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諸將五首》第五首,終於上承第四首的“只在忠臣翊聖朝”,給諸將樹立一個榜樣。這個榜樣就是杜甫的好朋友,比杜甫小十五歲,爲人兇狠暴烈的嚴武。杜甫能在浣花溪蓋一片草堂,能在成都度過幾年安穩時光,能被後世稱爲杜工部,都和嚴武密不可分。詩中,對嚴武的回憶,便從“錦江春色”開始。

1、錦江春色逐人來,巫峽清秋萬壑哀

首聯用反襯、比喻的寫法,突出嚴武治理成都的功績。清秋歲暮,羈留白帝城,舉目瞿塘峽但覺萬壑生哀,回憶起嚴武治理成都往事,頓有錦江春色撲面而來的感受,令杜甫心曠神怡。當然,這裏面也有二人友誼的加成。六句“數舉杯”就是回憶二人之間的友誼,作爲封疆大吏,嚴武還曾枉駕浣花洗草堂,並且是帶着美酒佳餚去的——他知道杜甫家貧。

2、正憶往時嚴僕射,共迎中使望鄉臺

第二聯回憶和嚴武迎接朝廷使者,同時不忘插入對故國的思念。寫這首詩的時候,嚴武已經去世,死後追贈尚書左僕射,所以杜甫稱他爲嚴僕射。嚴武第三次鎮蜀的時候,皇帝已經是唐代宗,討厭杜甫的唐肅宗已經去世,嚴武便舉薦杜甫爲檢校工部員外郎,讓他做自己的參謀。杜甫便以杜工部的身份,和嚴武迎接朝廷的欽差。中使指宦官擔任的欽差。望鄉臺,杜甫不忘插入一筆對故鄉的思念。

3、主恩前後三持節,軍令分明數舉杯

第三聯敘述嚴武鎮蜀的履歷,讚頌他賞罰分明,沒辜負皇帝的信任。持節,是持有旌節,持旌有賞的權力,持節有殺的權力。成爲節度使,持有旌節,便可以專賞專殺無需上報朝廷批准。唐史記載,嚴武在蜀,一言之悅,賞至百萬。倘不持旌,是賞不了的。梓州刺史章彝,惹怒嚴武,嚴武召至成都,亂棍打死。倘若不節,是殺不了的。

安史之亂時,嚴武是殿中侍御史,隨唐玄宗入蜀,後奉肅宗之詔前往靈武,從此成爲唐肅宗的心腹。757年,肅宗把劍南道分爲東西兩川,任命嚴武爲東川節度使,治所在梓州。當時梓州刺史是昔日玄宗的猛將段子璋。這是一持節。同年,玄宗自成都回長安。隨後嚴武也被召回,任侍御史,京兆尹。

嚴武離開後,李奐繼任東川節度使,奏請兼代梓州刺史。段子璋不忿,起兵謀反,自稱梁王,被李奐聯合西川節度使崔光遠剿滅。崔光遠是楊國忠的好朋友,玄宗出逃時被臨時任命爲京兆尹。剿滅段子璋時,部下花敬定亂殺無辜,連累崔光遠被下獄。嚴武被任命爲劍南西川節度使,接替崔光遠,二持節。

玄宗、肅宗相繼去世,嚴武被召回京城監修二聖陵墓。杜甫的另一位好朋友高適接任劍南西川節度使,被吐蕃攻陷蜀郡三州。爲對付吐蕃,朝廷把劍南東西兩川又合二爲一,任命嚴武爲劍南節度使,成都令尹,對付吐蕃。這是三持節。嚴武到任後率兵西征,在當狗城和鹽川城兩次大破吐蕃。也是在這次持節,嚴武殺了梓州刺史章彝。

總體來說,嚴武鎮蜀是有功勞的,雖然前兩次持節是爲了替肅宗看着玄宗,但第三次確實爲國家做出貢獻,守住了西南邊疆。軍令分明也不是謬讚,嚴武在時手下驕兵悍將都能得其所用,故能擊退吐蕃,收復失地。嚴武死後,便亂作一團。

4、西蜀地形天下險,安危須仗出羣材

尾聯敦敦告誡朝廷,蜀郡地形險峻,情況複雜,須派能力出衆的人鎮守纔行。入蜀道路崎嶇,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有人作亂,易守難攻。西接吐蕃,南望南詔,少數民族雜居,形勢極爲複雜,稍有不慎,便會兵連禍結。須得有嚴武這樣的狠角色才能鎮得住。“安危須仗出羣材”這句詩,後被鑑湖女俠秋瑾化作“濁酒不銷憂國淚,救時應仗出羣才。”

杜甫《諸將五首》組詩,最終以嚴武鎮蜀結束,嚴武震蜀確實做出了功績,杜甫把他視爲諸將的榜樣,雖不乏懷念的成分,但也不是故意偏向他。首句中的“錦江春色”是杜甫得意之筆,四個字寫出成都春色之美,把錦江換成另外任何山水,都沒有同樣的效果。晚年高臥白帝城,除了長安以外,大概也只有懷念起錦江春色,能讓杜甫略微開心一下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