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泰达俱乐部在2月10日下午,向中国足协提交了《未签字情况说明》、《详细解决方案》和《股东承诺担保》这三份文件,足协把大限延期到了2月28日17点,因此现在不应该是给泰达下定论的时候;然而种种迹象表明,泰达这一回是在劫难逃,天津职业足球最后的香火将在2021年冬天熄灭。

天津找不到有实力接手泰达的企业

在中国足坛,没有一家俱乐部能盈利,且大多数俱乐部还是巨额亏损,本身就说明中国足球不是一个好买卖;很多投资方每年只能把俱乐部亏损的数字,列在集团广告费的支出里。然而这两年由于大环境很不理想,当很多企业都在收紧人力支出,大刀阔斧的砍掉亏损和高风险项目,把足球俱乐部这一在整个集团产业链下处于巨亏的子公司给凸显出来时,再来个中性名一刀切,导致俱乐部连广告效应都失去了,很多投资方搞足球的意愿大不如前,决意撤资的背景下,包袱被甩给了地方政府。

国家电网退出,济南文旅接手;建业举步维艰,洛阳文旅和郑州市共同出资,且创造了双主场的新模式;重庆当代出现了生存危机,重庆市属国企两江集团出资解决欠薪问题;永昌的麻烦随着搬到沧州得到了解决,华夏的困境也随着唐山市有关方面的出手有望迎刃而解。再加上亚泰、申花、上港这三家俱乐部的投资方也都是地方国企控股,黄海俱乐部过去两年也是由青岛市多家国企共同出资的背景下,可以说政府推动,市属国企全面介入成了当下很多俱乐部的救命稻草;未来的中超联赛,很有可能会从房地产联赛变成市属国企联赛。

在重庆、济南、郑州、洛阳、沧州、唐山等地方政府入局或寻求入局的过程中,可以体现出这几个地方政府对于中超资格极为看重。特别是洛阳、沧州、唐山介入的背后,这些地方政府非常希望利用中超俱乐部的宣传效应来提升城市形象。而在市属国企介入的同时,很多俱乐部的原投资方并没有完全退出,这也得以让各俱乐部抗风险能力得到了提升。那为何泰达不能采取类似的操作呢?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难以找到合适的企业来接。

重庆、华夏、永昌、建业等属于私企玩不动了,地方国企出来兜底;而泰达本身就是地方国企,他们玩不玩首先要看自身经济实力是否允许,也同样要看地方政府的态度。《东方体育日报》爆出,早在李广益任期内就说出过"向上级求助,他们第一句话是'谈什么都行,就别谈钱'。"可见当时的泰达控股就已经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而《南方日报》则爆出,天津根本就没有什么像样的大企业,能玩得起足球。。。当泰达控股已自顾不暇,铁了心要把足球砍掉;天津市也找不到有实力接手这个烂摊子的企业,或许就已经决定了泰达的命运。

所有职业球队"全军覆没"的背后,天津市有关方面对于足球已无兴趣

早在2016年,权健用重金杀入中国足坛,在中甲掀起波澜的同时,培养了李玮锋、李毅、曲波、关震、杨程、张鹭等人,有着"中国阿贾克斯"之称的火车头俱乐部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在2017年,拥有多位国脚的天津女足正式解散。去年投资方发生变故的权健,也退出了历史舞台,而现如今又轮到泰达这个独苗坚持不下去了。

这四家俱乐部都玩不下去,虽然各有各的原因,但退出的核心因素都是为钱所困;除此之外,我们也能看得出天津市有关方面在职业俱乐部生死存亡的问题上态度并不积极。去年在权健和万通转让的"肥皂剧"过程中,天津市有关方面从未有明确的表态。而今年冬天同样是遇到了巨大的困境,为了俱乐部,重庆市政府专门开了研讨会来推进,调配各种资源,而天津市负责协调各种关系的只是地方体育局。

当然天海退出,天津市有关方面没有表明态度,跟权健的背景有一定的关系,说不定当时天津市有关方面巴不得赶紧撇清关系。而泰达是国资控股,之所以天津市有关方面也没有明确态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泰达的麻烦太大了。泰达不光是欠球员的钱,坊间一直有传闻称,泰达控股之前还以俱乐部的名义在外面借了不少钱;再算上新赛季的投入,不管是谁去接泰达都意味着,需要在短时间内拿出少则15亿,多则20亿的背景下,本地企业无力去救这支千疮百孔的球队。天津市有关方面曾经找过复星等外地企业,也没有开出特别有吸引力的条件时,外地企业为什么要去接这个烂摊子呢?

而在泰达玩不下去,本地企业无力接手,又不愿意给外地企业开出有竞争力的条件,也能反应出当地政府早就想明白了。既然玩足球是个花钱如流水的面子工程,那又何必要无限制的烧下去呢?或许天津市相关部门没有在意球员、球迷、媒体的感受显得有些冷酷;但这种冷酷,又何尝不是一种"理智"呢?

政府足球从未改变,中国足球要想真正的职业化需摆脱"无底洞"

在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历史上,绝大多数俱乐部都遇到过困境,而所有脱离困境的俱乐部,都离不开当地政府在背后救援。即便并非每一个地方政府都有救助烂摊子的能力,且异地转让这条路又被足协给堵住的背景下,辽足、延边、泰达这样的老字号都成为了职业联赛历史上的弃儿。但通过重庆、永昌、黄海、建业等俱乐部的案例不难看出,在足球俱乐部遭遇到生存困境时,政府介入成为了最有效,甚至是唯一的出路。

在这个寒冷的冬季,政府的一把火给了中国足球实打实的温暖;然而当很多俱乐部的中性名都改成了"全运会"的感觉,再加上政府的频繁介入,仿佛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有一种,中超回到体工队模式的感觉,仿佛中国足球一夜退回到了2、30年前。再联想到某些地方对于失去中超、中甲俱乐部是无所谓的态度,所有俱乐部的运营都严重亏损,表明中国足球根本就没有建立起真正市场化,我们的职业联赛依旧停留在"伪职业化"阶段。

当然在很多俱乐部的生存都出现了巨大困境的情况下,政府介入也是一种权宜之计;然而政府的资金不是大风刮来的,当泰达这种天津市的大型国企都玩不转了,足球俱乐部成为了地方政府的累赘时,要想更好的活下去,做到真正的职业化,俱乐部必须要摆脱无底洞的尴尬处境。再联想到中国足协拿着中超的商务开发权益,但商务开发能力有限,还得分走36?红,这本身就极不合理的情况下,中国足球要想真正的职业化、市场化,需要从足协放权开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