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怎樣纔算成熟?”

成熟並不是一個確定的結果,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成熟的人,會有這幾種表現。

1

成熟的人,婚姻不將就。

《平凡世界》中,孫蘭花不顧父親的反對,嫁給了不務正業的王滿銀。

婚後,王滿銀惡習不改,四處遊蕩,還背叛了蘭花,將一個女人帶回了家。

可即便這樣,孫蘭花依舊認定“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無論如何,不肯離婚。

孫蘭花的愛情,是從一而終的悲劇,是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的犧牲品。

“嫁一人,終一生”的年代早已遠去,離婚不是宣告一場婚姻的失敗,而僅僅是一段感情的結束。

婚姻如魚飲水,冷暖自知,你將就它,它也會將就你。

電影《剩者爲王》裏,父親對女兒的婚姻,有這樣一段獨白:“我寧願你不嫁,也不想你有一個湊合着過的婚姻,一輩子太長了,你不能隨隨便便就找個人潦草餘生。”

不將就,纔是對待婚姻最好的態度。

那一年陳寅恪38歲,唐篔30歲。

一位是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集歷史學家、語言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和詩人於一身的大師。另一位出身書香世家,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其祖父是愛國名將。

明明如此出衆的兩人,卻被剩下來了。一個至今未娶,另一個至今未嫁。

在遇到唐篔之前,陳寅恪一直是一個潔身自好的人,對待感情很是嚴肅,寧願自己一個人,也絕不將就,整天和他作伴的就只有書了。

唐篔的情況也是如此,接受過西方教育的她,認爲愛情是十分神聖的,所以一直在等待一位如意郎君,不願將就。

1928年,在清華同事的介紹下,兩人見面了。沒想到,緣分這種東西就是如此妙不可言。

陳寅恪的見多時廣,以及溫潤如玉的君書生氣俘獲了唐篔的心;唐篔的落落大方、氣質不凡,令陳寅恪一見傾心。

就這樣,兩人墜入了愛河。半年後,陳寅恪和唐篔在上海結爲夫妻。

在那個動盪的年代裏,儘管生活很艱苦,可是兩人的愛卻依舊,就這樣互相陪伴走過最難的日子。

他們的愛情印證了這樣一句話:“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後悔娶她,也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

一切都剛剛好,不早也不晚。

願你選擇一個人,是因爲愛情,而不是將就。

2

成熟的人,不太好說話。

演員郭冬臨曾在春晚上演過一個小品,叫《有事您說話》。小品中,他的口頭禪是“有事您說話”。

大家見他這麼“上趕着”爲人“服務”,紛紛不客氣起來,鄰居找他抗白菜,同事找他買火車票,領導要他去聯繫買車皮。

但其實,他並不認識鐵路部門的人,火車票是他連夜排隊花高價買的。

所以,買火車車皮這種需要門路的事,他怎麼辦得到?

小品最後,郭冬臨垂頭喪氣,有苦難言,卻還是說不出一個“不”字。

好說話當然不是缺點,但這個“好”應該是有底限的。當他人所託之事,超出了我們的能力,或者讓我們受委屈了,那就要果斷回絕。

三毛說:

“不要害怕拒絕他人,如果自己的理由出於正當。

別那麼好說話,該拒絕時,就直接說“不”。

大S就因爲“太不好說話”被無數網友“討伐”,她有太多自己的想法,她總是說不,她永遠以自己爲中心,她永遠需要老公汪小菲遷就她。

參加綜藝《幸福三重奏》,別人要麼夫妻一起做飯,要麼妻子下廚,大S一句我不會餓,就直接把球拋給汪小菲,後來兩人還是喫福原愛送來的餐盒才填飽肚子。

和女明星一起剝蝦,傳授自己的理論:老公不剝蝦,自己就不喫,從不自己剝。

喫完早餐,想要騎單車,因爲路上有點顛簸,大S馬上要求汪小菲停下,可是汪小菲覺得自己已經掌握平衡,沒有問題,就往前又騎了幾步。

大S氣得當場哭了起來,特別委屈。

回到房間一直生悶氣,直到老公來哄,在氣消之前明確地告訴老公,因爲她要老公停,老公沒有馬上停所以她才生氣。

真正幸福的婚姻裏,很少能看到“老好人”式女人,她們底線明晰,她們經常說不。

因爲她們清楚,無限的妥協和屈從,只能讓心裏升起無限的委屈。

電視劇《延禧攻略》裏宮女魏瓔珞和“老好人”三字相差太遠,入宮時臉上就寫着不好惹,誰敢挑釁、欺負,立刻還回去。

後來做了嬪妃,也不像別人和皇上相處那麼小心翼翼,不滿意就直接生氣,受委屈也從不輕易原諒。

魏瓔珞從一開始就清楚,只有當對方意識到自己有主見和底線時,才能對自己刮目相看,纔會更關心、愛護自己。

拒絕“老好人”,學會不太好說話,才能在舒心和愉悅中度過一生。

3

成熟的人,不太合羣。

在記錄電影《社交網絡》中,主角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是相當不合羣的人。

他的社交關係一塌糊塗,經常受到匿名辱罵的紙條,戀愛也一團糟。但他卻不理會這些事情,繼續埋頭苦心鑽研。

儘管外界質疑聲一片,大二時,他堅持從哈佛休學,專心創業。最後,他成爲世界上最年輕的億萬富豪。

一個人只有足夠成熟,纔有獨自面對逆境的強大內心和能力,不合羣的人正是如此。

一個不夠成熟的人,往往無法獨自應對孤獨,於是選擇盲目合羣來逃避孤獨。

最後,這種做法往往是惡性循環,越盲目合羣,越無法解決問題。

不合羣的人,不懼孤獨,他們會直面困難,最終和孤獨和解,利用孤獨成爲更好的自己。

著名演員陳道明就是一個不太合羣的人。

陳道明有一次拜訪完錢鍾書後,曾感嘆,自己在學問面前特別可憐。

此後,在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他選擇了沉澱自我,開始瘋狂學習,修身養性。

從藝三十多年的陳道明,雖然演技精湛,卻只有三十部電視劇作品。

這背後的原因,就如同宋丹丹對他的評價:“陳道明是一個有潔癖的人”。

陳道明的潔癖不在生活上,而是對工作有選擇性。

他不會違背自己的原則接戲,不會爲了多賺片酬去演一部粗製濫造,三觀不正的電視劇。

大部分人在羣體環境中,爲了合羣,會背棄自我原則,不斷放低底線。

而不合羣的人,不會爲了迎合大衆而改變自己。在工作上,陳道明有極強的原則感,沒有隨波逐流,堅持住了自我,守住了本心。

真正的成熟不是變得複雜,而是走向簡單。

當一個人不隨波逐流,能堅持自己的信念,他就成熟了。

陶淵明既沒有在官場同流合污,又沒有脫離羣體,他只是從官場羣切換到了更合適他的田園詩人羣。

陶淵明是一個瞭解自己,清楚自我需求的人,因此不合羣的他並不孤僻,而是選擇性合羣。從陶淵明的仕途經歷也能看出來,他是清楚自我需求的人。

“不爲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在年輕時,擔任江州祭酒,因事務太多,就第一次歸隱,又因“草盛豆苗稀”還俗擔任恆玄的幕僚,當煩了又歸隱。

後來覺得自己“四十無聞”還俗當劉裕的參軍,最後來到彭澤。而這時劉裕把東晉給滅了,東晉有恩於祖先,陶淵明堅持原則,不仕二主再次歸隱。

不合羣的陶淵明,是非常高明的隱士,他明確自己真正需要什麼。他歸隱和還俗都是發自本心的決定,不做作不刻意。

當一個人心智成熟了,他才能明白何爲真正的自我,才能清楚自己的需求,對不合適的羣體不再委曲求全,去選擇適合自己的圈子。

4

成熟的人,學會了沉默。

沉默,是一個人走向成熟的表現。

人一邊經歷風雨,一邊成長爲大人,在成長中懂得了生活,看透了人心,看清了社會,漸漸的變得成熟,學會了沉默。

在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被誤解、被抨擊、被冤枉的狀況,但一個真正成熟的人懂得沉默。

因爲他們慢慢地懂得了:

與其抱怨,不如心平氣和去面對;與其辯駁,不如審視自身的清白和坦蕩;與其解釋,不如做到問心無愧。

有一座寺廟香火很旺,裏面住着一位得道高僧,法名無憂。

突然有一天,有一小僧來報,說寺院大殿內的功德錢被人偷了,住持召集大家開會,要找出小偷。

僧人們都趕來大殿,你一言我一語,紛紛猜測當時香火錢被偷時,只有無憂禪師一人在大殿,應該是他監守自盜了。

儘管之後大家一直誤解他,隔離他,無憂禪師並沒有做任何解釋。

過了一段時間,寺院住持召集大家開會,說:“功德箱裏的錢並沒有丟,這只是我做的一場考驗。”

無憂禪師從頭至尾都沒有解釋半分,在他“沉冤得雪”之後,僧人們紛紛來道歉,從此更加敬佩他了。

一個人的成熟,就是無論面對任何外在的境遇,都能做到心如止水,淡定自如,鎮定自若。

世間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在面對別人的“挑三揀四”時,對於無可爭辯的人和事,沉默,是最好的武器。

無論是怎樣的口舌之爭,都無法改變事實,唯有沉默,纔是保護自己體面的最好方式。

沉默,纔是真正的成熟。

有時候學會沉默,不是懦弱,不敢說,不會說,而是不想說,不願給自己添堵,找麻煩。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教授在上課時,突然遭到一位女學生怒罵。

在數百人的大禮堂,女學生斥責教授,說教授在課堂上傳播不恰當的思想言論。

這突然出現的一幕,讓所有學生都以爲,這堂課會在老師與同學的對罵聲中結束。

但出人意料的是,教授卻全程沉默,沒有打斷女學生說話,也沒有反駁她,而是安靜聽完她的所有指責,然後繼續上課,彷彿剛剛那場鬧劇,只是不經意間出現的小插曲。

事後,有人問教授,那位女學生污衊你的那些事兒,你明明沒有做過,可當時爲什麼不反駁呢?

教授卻給了一句意想不到的回答:“大禮堂裏幾百雙眼睛都射着我。再多的爭辯又有什麼用,只會讓事態愈演愈烈,最終難以收場。

在遭遇語言攻擊時,有的人面紅耳赤與他人爭論,只爲討一個是非對錯,而有的人則沉默不語讓對方發泄,給對方留下一分薄面。

一個成熟的人往往發覺可以責怪的人越來越少,選擇了沉默。

使人成熟的,不是歲月,而是經歷。

一個人的成熟,一定是在生活這個大熔爐裏,經過了千錘百煉,才能在現實面前,保持從容鎮定,處變不驚。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