码的"适度啃老、基本自给自足"都做不到,在这种情况下,假如不是抱定什么其他的目的,连带着在足球俱乐部经营方面"心甘情愿认赔",那么,在投资人心目中,经营职业足球俱乐部,就属于张近东所说的"该砍的砍"。

目前比较通行的评判是,把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糟糕的现状,归咎为在给"金元足球"疯狂的十年埋单;把本赛季投资人强烈的离开意愿及行动,归咎为中国足协"中性名"改革推动得太急躁和不合时宜……诚然,这些都是核心问题,但却并非全部。比如,引申思考的话必然会追问,"金元足球"的氛围中,俱乐部投入高企,经营过程中,真金白银花得是否合情合理、谋无遗策?还会追问,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已经混到了"知名度极高、美誉度极差"的境地,冠名的宣传效应,在投资人去留的心理天平上,还能充当多重的砝码?

当足球成为一地的标志、风物,成为球迷的一种习惯、寄托,一旦涉及"活不活得下去"的问题,最难以平衡的就是情感、情怀。怎么给情感一个出口,给情怀一个去处?最好的解读或者说安置,只能是寄希望于中国足球尽快清明、健康起来,把足球的氛围"暖"回来,在凸显投资价值的基础上,把投资人"请"回来。

新报记者 顾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